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态度怎样被影响,行为怎样决定态度?

2020-04-18  本文已影响0人  恋爱情商思维的改变

本节内容大纲

今天是我们第二天阅读《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这本书。

在昨天我们聊到不改变一个人的态度,有时候就能改变他的行为。比如,奖惩,作为一种刺激手段,奖惩可以让你在不想做这件事、不认可这件事的时候去做它。

而当你的行为改变了以后,你的态度观念也会跟着改变。态度观念改变了以后,又为行为的改变提供了理由和基础。

在说话技巧当中有一个方法叫“登门槛效应”,什么意思呢?

当我想请你帮我一个忙的时候,我先不提“要你借我1万块钱这个事”,我先会问你,说:“方不方便借我一下你的车?”,然后你说:“这是个小忙,可以,我借给你。”

等你允许了我这个请求之后,我再向你提出借1万块钱的请求,这时候你答应的概率就会高一点,为什么?

因为当你答应帮我一个小忙的时候,其实做出这个行为的你,会感觉到自己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那我提出下一个请求,你要拒绝我的话,压力就很大,这种乐于助人的感觉会让你更倾向于再次帮我,这个就是“登门槛效应”。

自我归因

我们今天想要讨论的重点就是当我们行为改变的时候,我们的态度到底会受到什么影响?行为是怎么样来决定态度的?

我曾经有个朋友在快结婚的时候,她跟她男朋友已经处得非常好了,家里的父母都已经聊的差不多了,然后这个男生突然就逃婚了。

我这个朋友非常痛苦,但是自尊心很强,也没有非要拖着他,拽着他去结婚。逃婚之后这个男生就不见了,我这个朋友也没有非要上他家去要一个说法,这件事情就过去了。

我们以为过去了,结果两年之后,她说她要出国读书了,然后他跟我说她在出国之前还有最后一个愿望,我说:“什么事?”

就是找到那个男生,想问问他当初为什么会逃婚?当时周围的朋友都说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两年了,去问个原因有意义吗?结果是别人已经把咱们抛弃了。

然后她说她这两年非常痛苦,痛苦的不是被抛弃,而是自己一直都在揣测到底为什么他要抛弃我。

所以她觉得她要到这个答案,即便是对方出轨了,劈腿了,她都觉得很心安。我当时就很理解她,为什么?

因为我们人天生就有理解行为的倾向,什么意思?

就是别人做一件事儿,哪怕别人伤害我了,我必须要给这个行为一个合理的解释,我才能够觉得我有控制力,生活没有失控,世界没有失控,所以我们特别倾向于为别人的行为找理由,尤其是当我们不理解某个行为的时候。

孩子捣乱了,其实那个时候很慌的,为什么我们家孩子不听话,突然找到一个理由就是孩子不听话,是因为我跟我爱人的关系不好导致的,这时候心里面的石头就落地了。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寻找一个理由的原因,我们不仅会为别人的行为找理由,我们也要为自己的行为找原因,这个就是自我归因。

当我们做出一些行为之后,我们自己会想“我到底为什么会这么做?”,尤其在什么时候这种情况最常见?就是当你本来对这个事情的态度比较模糊的时候。

比如别人问你,“你喜欢什么颜色?”,其实你有点搞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颜色,你就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判断一下,我买的所有的衣服都是红色的,所以我喜欢红色。

其实你看这就是行为在影响你的态度,还有很多时候你没有准备好,别人突然问你一个问题,说:“你觉得自己是个爱花钱的人吗?你怎么看待自己在花钱这件事情上的态度的?”

然后你就会迅速地找一下最近的一些行为,双十一我都没有下单,我是一个不爱乱花钱的人,这就是自我归因。当我们做出一些行为之后,我们自己会去找原因,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我们就会给自己的态度下定义。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咱们的态度会被行为影响的原因。有时候你是根据行为,才确定自己态度的。

自我说服

除了自我归因之外,我们还会自我说服。

当我们做了某一个行为之后,举个例子,心理学家很担心电视上天天放一些暴力的这种电影、电视剧会影响到小孩,因为小孩会模仿,但是又不可能让全国的电视都不能放暴力的视频,那怎么办呢?

