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文章世界那么大·游记陕西·西安·长安·秦岭·关中

(原创)龙头山的故事

2020-09-01  本文已影响0人  西安许健
陕西汉中龙头山(许健 摄)

龙头山的故事

文/图  许健

      汉中龙头山最近很火,周日里在游客服务中心门前广场上九曲八折排几个小时队的游客,都冲着网红地而来。

      我们由残障者为主组成的团队,向游客中心提出优先照顾的要求,理所应当的事情却费了许多口舌,因为景区没有绿色通道。最终说动了营销主管,一位不错的小伙子,才得以作为例外而解决,照顾我们先上了索道。

上山排队长龙(许健 摄)

      龙头山索道每个吊箱可以坐8个人,按照残障程度轻重,我们将成员和志愿者分为了几组,保证重残朋友安全上山。索道上行过程中,所观景色并未见惊艳之处,而出了索道上站,就是名声远扬的网红扶梯了,游客们都拿出各种设备拍录图片和影像。我觉得扶梯其实并没有多少特别之处,若是依悬崖建造或者方能称绝。扶梯分为相连续的三段,直通一个平坦的广场,据说有云海的时候,回首望去颇为壮观。广场右侧边就是上山的公路,而左侧连着山崖边宽阔的观景台。我们在观景台拍完合影,大家分头自行游览。

      游览线路绕着山头转一圈,是不走回头路的单行线,全程起伏并不大,单程约一个半小时,尽可以缓缓观赏。龙头山孤峰突起,面临较大的川道空间,很多地方栈道完全临空建在绝壁上,视野开阔,远处的G85银昆高速,如伸展在群山间的一条直直的带子;另一侧的盘山公路,如在山体上绘制一幅曲曲折折的线条图,听说是通往光雾山的道路,真有点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走在栈道,天蓝云白山翠,一条人造的浅黄色的栈道和衣着艳丽的游客点染在画面的一角,如同给山峰戴上一根项链。途中有很短一段是玻璃栈道,通透的脚下是笔直的深渊,恐高的人纷纷从旁边岔路绕行,而胆大的人又觉得意犹未尽。不敢走玻璃栈道的人大多其实并非真恐高,只是心理障碍没有克服罢了,硬着头皮其实也就通过了。

清道者(许健 摄)

      沿着游览线路,景区在绝壁边修建了一个个的观景平台,名曰:掬翠台、龙柏台、聚云台、听涛台、听雪台等等,如同名字一样略显雷同。昨夜醒来时听见室外雨下得很大,也许是云朵都随雨落到了地上,今天的天特别蓝,只缀着些许的白云,我们与传说中的云海是无缘了。登上最高处的聚云台,指示牌上写着:“风吹雾散汉中现,聚云拂面露苍山。”虽没有望见汉中城的踪影,然而放怀廖廓,不亦悦乎。

      在一巨大的石缝内,垂下一根如牙般的条石,就是所谓的龙牙了,传说是善龙咬住恶龙的脖子幻化而成,以警恶扬善。再前行不远,还有所谓龙头,昂首向空,煞有其事。我对老套的恶龙与善龙相搏斗的故事并没有什么感觉,最终也没有弄清这龙头究竟是哪条龙的。

聚云台上放怀(许健 摄)

      作为新开发景区,龙头山显然缺乏可讲的故事啊。故事当然要由人来讲,比如我们志远团体,在龙头山发生的故事,产生的交集,可能比游山本身更具意义。鱼艳,我们志远团队最初的元老之一,不顾自己身体的病痛,坚持和志愿者帮扶重残的朋友,一路从山下上来,甚至不惜错过一些风景,正是这平常的行为使旅行得以升华。公益和融入社会生活,不一定非要是正正式式,不一定非要显得高大上,更不是激昂的口号,其实并不难,就是日常不知不觉间爱意的自然流露。细想起来,鱼艳是这样,导游张晶、张妍夫妇是这样,一起同行的海红的志愿者是这样,我们志远团体的伙伴们都是这样,没有丝毫的刻意,或者一切太过平常,那又如何?

      扶梯前排队下山的队伍很长,为了能及时下山,我们放弃了在山上拍摄文艺节目的计划,与旁边的茶叶摊位沟通后,残障程度重的几位暂坐其中等候,其他人举着鲜艳的红旗排在队伍中。后来还是与工作人员发生了小摩擦,虽然平稳解决了,但我不知道景区管理者是否和员工讲过相关的故事,眼见残障者排队,可曾感到一点点不妥呢?或者管理者应该把绿色通道当作故事的一部分来优先考虑一下吧。在诸葛古镇游览时,汉中电视台采访了我们团队的几位残障朋友,了解残障者出行的情况和对景区的印象等,人文是可以讲故事的大话题,以情兴景,游客才能因景生情。

      下山途中听很多游客发出“不过如此”的感叹,俗话说“看景不如听景”。可我觉得,“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是美景;“秀色横千里,归云积几重”是美景……龙头山这般平和如闲庭漫步同样是景。向前看、向高观、向远望,常常让人们忘记欣赏身边现时现地的美好和身边日日相伴的普通人。也许我们忘了自己是为什么而来,再趁机感慨一下,人生中所谓的景,更多的是在心中。

      龙头山景区其实是美的,希望这美景中能生发出更多美的情感和美的故事。

      本文原发于“西安市志远助残公益慈善中心”微信公众号,原发配音朗诵:李雪。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