喜欢看书的人VS不看书的人,有哪些优胜的地方?
最近几年,我经常听到这句话: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和爱过的人。
乍听这句话有点类似鸡汤的味道,我本来对这类的网络经典语句没什么兴趣,有时候还带着一些偏见,不过那是以前的我。现在看待事物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但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现象。
就单说前面这句话。其实仔细想想,还是有些道理的。为啥呢?人的成长不就是由生活、工作以及爱情这些东西构成的嘛。说的简单一点,人的成长,其实就是生活经验的积累。而读过什么书,走过什么路,爱过什么人,这些就是生活经验中的一部分。所以,一个人现在是什么样,基本上可以说是由过去的所有背景和阅历综合塑造而成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令人羡慕嫉妒恨的学霸大神,不是三两天的功夫炼成的。像《水浒传》中时迁那样的江湖大盗或者无恶不作的奸人,也不可能是短期就能学成的,肯定是跳过火坑、走过刀尖的。
我自己虽然称不上读书人,但还算看过一些书。在我认识的人中,喜欢看书的人还真不多,所以平时能够碰到深聊的人自然也不多。豆瓣上有个人看过几千本书,这人大概说过这样一个意思:一个人没有读过一百本书,不可谈阅读速度;一个人没有读过三百本书,无法与之交谈。当然,这是一个比较私人化的观点,不过我是相对认可这个说法的。
那么,喜欢看书的人比不看书的人,到底有哪些优胜的地方呢?我有以下几个看法,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01 掌握信息量的多寡
这儿说的信息量不等同于知识。我认为知识的价值要远高于信息的价值。甚至,很多信息毫无价值,装在脑袋里纯粹是浪费内存。
书籍说简单一点,其实就是传递知识、信息、思想和观点。但是凡是思想和观点,都是带有主观色彩的,难免会有不足和错误。况且,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呢。
不过,不管怎样,书籍承载了非常丰富的信息量。爱看书的人接收的信息自然要远胜于不看书的人。因为书籍作为一个载体,是传递信息最重要的一个途径。
02 知识积累的多少
前面说的是书籍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现在再来说书籍作为传播知识的载体。除了我们上学时的那些课本,包括语数外、理化生和政史地,这些毫无疑问都是知识。那么,一般的阅读(包括任何课本以外的书籍)在知识的纯度上怎么样呢?当然了,跟学校课本密集型的纯知识不能相比。一般的书籍包含的知识可能得换个词来表达,就是“泛知识”,“泛知识”这词是我自己造的,粗略理解就是宽泛知识的意思。
任何书籍,肯定都是有价值的,只是深度和厚度不一样而已。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就可以被认为是知识。
经常看书的人,毫无疑问会吸收相对更加丰富的知识。说到这,不看书确实会损失很大。比个简单例子,如果工作中遇到什么问题,有阅读习惯的人一般就会从书中找答案,这样得来的方法和答案就会生根发芽,“驻扎”在这个人的心里,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很容易就会调用之前融进自己脑袋里的方法去解决;反之,不看书的人,寻找答案可能会耗费更多的精力,而且往往找到的答案不一定最好,如果不系统,既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不可能因此有什么积淀。
03 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这个说起来也简单。一般人看事情,往往看不透彻,就是因为视角太过单一,再往前推的话,就是因为思维不够开阔,见识不够丰富。这对不爱看书的人也是一个很大的限制。
现在这个时代,太多人强调思考能力这个东西,你到处都会遇见讲“逻辑思维”“深度思考”“学会思考”“如何思考”这样的话题或文章。也足以说明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有一种说法叫“批判性思维”。这个挺好,不过是有前提条件的。好的批判性思维是建立在掌握了充分信息和视野开阔的基础上的,不然就会陷入偏狭、片面甚至错误中。
现在社会发展很快,快速的变化要求人去适应,这自然要求要有良好的思考能力。同时,陷阱、欺骗、危险和考验也越来越多,花样翻新,这也要求现代人要有足够的判断能力。
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怎么来呢?说到底还是经验和见识。经验可以经由生活获得,见识也是。不过,相对而言,借助书籍去了解生活的面貌和社会的实相,有时比直接的生活经验来的更加容易、快捷和丰富,成本也更低。而直接的生活经验自然是伴随着试探、牺牲,甚至需要吃过很多亏,走过很多弯路之后,才能有所悔悟。
书籍给人所能呈现的东西是最丰富的,书籍其实就是生活的另一种呈现。很多人读书就是读生活,就是读社会,就是读自己。借此开启自己的智慧。
跟前面两点一样,喜欢看书的人相对而言,比不看书的人要更擅长思考,更富于判断事物的真假。
说到这,还有一点比较重要,就是读书虽然能够获得许多信息、知识、经验,但只有通过生活的验证和不断修正,才能变成真正有用的东西,用以指导自己的人生和生活。
04 素养、谈吐和气质差别
素养、谈吐和气质这些东西,当然不一定跟书籍是有必然联系的。许多没念过什么书的农村人,其实素养就不错,气质这个东西,就像最前面说的那句话: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和爱过的人。是生活岁月长期浸润滋养出来的。
素养、谈吐和气质这些东西,我觉得基本是由两方面构成的。一方面在于个人,比如个性、家庭影响、受教育程度等等。另一方面就是通过主动学习获得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阅读。
爱看书的人一般喜静。看书也需要安静的氛围,这样容易养成淡然、平和、稳定而深沉的个性和气质,不太容易受到外物的诱惑与动摇。另外,书中传递的道德观念、思想价值,往往也会塑造人的综合素质和气质。阅读许多书,了解的东西就越多,谈吐包括两方面,一是表达的内容,二是表达的方式。内容方面,一个看书的人通常很容易就KO不看书的人的。方式上的话,点比较多,就不多谈了。
05 经历的人生不同
有人说,一个人看过多少书,他就会过多少种不同的人生。这话虽然带着很大的主观色彩和抒情成分。但是话说回来,爱看书的人确实能够看到更大、更广阔、更丰富精彩的世界。如果说不看书的人拥有一个小花园,那么,看书的人差不多拥有上百座花园,可以自由地游弋其中。
现在的人,要么过度夸大读书的意义,要么完全认同“读书无用论”等糟粕观念。其实两种态度都不对,毕竟,现在是互联网时代,相比过去信息不畅的年代,可传递知识信息的渠道太多太多,而书籍已经由神坛走下来,站在一个相对不起眼的平台上,气定神闲。所以说,在今天来看,读书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
要说学习知识,了解社会,其他途径也是可以的,而且,互联网的普及,已经极大地冲淡了书籍的重要作用。所以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式就好,没有必要较劲,偏执一端。
就我前面说的,从泛视角来谈“经常看书的人和不看书的人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其实有太多可说的。而且,还有,爱看书的人,相对不看书的人,也会失去某些东西。比如,因为长期盯着书籍或电子屏幕,视力会逐渐减弱。另外,你选择看书,也就相当于剔除了更多做其他事情的时间和可能,所谓有得有失,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就是这个道理。其实只是个人偏好和选择罢了,有许多事是没法评定优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