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陪伴”的阅读指导——对“整本书阅读”的再认识

2021-06-28  本文已影响0人  实验小学吴雪凤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版)中规定的18个任务群就包括“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统一使用统编版语文教材以后,整本书的阅读引起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温儒敏教授强调“现在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病就是少读书,不读书。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读课文,不拓展阅读量,怎么用力,语文素养也不可能真正提升上去。”“整本书阅读是当前和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推崇。但是整本书阅读怎么读?却是目前一线教学中存在的难点、困惑点。

一、整本书阅读的以往认知

在跟着刘丽赏老师学习“整本书阅读”之前,我对整本书阅读的理解一直停留在“导读课”“推进课”“分享课”三种基本课型的探究上。不管是学校进行的整本书阅读研究,还是到洛阳市参加的整本书教学研究,大都是围绕着“课前有效导读,课中合作研读,课后迁移运用”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经过探究,对于这三种基本课型有以下的共识:

(一)“导读课”:课前有效导读,是整本书阅读的准备阶段,重在推荐和指导,引发阅读期待。其规定动作为1.产生兴趣;2.明确目标、了解背景、确定方法;3.制订计划;4.尝试阅读。

课前导读课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充满阅读期待为目的,致力于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欲望的唤醒,通过“看目录猜情节”“看名著改编的视频”“设置阅读任务单”等形式,帮助学生搭建阅读支架。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书的阅读线索,教给学生这一类书的阅读方法,带领学生制定阅读计划。

(二)“推进课”:课中合作研读。是整本书阅读的推进阶段,目的重在促进阅读的自主展开,起指导和监督的作用。其策略为:1.正面激励;2.阅读指导;3.检查督促;4.解决困惑分享阅读。

把握学生阅读的兴奋点和困惑点,通过交流、解答,扫清学生的阅读障碍,指点阅读方法,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这类课型上课的前提是学生的自主阅读。展示班级整本书阅读计划,说明各项安排的具体原因和操作方案,明确每周的阅读时长、阅读章节和阅读任务的基础上,保证学生每天20分钟,每周两节阅读课的时间,指导学生在书上做批注,定期坚持批注情况,对好的批注全班分享,对批注中出现的疑问予以解答,以保障学生完成阅读任务。

(三)“分享课”:课后迁移运用。是整本书阅读的应用阶段,重在引导学生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把思想化为“行动”。

在阅读策略的归纳,阅读成果的展示上有所侧重,可以通过以读引读、引说、引演、引写来展示,评价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的收获。重在阅读收获、读后感受的交流和分享,教师引导学生个人或者小组汇报,或者来一场故事大会,或者来一场话剧表演,或者来一场阅读思辨交流和写作,或者来一场专题报告。

(四)还有“延伸课”,把整本书阅读中学到的方法迁移到新书阅读中,或者进行阅读和写作的融合。这种课型大家探讨的不多。

从以上三种课型的研讨中可以看出,“导读课”是对整本书阅读开始阶段的引导,“分享课”是对“收尾阶段”的检测和验收,“推进课”更多的是放手让学生阅读。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大多数班级阅读的“推进”成了难以把控的环节,缺乏大人的“陪伴”,学生阅读的过程缺乏有效的指导,思维方法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阅读始终停留在浪漫阶段,思维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难以进入深度阅读,是导致“读过大量的书,阅读理解能力依然很差”现状的原因。

二、整本书阅读的重新认识

关于阅读,在夏丏尊和叶圣陶合著的《七十二堂写作课》上这样说“从古到今,文章不知有多少,读也读不尽这许多。取少数的文章来精读,学得文章学上的一切,这才是经济的办法。你读一篇文章的时候,除内容的领受以外,有许多形式上的项目应当留意,对于各项目能够逐一留意到,结果就会得到文章学的各部门的知识。……有益于阅读和写作”。

