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六一
本次读书会和六一儿童节完美碰撞,衍生出一份属于火热六月的热辣滚烫。
学习环节泾渭分明又水乳交融,最终指向的是如何过好咱们这草木一生,不论是孩子们的教育,还是成年人的终身学习。
一,共读第78节《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
每次来这里读书总用不同于独自一人的体验,这也许就是孟子所说的“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吧。
和大家齐声共读时,较之前已经默读,又有几处引起我的新兴趣:比如
1.“巴弗里克不可能成为一个学习落后的孩子,不要用那些音节和应用题把他的智慧束缚住了”。
女教师是用一元化思维来看待具有多元化可能的孩子,觉得那孩子思维迟钝,自然应当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而苏霍姆林斯基却坚信这是认识上的很大的误区,应该给孩子提供更多成长的空间。
2.“他的算术考不及格,他能去幻想更多有趣的事情吧,这些幻想怎么能说得出口呢?”
有多少好孩子就是因为简单粗暴的一两样不合要求,就被我们(部分太过于负责任却缺少专业化教育技巧浸润的老师们)打入了黑五类的窠臼里再也爬不上来。悲夫!
3.“如果教师能放手让巴弗里克的发展接受学校生活那种迅猛潮流的影响,也许会好一点……过分善意的爱护学生,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去抠书本,这种关心归根到底却把事情搞坏了”。
在教育这方热土上,难免会上演一幕幕“打着爱的旗号行的是害的实质”的悲情剧!
4.“当孩子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不是在竭力回想教科书里什么地方是怎么说的,而是在出声地思考着,从他所看到和观察过的东西里引出结论来……甚至流露出对教师所讲东西的不信任口气……这就叫儿童思维的对事物持批判的态度,这正表明了孩子有一种想要真正弄清楚并且深信某一真理正确性的愿望”。
这才是真正的思考,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思考,是发生在孩子身上及细微的,或者叫微观的、内视的神奇变化,细心如苏霍姆林斯基能够敏锐的捕捉到,然而太多的老师们却未必能够关注并“看得到”。
5.“那位生物教师善于成功地开发出孩子的天才和创造性劳动的禀赋……进而才有了巴弗里克在植物栽培方面的劳动成为真正的创造”。
这位生物老师的“开发”对于这位叫做巴弗里克的孩子成长而言,是真正的功德无量。
二,德静老师精准、纵深解读
(一)梳理文本
1.导致学困生即文中所说的“差生”的原因
学生本身基础知识不扎实,海量阅读敏感期积累不够。
教师专业能力不够。一是没法给予孩子精准的帮助,反而会造成新的伤害,比如让孩子们陷入习得性无助;二是动辄给孩子贴标签,导致孩子容易自我放弃,给自己较低的评价,自尊水平一路走低;三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不能应用于教育教学乃至生活中。
2.巴弗里克成长的转折点
这个孩子的转折发生在五年级,有了动手劳动的机会之后,转折从何而来?细细梳理,有以下几点:
①生物教师发现并挖掘出这个孩子的优势,②孩子自己动手参与,为自己的学习搭建了新的梯子,③知识与生活之间产生关联,④有了目标引领和任务驱动,求知内驱力潜滋暗长,⑤进入良性循环后,责任感、成就感、尊严感纷至沓来,激发孩子不断的投入新的时间和精力,就有更多的动手探索和创造。
(二)魏智渊老师解读
1.有专业加敬业的团队助力加持
帕夫雷什学校有一群敬业的教师,以苏霍姆林斯基为首的,有着浓厚的教育氛围,团队里新老交替(青蓝帮扶),比如那位女教师,虽说敬业,却因不理解孩子智力如何形成,以至于教育教学有体质化、机械化的弊端,女教师其实很有典型性,教师中难免不少人因缺少专业化素养而只把沿袭下来的常规合理化,进而沿袭下去,以为存在就是合理,却很少有深入的反思,幸亏有领头雁苏霍姆林斯基包括生物老师等人的拨乱反正、静待花开。
2.如何唤醒孩子的思维
①先找bug
若学习一味的以考试为中心,以教材内容为中心,最容易滋生出狭隘的成就感,也易导致知识窄化。
学习方法过于简单粗暴,认为孩子知识点掌握不好就是不努力,却不考虑学生的智力背景。孩子就将陷入学习的“撒哈拉沙漠”。
②再上手段
找出价值点。
在熟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帮助孩子们找到他们的兴趣、爱好、风格、生命特质等。
发展学生的专长和个性,以利于发展其自尊,进而解放孩子的智力。
在学科学习上,有足够的耐心和包容心,用更长的时间发展出孩子的自信,自信产生动力,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等不过是副产品而已。
我们都知道那句话:与其在下游抗洪救灾,不如到上游植树造林。
深以为然。
遇到真正的学困生,智力和非智力策略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先训练孩子们的读写,助力其实现自动化(哪怕是半自动化),然后努力呵护孩子们自尊的火花,正确运用评分评价体系,根据孩子不同的生命特质,宜静则静,宜动则动,很多时候可以通过运动包括动手参与来释放孩子们无处安放的精力。
大自然原本就是五彩斑斓,五彩缤纷的,为何让一种颜色一统天下?
