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可以问百度,为什么非要把我搞疯?
1
“你是学什么的?”
“中文”
“哎呀,太好了。快给我看看这几个字怎么念?”
“犇”
“哦,这……”
“骉”
“这……”
“羴”
“……”
“中文系的人就要成为一本行走的新华字典么?”
“你不就是学这个的嘛!”
“操,老子学的是语言文学,不是把自己变成百度”
“不知道怎么念,这也百度不了啊!”
“你是不是想把我逼疯?你特么不会搜三个牛、马、羊叠起来叫什么?”
“哦,原来是这样”
N年了,今天终于写下了这段对话,世上的草泥马不够用?因为都在我的心里。
2
那年,我23岁,初入社会。
世界和我的笑脸一样透着水灵,我热情的可以和所有人称兄道弟。
然而,鲜肉如我,仍免不了成为职场小白——脑子长白毛的白。
那时候办公室有个电脑达人,可以秒杀任何电脑疑难杂症。
于是在我的概念里就形成了一个公式:
电脑的问题=他
电脑只要不舒爽了,马上就喊他:
电脑死了,快让他活过来啊!
鼠标符号这么小,能不能放大几个罩杯?
怎么和李仙女的打印机共享啊?
怎么把屏幕保护换成苍老师呢?
开始的时候,人家还温柔耐心的辅导着,突然有一天,画风反转,只丢下三个字:问百度。
从那天起,我所有的问题只会收到一个答案:
问百度
百度
度
当时心里一阵恶恨,瓜皮,有什么了不起,再问你名字倒着念。
不争馒头争口气,但问题还是要解决。
你不是说问百度么,问就问,怕你不成。
一问吓一跳,就好像考试卷子上印着答案,你抄一遍就可以得满分。
突然就看到了自己过去的烦人,理解了对方的无奈,从那时起,有任何客观的问题,我首先问百度,其次再找其它解决办法。
慢慢的发现,有事首先问百度,是一种思维和行为自立的缩影,是有问题主动寻求对策的一种习惯塑造。
同时,我也明白了,别人会因为看得起你而帮你,也会因为你的毫无长进而看不起你。
3
有一种努力,叫别人家的努力;有一种依赖,叫逢事不过脑的依赖。
只要在生活中碰到和一个人的职业、特长有关的问题,就会条件反射想到这个人,把他与问题的解决划等号。自己唯一的努力就是把这个不经任何打磨的毛坯问题抛给对方,等待着满分。
如果对方都做不到,那就不是自己无能,也不是自己不努力,而是这个问题太难。
一个不对问题本身进行任何干预,就把它抛给别人,等待别人消灭困难的人,一定是一个懒惰的利己主义者。
家有老师,亲戚家小孩一有学习问题马上会隔空甩过来。
有一次,要写一篇作文,眼看着交作业的时间到了,就像平常一样打来电话,让LP帮忙完成。
LP各种解说,然后说你们先照着这个思路拟个草稿。
不一会儿,亲戚打来电话说还是不会写。老婆说那就百度。对方直接撂下一句:要不你百度好发给我们吧!我们用电脑不灵光,还是你们手快。
当时我就懵逼了。
这件事情正确的打开姿势应该是这样的:
上签: 家长和孩子根据生活的经验,共同完成草稿,让别人帮忙润色。
中签:在收集相关资料或听取别人的建议后,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草稿,让别人帮忙润色。
下下签: 家长和孩子百度一篇近似文章,共同修改完成草稿,让别人帮忙润色。
以上情况,下下签也是办法啊!然而,有人连百度这一下的耐心都没有。
孩子推给家长,家长推给别人,而且只要成品,不论质量,连锁效应相当严重。
“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就是再小的恶都像毒品一样,沾了就很难改正。
孩子遇到了困难,没有看到过程,结果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好歹你让他参与到复制粘贴里,知道这个事是照着办的,整合资源也是一种能力吧,社会上有无数的岗位只要你每天对着电脑复制粘贴,也可以糊口。
当孩子发现原来只要开口说难,就有人解决这个难的时候,他自然会对困难本能的逃避,靠掩耳盗铃的依赖来度过难关,总有一天,学习、工作、婚姻生活中的困难纷至沓来,当父母亲人没有能力帮助他的时候,他的世界就会彻底的失控。
百度并不能解答主观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冰冰爱的人不是你,但是有大量多如牛毛的客观问题,一个生僻字的读音,一个单词的翻译,一句古诗的出处……完全可以不劳他人的解决。
用可以百度的问题去问他人,是无知,用不可以百度的问题去问他人,是提升。
于是,当我们在面对人生的困惑时,和友人相对而坐,倾诉,轻描淡写或是浓墨重彩,我们感到自然、惬意,感到心灵的慰藉和思想的恍悟。
我们分得清哪些问题自己可以独自解决,哪些问题需要与人共享。掌握了不同问题的解决之道,困惑才能药到病除,不反复发作。
说到底,我们对于百度的态度,就是我们生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