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一梦醉浮生
今年是曹雪芹诞辰300周年,我也终于读完了这本书。我想每个人都熟知红楼梦里的一些故事,但真正读完这本书,读了又读的人应该不算大多数吧。
我们从小就知道四大名著,说实话,我真的只读完过这本,其他三本都是看电视知道大概内容的。特别是西游记,但真的懂书里的寓意吗?不是很清楚,就像这本红楼梦,我看完真的懂了吗?
我只是想书写一下自己与这本书的缘分。没有过多的内容解读,我也不敢写自己有什么深刻的理解。只因为我了解的还太浅了。
小时候随着妈妈看电视剧,看了一遍又一遍的《红楼梦》,记得里面的人物和剧情,只是片尾曲的画面印象特别深刻,一个个画面都是女人死去,有病死的、跳井的、吞金的、抹剑的、上吊的、打死的,那时小,不喜欢这样的悲剧,妈妈不在我就赶紧拿起遥控器换台。
弟弟初中的一次期末考试第一名,学校的奖品是一本书,弟弟用自己的《红楼梦》换了一本《水浒传》,我也没能看到这本书。读初中时的课文里是一篇《刘姥姥进大观园》,还记得那时老师讲解的很详细,要我们分析每个人的性格特征,特别是宝玉、黛玉和宝钗的人物形象。初中不爱看课外书,自然也错过了去找这本书来看。
直到很久之后,在朋友家的书架上看到这本书,我信誓旦旦地说要借来看,她说你拿去吧,反正我也还没看。我就随手翻开一页,当即立刻看起来。过了一会儿,我怎么睡着啦?才看了两三页呀,那接着看吧,前面铺垫怎么这么多,主角还没出场呀。我又想睡了,算了,我还是睡觉吧。就这样,我一看这本书我就想睡觉,我一度把这本书列为我的睡前读物,再不怕失眠了。
有段时间我迷上了听书,那时手机里安装了好几个电台,搜着搜着,找到了刘兰芳老师的评书红楼梦,那时我就想,书我看着想睡觉,听总不会了吧。我这人看书有种完成情节,没看完的书总觉得找机会一定要看完。所以就选择听评书了。说实话,我还真的听入迷了,评书不像文字那样,看着枯燥乏味,反而生动形象,有一半的功劳要归功于刘兰芳老师的声音。听完整本的评书,我又顺便听了下关于红楼梦的一些研究,比如历史背景、作者的生平以及红楼梦的影响。
而最终让我决定去看书的一个契机是我听了蒋勋的《蒋勋细说红楼梦》,蒋勋老师的声音很好听,有种娓娓道来的感觉,内容讲得特别得细致,里面的一些典故出处和他自己的理解联想,让你觉得红楼梦不止是一本故事那么简单。他讲课的形式是从文本出发,只解读文字而不过度的解读意义。这样给我的感觉就是一本书不再那么枯燥乏味了,反而很生动。那我自己看书的时候,能不能也是如此思考的呢?
我跟着蒋勋老师的讲解,听完一章就去看一章,很多不明白的地方都被蒋勋老师的讲解说透了,也就容易理解多了。
之前对于每个人人物,我们会有自己的喜好,或者你看到的只是表面。而你深入了解和思考是什么造成他的性格原因时,你会有一种悲悯,你会发现里面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人生悲哀。人物的性格特征势必是他们走向自己结局的一个重大原因,也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基础。这点在看后面四十回的时候能明显感觉的出来,后四十回是情节推动人物发展,每个人的性格与前文不大符合。这也间接证明曹公的写作能力了吧。
红楼梦里大多数人都会去关注宝黛钗的三角爱情关系,而当你看完这本书时,我相信你绝不会只关注他们的,因为里面有太多的内容吸引你了。荣宁两府的兴盛荣宠到抄家衰败,当时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时代下的小人物与生活点滴。一幅幅的画面就呈现在你的眼前,不在只是去关注主角和主线,很多副现的内容也很精彩。有平淡无奇的一天,所有人都那么按部就班的生活,有精彩冲突的情况,会看到各种人物之间的关系。
看过红楼梦的人肯定都会推荐朋友也去读一读这本书,哪怕自己也还不甚理解这本书的真正魅力在哪里?但我希望这篇文章是你拿起这本书的一个契机,就像我在听了蒋勋细说红楼梦之后,断断续续听了两年多的时间,《红楼梦》也被自己翻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