文章学各部门的知识包括:文章的体制(体裁),语汇的搜集,文法,修辞,鉴赏与批评,风格,章法布局等等。而这些知识,学生依靠自主的阅读是难以体会到的。因此,整本书阅读阅读“需要走进深度阅读,进入精确阶段、综合阶段”。

如何引导孩子进入阅读的精确阶段?这要求我们“做个有陪伴能力的大人”,与学生一起读书,读孩子的书,一起分享。纵观刘丽赏老师所教授“整本书阅读课程”,整个阅读的过程也暗含三个阶段的所有目标,但更重视阅读过程中大人的“陪伴”。

从其整本书操作基本流程来看:1.梳理制作情节结构图;2.标出各个部分的节点,确定教什么;3.教学设计(导读、推进、主题探讨),要考虑如何以学生为中心。其中1对应导读“从整体上把握阅读线索,2.3对应阅读推进过程中的阅读指导,为整个阅读过程中的主要部分,以教师解读为主导,凸出了阅读过程中大人的“陪伴”和引导。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难以自主体会的文章学各部分的知识,由于有了大人的陪伴,得以实现。

阅读有两种目标:为获得资讯而阅读,为增进理解而阅读,真正的阅读目标常常在后者。

对应阅读的两种目标,我们可以要采取两种阅读方式:1.只是表达了你与作者相遇之前就具有的共同认识,或者是一些咨询。2.提高理解力的阅读及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阅读输入的内容,超越的读者的水平,只有通过自己的研究和钻研,才能逐步从茫然不解到茅塞顿开。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在阅读时更多关注的是故事的情节,处于“趣阅读阶段”,因此,学生的整本书阅读需要家长和教师的陪伴。只有大人的陪伴,孩子的阅读才能从“体会温暖感动”的“浪漫阶段”进入深度阅读,迈入“精确阶段”,甚至进入“综合阶段”。

三、整本书阅读,如何陪伴

为了更好的“陪伴”学生的阅读,首先要求教师和学生一起读,读孩子的书,在不断的阅读和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提高自己的解读水平,能够正确把握各种体裁书籍陪伴阅读的重点和引领阅读的方法。

以《夏洛的网》为例,教师的陪伴阅读贯穿始终。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封面,用猜读激发阅读兴趣:一个小女孩、一只猪和一只蜘蛛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然后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这本书围绕着谁来写?(小猪威尔伯)为什么书名不叫《威尔伯的一生》《小猪威尔伯》,而是《夏洛的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通读全书,想一想,可以给这个故事起一个什么名字?原书小标题比较混乱,教师教给学生起标题的方法,让学生重新给各部分拟定小标题。这是对学生快速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的训练。以儿童视角选取儿童读物的兴趣点为切入点,运用猜测、比照、悬念等策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有了通读全书的基础,教师紧扣文本节点,引领学生进入深度阅读,用自己解读教材的高度去引领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让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理解。如:一只蜘蛛真能拯救威尔伯的命运吗?梳理夏洛织网的顺序,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是这个顺序排列?让学生明白网上织出的字“王牌猪——了不起——光彩照人——谦卑”步步升级、逻辑合理、层层递进,暗含了成长的过程,从中体会到“尽力活得和声名相符,别人给你织字时,你要努力做到,用自己的努力,活出想要的故事”。从探讨“这是一个关于(  )的故事”时,对每一个人物的分析中,逐层深入的让学生体会到故事中所包含的“友谊”“成长”“生命价值”等深层的含义。

“长篇作品培养的是一种宏阔、复杂的思维方式。”(曹文轩)这些对故事的理解和思考,是小学生无论如何阅读,也体会不到的,只有在大人的陪伴和引领中才能逐步体会和领悟。在这个陪伴的过程中,用作者的思想影响读者的思想,用教师的解读引领学生的深度阅读,更用学生的阅读影响、丰富书本的思想。“好的阅读课应该能唤醒学生对文本的自主体验,独特思考,并且生发出问题和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这是教学式的阅读、学习式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监控并调节自己的阅读过程,从而学会阅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