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河苏州,我思念不止(之二)
我和老爸在店里一人点了一碗泡泡馄饨,老妈平素在家是不吃晚饭的,但这次,点了两个汤圆,豆沙、芝麻的各一。
苏州的汤圆个头大,感觉要比北方的元宵要大一圈,她只尝了一个。汤圆的形状,我们是第一次见,一头尖,好像圆滚滚的肚子上长个小嘴巴。
回来做功课,我才得知,在苏州,汤圆要读成汤团,不同的外型,对应的是里面不同的馅料,滚圆的是肉馅,一头尖的是芝麻、豆沙等甜口的,两头尖的是萝卜丝馅,据说,老苏州最爱吃的是鲜肉馅和萝卜丝馅的。我在店里墙上的菜单上,看见有这两种馅料的。
苏州小食店的店名很有意思,标明是点心店、馄饨店的,里面都卖汤圆,而且著名的点心店,其实主打的就是汤圆。
在吃这件事儿上,苏州人可是很下工夫的。首先,包汤团必须用水磨粉。按照传统做法,将糯米、粳米按比例配好,用清水浸泡至手捻即碎的程度,捞出沥水后入石磨加清水磨制,磨出来的“米浆”用布袋接好,或挂起静置沥水或用重物压挤出水分,最后袋中的就是挂粉了。
挂粉因其物理特性,直接用来和面包汤团,会使粉皮开裂,想要做到软糯结实,还得有个关键步骤,要将一定量的挂粉加清水和成面团之后窝成一个扁碗形状,下入沸水中煮熟捞出,这就是“粉芡”。再把粉芡揉入新的挂粉里,就可以制作出光滑细腻的粉团来了
正是这种讲究,成就了苏州挂粉汤团的美味。刚出锅的汤团外表细腻光洁饱满圆润,咬开一口你就知道,这汤团皮的口感就如苏州小娘鱼用苏州话念“汤团”一般:软糯丝滑到家了,据说,做工好的汤团皮儿甚至可以轻易拉出十公分的丝儿来。
苏州老城区的每一处,似乎都有说不尽的历史。我们去的吴趋坊,是城区西部的一条街巷,位于阊门内,原为苏州30古坊之一,以古代吴人歌曲《吴趋曲》得名。伍子胥刚刚流落到苏州时,在这个巷子里吹箫讨饭,唐伯虎出生在此,在迁居桃花庵别业前,也在这里卖书画为生。
到苏州的当天,虽说刚下过雨,但天气比较闷热,我们从馄饨店吃罢,到对面的水果店买了些水果。这家水果店的服务很好,按照我们的要求,把新切开的西瓜,给切成小块,并给配了小叉子。
原道返回住处,途中,经过一座水泥桥,当时没在意,后来才知,桥下就是苏州的三直河之一,第一直河,又名学士河。那座水泥桥,叫黄鹂坊桥,竟然是因白居易的“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销。”而得名。
我们从吴趋坊到住处,必经的汤家巷,其实也是很有历史的一条小巷子,因南朝宋人汤惠林而得名,现在也是一条角角落落都有美食的小巷,著名的一号鸡排、传说中的“姑苏面王”就在深巷中。
遗憾的是,功课没做足,当时没留意,匆匆而过,也没有留下照片。
穿过汤家巷半段,沿西百花巷东走,再经东百花巷,回到民宿。洗过澡后,觉得时间尚早,也有精力。三人一拍即合,便打车去了山塘街。
山塘街可能是打卡苏州必去的地方,帐底吹笙香吐麝,人来人往,近乎摩肩擦踵,东面就是 “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阊门,现在最繁华的那段,已经接近各地都有的那么一条美食街了,当然,其中,还是有几家苏州的老馆子的,想去品尝,是要排队的。
老妈兴致勃勃地拍照,我和老爸,抱着到此一游的心态,走在前面,看到了御碑亭和白居易纪念馆。
当然,苏州肯定要感谢白乐天,没有他,就没有山塘街,包括另一个人间天堂城市杭州,也许也应感谢他,因为,苏东坡疏浚西湖,修苏堤,也是效仿白乐天。
天公作美,回返穿过阊门时,微微放晴,月亮时出时没,我想起了那半句诗,月光照高楼。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