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弘丹21天零基础写作训练营亲子教育

"我要玩派派!!!"

2018-01-20  本文已影响0人  oyhfairy

1

每次往来北京,我一般都喜欢坐软卧火车,晚上八九点上车,第二早上就能到目的地了。这一次也是如此,只不过从北京回武汉的软卧车箱里还住进了一家人:年轻的父母和四岁多的小姑娘甜甜。一家人两张床,一张上铺,一张下铺。

我喜欢观察父母和孩子,这对父母我挺喜欢的,说话轻声细语,温柔极了,自然小姑娘也文文静静的,不吵不闹。

小姑娘看了一会儿IPAD里的动画片后,自己在上铺玩,把枕头被子沿着栏杆边上堆成了一圈,年轻的爸爸会笑着问:“甜甜,这是你的城堡吗?你在城堡里做什么呢?”小姑娘笑嘻嘻的在床铺上打了一个滚,回答说“我要睡觉了”,跟她的名字一样,声音甜甜的。

2

在火车飞驰过轨道的声音伴奏下,阳光一点一点透过窗纱照进车箱,随着天光放亮,目的地也应该快到了,只是好像晚点将近半个小时。

年轻父母很小声的在下铺讨论着事情,给人感觉素养特别好,一直在避免打扰到车厢里的我和另一位乘客,小姑娘还恬静沉睡着,不知道在过去的这个一直摇晃着的夜晚她去游历了哪个神奇美妙的梦乡呢?

又过了一小会,小姑娘开始在床上翻身,应该是快醒了。妈妈爬上铺抱了一下小宝贝,在她的耳边轻轻跟孩子说话,准备唤醒孩子。小姑娘迷糊了一阵子,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睁开眼睛楞了一会神,大概是在辩认自己现在是在哪儿……过了一会,小姑娘眼神对上了一直在看着她的爸爸,又是甜甜的一笑,叫了一声“爸爸”,听声调似乎已经清醒了。爸爸也用温和的声音很精神的回应了一句:“甜甜,早上好!”

3

小姑娘躺在上铺看着车箱顶发呆,父母继续在下铺轻声聊天。突然,小姑娘叫了一声“妈妈!”,妈妈温柔的“哎”了一声,小姑娘接着说“我想看派派”。

大家知道小姑娘要干嘛吗?如果能够进入到小姑娘的语境,是很好理解的。派派就是IPAD,刚刚睡醒还没起床的小姑娘要看动画片。

其实我挺好奇的,我常常建议家长们在亲子关系中要做到“温柔而坚定”,这对父母温柔是绝对的,那么关于坚定呢?妈妈会怎么回应孩子的要求呢?是同意还是拒绝?如果拒绝,会以什么方式拒绝呢?

妈妈继续用温柔的声音回应着说:“甜甜,咱们快下车了,现在不能看派派。”

这个时候的我,已经完全进入了画外音的模式:“刚睡醒的四岁孩子,可不是那么容易接受被拒绝的哦。”

小姑娘很坚定:“我要看派派”

妈妈:“妈妈知道你要看派派,但是现在真的不可以,我们坐的火车晚点了,赶不上要转乘的下一趟火车了,咱们先看待会怎么安排,然后再看你什么时候可以看派派好吗?”

画外音:妈妈的第一句说得挺好,先同理“妈妈知道你要看派派”,但是后面的解释太多了,而这些解释与小姑娘是没有关系的,小姑娘现在只关注她要看派派,火车晚点、转乘什么的,她一点也不关心。

“我要看派派!”小姑娘已经提高了音调,也许她也想强调——我只关注这件事。

妈妈:“好的好的,妈妈知道了。咱们先来看看窗外吧,窗外可好看了。”

画外音:这位妈妈挺清楚回应的重要性的,所以一直在对孩子的话进行回应。但是这种回应仅仅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后面用的是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这一招对于目前状况下的小姑娘明确是不适用的——

第一,派派的吸引力更强烈;

第二,窗外并没有能够引起孩子注意力的明确的事物;

第三,转移注意力适用于年龄段比较小的孩子,在孩子自我意识已经比强的年龄,是没多大作用的。

小姑娘看了窗外三秒钟收回了目光,继续说“我要看派派”,已经带上了一点哭音。

妈妈:“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你很想看派派,但现在真的不可以,我们先去上个厕所好吗?”

