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书话(备选稿件)成长励志原创联盟

吾读书话之(3): "Educated" b

2019-01-11  本文已影响41人  四十九年非

*这是我2019年读完的第二本英文原著

*吾读阅读推荐指数:★★★★

Tara Westover

首先,因为Educated这本书还没有中文版,也没有中文译名,我根据自己的阅读感悟,斗胆将书名译为《教化》。

这本书很火,很火。名列亚马逊2018年年度最佳图书榜首(The Amazon Editors’ Best Books of 2018),

New York Times 2018年十大年度好书之一(https://www.nytimes.com/2018/11/29/books/review/best-books.html)

这本书几乎占据了所有英语国家2018年图书榜单。

这是一本回忆录,作者年纪并不大,但很传奇。

Tara Westover大概出生于1986年9月份。为什么说大概?因为她没有出生证明,没人说得清她的具体生日。

Tara出生在美国爱达荷州(Idaho)的一个摩门教(Mormon)家庭,父亲经营者一个废品场(junk

yard),母亲给人接生(mid-wife),会用草药给人治病。Tara弟兄姊妹一共7个,她是最小的孩子。

父亲是个怪人,用社会学术语来说,是个生存主义者(survivalist),每天都在准备迎接世界末日(end of Days)。深挖洞广积粮,就等着末日来临时自己一家人可以存活。他坚决不相信一切跟政府有关的东西,包括学校、医院、现代医学、西药。正统社会的一切在他眼中都是邪恶和对上帝的背叛,都是brainwash.

母亲没有自己的立场,从属于丈夫(she largely defers to her husband)。不论家人得了什么病,受了什么伤,一律用自制草药和土方治疗。尽管她自己也在一次车祸中头部受创,对现代医学的拒绝造成了她终生未被治愈。

生于这个环境的Tara直到17岁,都没有上过一天学。没见过医生和护士,没吃过西药。她父亲相信home

education足够了,母亲认为草药和信念才是God’s medicine。

简短截说,Tara在三哥Tyler的影响下,自学通过了美国高考(ACT – American College Testing),考入了杨百翰大学历史专业(BYU -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位于犹他州Provo的名牌私立大学。)这样说听着容易,其实你想想看,Tara没上过一天学,从零开始学数学、函数、几何这些学科,还要瞒着躲着父亲的眼睛,难度可想而知。

突如其来的大学教育给了Tara巨大的心灵震撼,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上完厕所要洗手等)到学校课堂、课本内容,Tara感到人生面临着一场天翻地覆的改变。

通过超乎常人的刻苦学习,Tara后来获得了英国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PhD.),成为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在世界顶级学府中遨游的Tara却始终无法改变自己的父母,也改变不了他那个暴戾的二哥。她最终决定在绝望中彻底离开她的原生家庭,不仅是距离上的离开,而是心灵上永远的诀别。

全书大致情节就是这样。

在一次记者采访中,记者问她:Do you miss your family? Tara说:I miss them every day, but I can also feel comfortable with my decision not to have them in my life.

也许Tara渴望逃离的不仅是极端的父母亲和她频遭哥哥家暴的童年,我猜应该也是令她深感痛苦的社会的某种异化和病态。

作者在书中尖刻地指出了美国社会普遍的两极分化现象(polarization):城市与乡村、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受教育与未受教育之间的分野。从这个层面而言,这本回忆录不仅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学者观照自己的一生和原生家庭的自传,同时也具备了某种社会学田间试验报告的味道。我想正是这个角度才使这本自传小说显得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回忆文字

比尔盖茨也是这本书的忠实读者,他在Gates Notes里写道:

I’ve always prided myself on my ability to teach myself things. Whenever I don’t know a lot about something, I’ll read a textbook or watch an online course until I do.

I thought I was pretty good at teaching myself—until I read Tara Westover’s memoir Educated. Her ability to learn on her own blows mine right out of the water. I was thrilled to sit down with her recently to talk about the book.

(参见:https://www.gatesnotes.com/Books/Educated)

盖茨提出了一个其他书评家和读者都没有谈到的现象,即:Tara和她的6个siblings(弟兄姊妹7人)中居然出了3个博士,这该怎么解释呢?这种超强的自学能力的源头在哪里呢?