教育实则是来料加工,但务必要使这来的“料”快乐幸福。
…………
往日共读,几乎都是大人们的主场与“狂欢”,孩子们只是“沦为”陪衬——或写作业或自由玩耍,今天是孩子们的节日,自该与众不同,孩子们也该成为主角——
三,六一共读《星星们高挂空中》
本次读书会恰逢六一儿童节,来的小孩们也比往日多了一点,在华云老师的带领号召下,大人小孩共读德国诗人海涅的《星星们高挂空中》,读书氛围空间融洽、热烈:
星星们高挂空中,千万年一动不动。
彼此在遥遥相望,满怀着爱的伤痛。
它们说着一种语言,美丽悦耳,含义无穷。
世界上的语言学家,谁也没法让它听懂。
可我学过这种语言,并且牢记在了心中。
供我学习用的语言,就是我爱人的面容。
虽说这是一首献给孩子们的诗,一众大人却咂摸品位得热火朝天,有诗歌意蕴的碰撞,有讨论诗中“星星”“语言”“爱人的面容”等内涵,几多童趣悄无声息的在其中弥漫。
德静老师现场为大家科普了诗歌大意,然文学需要多样化解读,如“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一样,大家对这首诗的理解达到了“群英荟萃”。
四,共读《道德经》70~81章
自去年暑假到现在《道德经》这短短5000余字81章,大家共读了不知多少遍,更别说自己单独在家自学,然每次读罢都有唇齿生香的余韵。
经典着实需要常读常新。
五,刘老师解读第80章
每次听刘老师解读,看似信手拈来,实则胸有丘壑,总能在某一刻击中你我的内心——也许是久久萦绕的迷雾,也许是胸中难吐之块垒,刹那间烟消云散,也难怪刘老师被学友们共同奉为“男神”。
刘老师从“使民重死而远徙”一句说开去。
谈到农业文明时代里,老百姓都重视或恐惧死亡而远离迁徙,我就想到了安土重迁,如今便捷高效的出行方式让再远的距离都不成问题,想想其实蛮怀念那时候的“车马很慢,书信很远”的慢节奏。
由此,又漫聊到如今科技快速迭代、文明高度发展,带来的便利让人乐不思蜀。然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是否也该深思深思?又关联到第41章“反也者,道之动也”。“反动”一词,并非我们所理解的衍生意(言语思想反动、历史上的反动派等),而是反向运动。科技日益进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远超便利本身。也许“洗尽铅华归于本真”不失为一种明智又清醒的生存模式。到这里刘老师再次推荐解读道德经达人“王东岳”。群里已多次发过这位大咖的视频,我也得好好聆听了。
谈到经典的解读,刘老师提醒大家既该多样又不容易实现“化原式”的把握,应该跳出“我执”,无我才是解读经典的最本真办法。
读道德经,其实应努力发现世界的本质,毕竟“法无成法,却无定法”。
是呀,从本我出发,寻找到自我,最后迈步走向超我,许是人生最高哲学命题。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世间一切痛苦的根源就在“念”这个字,修行其实在修炼,一念动,万般苦;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人生在世,处处是修行,工作是道场,生活是修行。
该如何?万般皆在放下。
于忙碌、喧嚣、琐碎中迷失了一周,来到这里,多了几分澄澈,果然,度过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六一。
值得记下,常念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