画外音:先给妈妈点个赞,果然很坚持,温柔而坚定,很棒。但我更想给小姑娘点赞,已经被拒绝了三次了,还能很努力的用相对平静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要求。很明显,妈妈还在继续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结果是可想而知。

果然,小姑娘打开了哭腔:“不,我不嘛,我就要看派派”,声调也变高了。

妈妈抱着小姑娘,还是以轻柔的语言说“宝贝,不可以,不可以这么大声,你会吵到其他人的。”

画外音:完了,后面这句话就是火上加油啊,“其他人?跟我有什么关系呢?跟派派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是不能指望一个才四岁的孩子能够在自己的要求得不要满足时还能够去顾及“其他人”的,一个四岁多的孩子能够在不断被拒绝的情况下坚持到四次用平静的方式来表达就已经做得很棒了。

小姑娘挣脱了妈妈的拥抱,倒在床上,开始大声哭:“我就是要看派派!我就是要看派派!!”

妈妈赶紧跟上去,做出噤声的手势,对小姑娘说“嘘……不可以这样,我们不可以吵到别人”

小姑娘开始在铺上边哭边打滚“我要看派派!!我要看派派!!!”

4

这时爸爸开始干预了,走到铺边对小姑娘说:“甜甜,我们不能这样,这样是不对的,如果你再继续这样,我们就都不理你了,让你一个人在这儿哭。” 虽然是说得这样的话,但爸爸的声调还是很温和的,但看得出来,爸爸和妈妈现在都有点头大了。

小姑娘大声的回应了爸爸“我不要!”

爸爸说:“你不要我们都不理你,那你就不要哭,我们起床去上厕所吧。”

小姑娘一把扯过了被子,把头埋了进去。

爸爸大概隔了半分钟,从被子的另一端把头伸进去“甜甜在吗?甜甜是在躲迷藏吗?”

画外音:真心给这位爸爸点个赞,他停顿的这半分钟,一定是在很冷静的分析该做些什么,他也采取了孩子一般都会喜欢的游戏参与的方式尝试去和孩子和解或是继续沟通。没有被孩子的“坏情绪”带偏,可偏偏现在孩子正在“坏情绪”里,一时还不是那么容易和解的。

小姑娘哭喊了一声,从爸爸手里抢过被子继续把头埋在里面小声的哭着。

这时,火车已经快要进站了。妈妈爬上了床,把孩子拉出被子,一边给孩子穿衣服一边温和的跟孩子说:“宝贝,火车要进站了,你想不想吃好吃的呀?这里有豆皮呢,你想吃吗?还有笋丁……”

这个时候,小姑娘应该是已经感受到了父母的坚定,略微有点松动了,至少 是在动作上没有继续对抗,配合妈妈给自己穿衣服。但嘴巴里还是继续的在说那一句话“我要看派派。”

画外音:其实这个时候,孩子要的已是不是派派了,而是关于派派的一个说法,她需要的是一个她能够理解并接受的关于派派的解释。只是这对父母估计现在已经没有余力去思考这一点,并给出孩子想要的解释了。

妈妈抱着小姑娘说:“嗯,好的,妈妈知道你特别想要看派派,可是你看,咱们要下车了,行李都准备好了,我们得拿包了。”

小姑娘声调带着沮丧和伤心继续说着“我要看派派”,那小模样看上去又想哭了。

5

这时已经看到了火车准备停靠的站台,我也要从自己的上铺下去准备下车了,看着对面小姑娘,实在是忍不住再继续当画外音了,参与了对面母女俩的对话:“你的派派在和你躲迷藏呢!”