图片采自:https://www.gatesnotes.com/-/media/Images/Books/Educated/educated_2018_article-hero_1200px_v1.jpg

Tara在考上大学后,告诉了她父亲。不料父亲说了句:“It proves one thing at least. Our home school is as good as any public education.” 这只说明咱家的家庭学校跟公立学校一样好。

就是这样一个老顽固,死不认错。后来他表现出的political paranoia更值得玩味,我猜其中有作者对当下美国社会的某种映射。

但为何这样的家庭能培养出三个博士呢?(用中国父母的句式说)Tara在书中没有给出答案,我在看到盖茨这样说的时候脑海里跳出一句俗语:棍棒出孝子。

这样说或许有些不恰当,我指的是正是Tara的“棍棒”童年才给了她超乎常人的想要离开的动力,那种渴望,最初也许只是一种类似求生的本能。等到她窥见了大学教育开启的光芒万丈的那个广阔世界(就像Tyler鼓励她自考大学时说的那句There is a big world out there.),她便有了一种为自由而奋不顾身逃离的信念。从身体安全层面的逃亡到精神自由的飞奔,暗合了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宿命。而这个升华,正是教育的力量,对人的灵魂产生的脱胎换骨效应的伟力。

我进一步思考这一点。

七个孩子中出了三个博士,另外四个连初中都没上完。接受了大学教育的三个孩子想必都逃出了他们不堪回首的童年和家庭的禁锢,获得了身心的自由。但那四个无缘教育的兄弟姐妹呢?他们的人生走向了哪里?我想这又是一个社会的隐喻了,而现实社会两极分化的鸿沟,最终仍无法被抹平。因为有人获得了机会,就总会有人无法获得。尤其在一个大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常常是需要父母亲用智慧和钱才能平衡的一道难题。为了老二继续上高中,老大就得辍学回家务农。或者为了哥哥娶媳妇,妹妹就得辍学进城打工赚钱。原来所有的社会都存在两极,所有的两极社会都有相似的冰冷。有没有想起《平凡的世界》?

按照德国心理学家海灵格(Bert Hellinger)提出的家庭系统排列理论(Family Constellation),我们每个人成年后的身心问题都源自童年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造成的“牵连”。这种牵连,在Tara的回忆中主要集中表现在偏执的父亲和暴力的二哥Shawn身上,她后来从剑桥特意回家抱着想要解决问题的念头却以二哥更明确的暴力行为而失败,这是一种试图切断这个牵连的尝试,只是太难了。也许这就是命运吧,无法真正改变的命运。你或许可以通过出人头地来改变某些事,但总有一些命运的硬核,不论怎样都无法嚼碎。其实我读到这部分是有些压抑的,因没有等到我在隐秘地期待的完美结果而略感失落。

如果说这本书有瑕疵的话,我认为主要表现在某些情节的渲染和描述不够深入。例如Tara在大学之前和在剑桥的自学过程,其实这个阶段的刻画有点仓促。如果你一路读完这几个章节,你会觉得主人公好像并没费太大力气也就达成了愿望。这似乎与主人公的人设有出入,并且作者其实在前面几个章节是做了一路铺垫的,这些伏笔到了大学生活那段反而没有爆发出来。总之我读到Tara求学那段经历时并不觉得太震撼,尽管结果是她居然拿到了剑桥的博士学位。而也正是这个情节描写上的突然卸力,反倒令人觉得结果略显突兀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根据书中的情节,我同时交叉阅读了几篇关于摩门教和生存主义的文章,对深入理解主人公所处环境,特别是Tara父亲的思维很有帮助。读者也可先参考维基百科相关词条做些基础了解。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ormonis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urvivalism

其他参考链接

Tara Westover官方网站:https://tarawestover.com/book/

盖茨笔记:Educated is even better than you’ve

heard (https://www.gatesnotes.com/Books/Educated)

英国卫报对作者的专访:Interview - Tara Westover: ‘In families like mine

there is no crime worse than telling the truth.’

(https://www.theguardian.com/books/2018/feb/17/tara-westover-education-interview-i-was-13-when-i-first-went-to-another-childs-house)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