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者我们写作吧!(耿浩)读书

长一张会“发问”的嘴巴有多重要?

2018-10-31  本文已影响222人  60582621b9af

从小我就很喜欢问“为什么”,这是出于孩童的好奇,长大后,我也还是很喜欢问“为什么”,只是我不再向大人们提问,因为显得自己很无知,因为有度娘知道的八成比身边人知道得更多。

习惯了低头按手机,就很少抬头看着别人的眼睛认真问问题。

习惯了上课听讲做笔记、自己消化,第一反应就没有了“为什么这样?”“真的是这样?”的追问。

导师训斥:你这样不行!一定要转变思维!设问,追问,打破砂锅问到底,老师讲的不一定全对,一定要会利用网络搜索工具,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一定要在课上积极问问题!


01用追询,用资源

北大陈向明教授应邀来学校做“质性研究”的讲座,老师每讲一个案例就会停下来问问同学有不明白的吗?

课上,只有一个在做相关课题的学生就自己的研究进行提问,其他同学除了安静、寂静、可能就只想静静。

导师对我们的表现特别失望,且不评论我们有没有问问题的高度和角度,当先痛惜我们不懂得好好利用教育资源。

他谈到,自己的女儿绝对是班上发问最活跃的,一节课七八个问题下来,老师都为她答疑解惑去了,这不就高效得占用了教育资源?在北京这样一个全国学子艳羡的教育圣地,有着最优质的学者和最前沿的学思,这时候还“呆若木鸡”“不求甚解”,不是傻子是什么?

同一周,学校邀请了创业成功的毕业大师哥来分享。偌大的礼堂,在最后提问的环节,只有一个艺管同学就公司管理体系提出了几个问题,大师哥的分享很精彩,但只要一到“同学们有问题吗”就必定要冷场!大师哥无奈得提醒“不问问题,可不是我的损失。”

在有人可问,有人能答的情境下,千万不要佛系学习!

02无批判,无思考

提前了解课程和讲座内容,带着问题去听讲,自然能提高学习效率。

但是如果你什么准备也没有,空降的话题一知半解时候,还怎么提问?问了别人会不会觉得你是白痴?会不会很尴尬?

我们总希望别人说我们很有学识,思考得很深入,要是提问很浅显就丢大脸了。

回过头想想:你现在不懂,你问了你就能懂 ,你就赚到了!谁能全知全能呢?

活在别人评价体系里的人,是不能由内而外成长起来的人!问问题就不能顾介别人的眼光!

到底是先批判后思考,还是先思考后有批判,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养成“提问”这个固定动作。

思考能让你想出问题,但若你习惯了批判,问题就会直接来找你

“如果不是这样,那会怎样?”“为何这样,有弊病吗?”“我要是采用了另一方法,结果会如何?”......

03常切问,常亲人

使两个陌生人迅速破冰热络起来的办法是什么?是兴趣相投?是嘘寒问暖?还是礼尚往来?

美国乔治梅森校长在“How to find a good job”讲座中谈及,你想要快速交朋友,那你就要多向对方提问题,在心理上对方就会渐渐把你当做自己人。不要害羞!

我的大四舍友是个很热心很可爱的人,然而她就爱给自己贴“高冷”的标签。其实我们人人都有这样的一层保护膜,因为有时自己不想被打扰,所以也不愿常常去打扰别人,渐渐得,大家都闭上了嘴巴,闭上了眼睛。

多嘴自然惹人厌,我们怕多问招人烦,不想表现得那么野心勃勃兴致冲冲,也就失去了快速了解对方,建立关系最直接的方式。

这个度的把握,不可谓不难。要是问了别人不回答该多打脸啊?

“害怕被拒绝”这个课题,是每个人都要去勇敢面对的事。

04好问题,好解法

有句话说“一个好的问题,就解决了问题的一半。”找到了症结所在,逐个攻破或者曲线救国都已经为达到目标提供了方向。

这里有本书:

这里也有《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精英们都在学的自我意见建立法》列举的提出“好问题”的12项原则。

1、何时、何地、谁、做了什么、怎么做

2、为了什么目的?为什么这么有把握?

3、对信息提问

4、探究必要性

5、探究数据是否正确、妥当

6、检验模糊用词

7、引用相似但不同的例子

8、确认事物的两面性

9、询问契机、起因

10、探究为什么是“现在”

11、询问长期性发展

12、以采访者的姿态追问背景。


作为学人,我们蹒跚懵懂。作为成人,我们踟蹰独行。

长一张善于“发问”的嘴巴有多重要,比之于摸黑前行,事半功数倍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