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成长系列 -《思辨与立场》:重新认识批判性思维
《思辨与立场》读书笔记

一、读书摘要
本书有着教材的知识密度,但却没有教材式艰涩枯燥。作者分缕析地剖开思维的肌理,揭示思维顽疾的成因与解决之道。同时引入批判性思维以诸多简单易用的工具,让我们始终清醒、从容、睿智。
本书的作者理查德·保罗,批判性思维领域国际知名作家。
二、全书内容汇总

三、全书内容汇总
一、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不是批判别人观点的对错,如果别人发表一个观点,你就据理以争的进行反驳,这不是批判性思维,而是“杠精”。真正的批判性思维是批判自我,认识并承认自己存在思维盲区,对自己没有看到的部分进行批判,是对抗自我中心主义的唯一工具。
二、为何要锻炼批判性思维?
1、思维的层级
第一,较低层次的思维。无反省、常常依赖直觉、自利以及自我蒙蔽性。
第二,思维的高级层次。选择性反省、高技能水平、不具一贯的公平合理性。
第三,思维的最高层次。反省外显化、最高水平技能和一贯公平合理。自我批判,思维不同力量的塑造,力求做到公允。
2、批判性思维的要求
第一,认知谦逊:知道自己的无知。
第二,认知勇气:愿意挑战自己的信念。
第三,换位思维:拥抱对立的观点。
第四:认知一致:对自己和别人相同标准。
第五:认知坚毅:问题复杂却不放弃。
第六:信赖推理:遵从证据和推理指引。
第七:思维自主:成为一个独立思考者。
3、自我中心主义
我们生活在自己构建的故事中,却自信地认为从根本上弄清了事物本来面貌。
我们最常用的心理标准是:它是真实的,因为我相信它。
自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无时无刻不在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思考,自我中心思维对于我们来说,某个层面上说是天生的。
4、两种自我中心策略
自我中心者会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策略:支配他人和服从他人。
支配策略使用者认为我知道的比你多,我有责任来掌控局面。
服务策略使用者认为我必须服从,否则我就不会被接纳。
支配型自我中心主义者相信自己已经知道所需要的一切,服从型自我中心主义者则相信自己学不会。
5、社会中心主义
群体的规则、主张从我们一出生就潜移默化地塑着我们,渐渐使我们将这些规则内化于心,无意识顺从。要想摆脱社会中心主义,我们必须训练批判性思维,成为自己赋予事物概念过程中的主人,在心理上“移除”外界定义的概念。为此,我们必须思路开阔,广泛阅读。
三、如何养成批判性思维?
第一,利用“浪费”的时间。可以问问自己:如果10年后再看今天的我,后悔吗?
第二,将思维标准化。阅读时,关注是否弄清楚了所看的内容。换一些词进行表述。
第三,保留一份思维日志。描述明显激起你情绪的情境,讲述你在这种情境下的反应,分析下你写的东西,评估学到了什么。
第四,训练认知策略。矫正自我中心化的即刻固化,避免把事放大至终生影响的层面。
第五,重塑你的性格。每月聚焦一个认知特质进行聚焦,比如认知谦逊,关注你什么时候承认自己错了,什么时候拒绝承认。
第六,面对你的自我。反省记录思维轨迹。
第七,重新鉴别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
四、组织内批判性思维的障碍
第一个障碍,就是隐蔽的权力争斗。
第二个障碍,是群体对现实的定义。所有的组织都会自然产生一个利于己的描述。
第三个障碍,是官僚主义的问题。员工渐渐地按照固定程序工作,而不通过智力。
第四个障碍,是非理性思维带来的短期成功。
启发与收获:
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成为我们可以成为的人。学会做一个自己思维的批判者,提升思维的品质和技巧,是我们在这个迅速变化世界中唯一的出路。
在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原点上,无论你从哪开始,都是向前。
你只是需要一个计划,一个能让你正常生活,并且不至于绝大多数精力被占据的计划。如果贪求太多,最终可能会放弃整个计划。
人生其实是“乌龟级”速度的比赛,你采取的稳步固定的步骤,决定了最终能走多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