既然我改不了电视播什么,我就去干预这些儿童。他们就把这些小孩叫过来,跟他们讲,就说服他们说:“电视里面讲的可都是假的,你千万不要模仿”,但是这么做有用吗?没有用。

后来他们想了一个办法,他们想了一个叫“角色扮演”的办法,他们把这些小孩叫过来,交代给这些小孩一个任务,说:“你们为那些会模仿电视暴力的其他的孩子做个演讲,告诉他们电视里面是假的,千万不要模仿。”

然后这些小孩就认真地做准备,就发现这小孩,确实,他们身上发生暴力模仿的这种可能性就降低了,就有用了。

这就是角色扮演的妙处,这是说服别人最好的手段。别管他之前是什么态度,你让他扮演一个角色,他做了这件事情就会进行自我说服,他会觉得“对,我就是这样的。”

我在培训演讲的时候,发现在学员身上就会有这样的效果。这个学员他原来的态度可能是非常的不积极,你让他上台做一个积极的演讲,去影响别人,让他扮演一个说服者的角色,他自己反而把自己说服了,他觉得他自己就是那样的。

这就是自我说服,当我们做了一个行为之后,虽然我们原来不是这样的态度,但是我们做了以后,我们就会有一种自我说服的过程,你的态度就会改变了。

自我辩解

我们说了自我归因、自我说服,最后一个就是自我辩解。

自我辩解的原因是什么呢?

人有一种倾向,就是一定要让自己的前后的言行保持一致。比如说,我前面做了一个行为,我根本就没有过脑,就是从众,就是冲动。双十一的时候下单买了那么多东西,其实就是没有经得住诱惑。

但是后面你在跟别人解释这件事情的时候,你会怎么说?你会说:“我觉得双十一买东西很便宜,我认为这是一种会持家的表现,我在双十一买了之后,我可能在其他时间段就不会再买了。”

你一定会让自己的态度跟自己之前的行为保持一致,即便你在双十一下单之前,你的想法是:千万不要买那么多,买的多,太败家了。

行为改变后面的态度就会改变,否则的话,那种不一致性、不协调性会让你特别难受。可能这就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不希望在别人面前是一个前后不一致的人,因为这意味着我们自相矛盾、逻辑不清,意味着我们很混乱,我们不喜欢这样。前后保持一致才是我们的倾向。

所以当你的行为一旦改变了,你自己就会为它找理由的。

我妈出去旅游了一趟,回来买了一个好几万的貂,去之前她本来的态度是:我在旅行过程当中我绝对不花钱。结果当她行为改变以后,她买了貂,她的态度就变了。

她开始给自己做辩解,就是:我是真的觉得在旅游的那个地方买貂比在咱们家买便宜,我真的觉得我需要一个貂,我觉得穿貂比穿羽绒服暖和。

她都产生了这种错觉,穿的貂皮大衣很暖和。你看,这就是人自我辩解的一种倾向,有多强烈,我们总是在做完这个行为之后为自己找一个合理的理由,保持前后一致,这样我们才能够觉得协调。

小结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当我们行为改变之后,我们为什么会改变自己的态度,因为人会归因,他一定要给行为找原因,因为人会自我说服,会自我辩解。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的内容,我觉得大家学完今天的内容以后就能够理解很多周围的现象了。

当你周围有人做错了一件事情后,有时候不要期待他认错,他可能会通过自我归因、自我说服、自我辩解,最终改变对这件事情的态度。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我们要学会说服他,明天我们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怎么样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说服一个人?怎么样先影响他的认知,让他大脑当中的观念改变,然后再影响他的态度,最后改变他的行为?

总结:

当你周围有人做错了一件事情后,有时候不要期待他认错,他可能会通过自我归因、自我说服、自我辩解,最终改变对这件事情的态度。

行为跟态度会相互影响,根源在于“认知失调”,人们倾向于保持言行的前后一致,如果不一致会很难受。所以才有了一下的几种现象:

①登门槛效应:当你答应了别人的一个小条件,就可能会答应后一个条件,因为前面答应了,后面再拒绝,前后不一致,心理压力是很大的。

②自我归因:人天生有理解行为的倾向,当我们做了一件事,我们会给自己的行为找理由、找原因,尤其是不理解的行为,我们一定要得到一个答案,一个合理的解释。

③自我说服:角色扮演是说服别人最好的手段,因为当他扮演了这个角色,他就会对他自己做的事情进行解释,自我说服,我这么做是因为…,这样才能保证行为态度一致。

④自我辩解:为了让自己前后言行保持一致,当行为改变时,会给自己找理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