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行道古代文化四书五经

《中庸》(二十.治国<三>)

2019-10-13  本文已影响0人  袖舞清风666

                                  题解


☞新的一天从这里开始……

《中庸》(二十.治国<三>)

        这一章是《中庸》全篇的核心,接续前章,分几个层次:

        先从鲁哀公询问政事引入,借孔子的回答提出了为政准则——文武之道。讨论政事与人的关系,认为人的关键是道德修养,提出了德的内涵:仁、义、礼、智。并认为四者来源于天,是自然的道德法则。从而推导出天下人共有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达道,突出了实践此达道的智仁勇三达德。这使人想起了孔子所说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又从知行关系,论述如何学习实践三达德,提出生知、学知、困知;安行、利行、勉行三个等次,用孔子的话讲明好学、力行、知耻问题,认为知道这些,才知道如何修身,也知道了治人和治理天下国家的道理。“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这一思想来源于孔子。

《中庸》(二十.治国<三>)

        其次,接上文提出了治理天下国家的九条原则,讨论了九条原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九条原则。认为关键在于一个“诚”字。这和《大学》修齐治平有一致处。

        再次,由诚引出天道和人道,圣人和凡人的问题。认为天道就是诚,即真实无妄。圣人和天道同一,是自然之诚。圣人不用勉力,不用思考,就可以从从容容达到中庸。而人道往往不诚,必须经过自反,关键在于“择善而固执”,即紧紧抓住一个“善”字。善当然包括仁义礼智四德。一般人,也就是学知、困知、利行、勉行之人,在学习时要注意学、问、思、辨、行这些学习环节和原则,学要能够掌握,否则不停止。自己不知的要问别人,没有问明白不停止。当然还要反复问辨,没有明确答案不停止。弄明白了,还要实行,不做到扎扎实实不停止。用比别人百倍的力量去做,即使愚蠢、柔弱,也会明智,也会坚强起来。强调学习必须靠毅力来完成。后来《荀子·劝学》里的名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正是这种“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精神。学问思辨行,是历史上著名的学习原则和方法,古今通用。

《中庸》(二十.治国<三>)

        总而言之,本章内容丰富而涵盖面广,几乎涉及到《大学》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各个环节,特别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原文(译文)


《中庸》(二十.治国<三>)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1)。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2),子庶民也(3),来百工也(4),柔远人也(5),怀诸侯也(6)。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7);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8);子庶民,则百姓劝(9);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中庸》(二十.治国<三>)

        (凡是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原则。那就是:修养自身,尊崇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侯。修养自身,就能确立正道;尊崇贤人,就不会思想困惑;亲爱亲族,就不会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就不会遇事迷惑;体恤群臣,士人们的回报就会更加厚重;爱民如子,老百姓就会努力工作;招纳工匠,财物就会充足;优待远客,四方百姓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的人都会敬畏了。)

《中庸》(二十.治国<三>)

                                        注释


(1)为:治理。九经:九条准则。

(2)体:体察,体恤。

(3)子庶民:以庶民为子。子,动词。庶民,平民。

(4)来:招来。百工:各种工匠。

(5)柔远人:安抚边远地方来的人。

(6)怀:安抚。

(7)不眩:不迷惑。

(8)报:回报。

(9)劝:勉力,努力。

                                    旁注


                            【朱熹旁注】

        右第二十章。(上面一段是第二十章。)

《中庸》(二十.治国<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