小姑娘和妈妈都有些吃惊的看着一直都没有什么动静的我,我继续笑着对小姑娘说:“你的派派在跟你躲迷藏,它等着你去找她呢。”

小姑娘有点害羞的想往妈妈身后躲,但又对我说的话有些疑惑。

“你的派派说,它要给你一个任务,因为现在到了一个新的城市了,这个城市里有什么呢?派派很好奇!派派想请你帮它去看一看,然后等你找到它的时候,它想听你说这个城市里你看到了什么?吃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它会很开心的。”

我继续用小孩子的语气跟小姑娘“转述”派派的话,其实我是按照昨天晚上小姑娘用派派看的动画片里的情节以及刚才妈妈话语中的信息设定出了这套情景故事。

我一边下床,一边背包,一边继续说“我们家有个小姐姐,她也特别喜欢她自己的派派,我马上回家就能看到她们了” 。

说这句话是为了表达我参与这场对话的身份,陌生人的突然参与,对于一个相对文静的孩子来说, 也许会让她产生紧张感。留下一个微笑,我拎着自己的行李离开了,把对话的空间留给妈妈和小姑娘。

身后车箱里传来妈妈依旧悦耳的温柔声音,“对呀,派派在和你玩呢,等你再看到它的时候,它就会……”没有再听到小姑娘说“我要看派派”,我在想,小姑娘是不是已经接受了我给予她的关于派派的解释了呢?

6

关于亲子关系的处理,没有标准模式和答案。

在我看来,这对父母已经做的很好了,即使没有我最后“横插一脚”,相信小姑娘的情绪也会在妈妈温柔而坚定的怀抱中得到安抚和平息。而且很多时候,处理的方式都是随境而出的,在情景之中,去尝试不同的方案,最终也许就能寻找到一个孩子能够或是愿意接受的方式,使处在亲子关系中的双方都感受到适合愉悦。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父母在网上给我留言提问时我会邀请父母提供大量细节的原因,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才能有更多的信息去探索到更多适合孩子的方式。 而不是父母给我一个笼统的问题,比如“孩子坐不住怎么办?”我就能够立即给予解决方案的。

7

在这一次我“横插一脚”的那一段话语中,我使用的是正面语言当中的“游戏化语言”,只是之前小姑娘的爸爸也使用了游戏式的语言却没有起到作用?为什么呢?

当然,首先在这个场景里孩子的情绪肯定是会直接去面对最亲密的家人的,也就是父母而不是陌生人的,而且孩子被拒绝的情绪也是从父母那里来的,所以小姑娘和爸爸在情绪冲突中的对抗会更强烈。

但我想表述的是重点是,我的游戏化语言是首先去感受小姑娘内在的想法和她更容易去关注到的事物或环节。

也就是我用游戏化语言设定的环节是与小姑娘当下最关注的派派、动画片有关系的,所以能够使小姑娘愿意听我的语言,当语言被对方愿意听到的时候,沟通和对话才有继续深入的可能性。而爸爸的游戏化语言并没有关联到小姑娘当下关注的点,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也会被小姑娘当成转移注意力的“老把戏”失去作用。

8

绝大多数父母都是新手父母,即使现在二胎开放了,很多家庭养了二宝,但很多父母仍然会对于孩子的很多事情搞得昏头转向不知所措。因为二宝不会和大宝一模一样,这会是一个全新的孩子。

所有育儿书上的方法方式都只是一个大的模式,没有办法完全的套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进行运行。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情境中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如果想知道怎样能更好的运用这些方法和方式去陪伴自己的孩子,我们还是得先了解自己的孩子。

这里说的了解并不是简单“我知道我的孩子很文静”、“我知道我的孩子爱画画”、“我知道我的孩子有很多想法”,而是指的在孩子需要的某一个当下,我们能够真正的体会到当下那个时刻孩子真实的心理活动和情绪感受,知道孩子的情绪是从何而来为何而来。

这需要我们能够进入到孩子的世界,使用孩子的语言体系去进行表达我们真实的想法。只有我们先进入孩子的世界,才能邀请到孩子们愿意真正来到我们成人的世界。

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但值得尝试和练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