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简友广场散文

“我是谁”为什么成了万世谜,原来我们一直被误导

2021-04-26  本文已影响0人  感知主义者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论第六部》(感知对话录、119)

生存者:

这又使人想起经典的“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个“我”就是独立个体之我,这个“我”能够成立吗?我是谁能回答吗?对于人的共体存在,每个人的“我”是什么?每个人从哪里生出的“我”?这个“我”所指什么?个人在共体中怎么存在?共体中的存在有“我”吗?

感知者:

每个人都在以我来看世界,这个“我”是什么我们却并不清楚。当我们以独立生命的意识来确定了自己存在,这个精神意识的出发点就是“我”,这个“我”本来没有任何意义,“我”就是存在从这里开始,“我”就是存在本身,但是,生命意识赋予“我”以伦理的意义,“我”成了独立独自以及生命本身的意义,简而言之,“我”被赋予了个体生命的意义。这一来,存在的本意被极大地改变,共体存在的出发点被分解了,共体存在的出发点——这个共有的“我”被消解了。“我”本身是我们人为的一种语言的命名,一经这种命名,我们共有的出发点即感知存在的始端就被瓦解了,“我”成了个人生命的出发点,“我”成了个人生命的指代。这就是说,我们产生了一个无中生有的“我”来,这个“我”还不能没有,这就是我们个人生命的精神性存在——自我。

个人的自我就这样扭曲性地产生了,我们不得不从这个扭曲的自我出发去看世界,我们不得不从这个并不成立也并不合理的自我去解释世界。显然,这是生命理念在看世界,这是生命的伦理在解释世界,人的自我就这样垄断了我们的意识,让我们身不由己的变成了一个从生命出发看待一切存在的人,成为一个有固定思维模式和固定认识观念的人。把我们面对的世界,变成了生命伦理逻辑的发生地和终结处,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具象世界。然而,我们个人是从哪里来的?我们个人本来是什么?我们数亿年来的天然属性会轻易改变吗?我们以数亿年的共有角度即那个本来共有的“我”,会完全丧失吗?

事实上,我们还是那个同体共在的个体,我们的天性及本质属性仍在,虽然精神自我包裹着自己,但精神自我的背后,那个共同的存在之“我”仍然存在,其结果就是:自我解释着现实的一切,那个共同之“我”在解释着自我,也就是说,共同之“我”是先天的和根本的,人的自我是后天的局部的和暂时的。这就分出了以共我与自我看世界的区别:自我看世界,什么都是认识的、生命的、具体的、有界限的。而共我看世界,则无需确定,这就印入合了某种宗教理念对存在的认识:“在也不在,不在也在;是也不是,不是也是。什么都是,什么都不是;什么都在,什么都不在”。这一点也不玄秘,从自我看,在;从共我看,不在……在与不在和是与不是的区别就是用什么“我”在看,这就是自我与共我的认识区别。

人本来是共我的存在,即无须用分割式的生命观念看世界,但人成为独立的个体之后,生命自我的存在就必须把一切分割开来,这种分割式认识破坏了事物的整体性,同时也使人的自我与所有的事物对立起来,个体从此再也不能全面地整体地看待世界,因为人的个体就是残缺的、局部的、暂时的存在,自我就是个人暂时性存在的应激反应的产物,自我就是一只透明的鱼缸,我们把自己装了进去,我们只能透过鱼缸扭曲地看世界。

我是谁?从共体中分解出来的个体是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的,因为从共体分离出来的个人什么也不是。其结果就是,我们自己想成为什么,我们就是什么;我们想创造什么意义,我们就有什么意义。这种绝对的自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什么也成不了,永远也找不到意义。这才是最彻底的悲哀,我们放弃了存在数亿年的共体属性,我们在个体的独立存在中彻底丧失了自己,如果我们执意不认识这一点,我们还可以救药吗?(接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