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围城》: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啼笑

2017-12-30  本文已影响110人  Haynel

一、方鸿渐的四段爱情

方鸿渐的第一段爱情发生在他游学回国的游轮上。同船有位鲍小姐性感泼辣,热情主动,惹得情窦初开的方鸿渐欲罢不能。虽然知道鲍小姐是已经订婚的人,初涉情场的方鸿渐还是天真地以为他与鲍小姐的日夜相亲就是爱情。而他付出的真心随着船的靠岸也便被现实击碎了。鲍小姐毅然决然地投入了未婚夫的怀抱,像任何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般。第一段爱情如迅雷一般转瞬即逝。

方鸿渐的第二段爱情是与一位旧同学,同样因同船回国而认识的留洋女博士苏小姐。苏小姐自然比较聪明,而颇有心计。她自知自己的年纪已经容不得她再慢慢挑选,于是当她遇上一个觉得还能与自己相配,并且自己还有点喜欢的方鸿渐,便开始向他不断地暗示。她有着大家闺秀的矜持,甚至利用自己的其它爱慕者,希望刺激方鸿渐对自己主动示爱。然而方鸿渐对她并没有更多特殊的情感。在其他人看起来他们俩走得很亲近,而且都是留洋博士,很是相配。但他们俩却始终维持的暧昧不清的关系。

方鸿渐真正喜欢的,也与他产生了热烈的爱情的,是苏小姐的表妹唐小姐。这便是他的第三段爱情。唐小姐虽然没有很高的学历,也没有很好的家世背景,但是性格单纯,活泼可爱,与苏小姐形成了鲜明对比。方鸿渐在一次拜访苏小姐时遇见她之后,便对她一见倾心,两人渐生情愫。他们的爱情有一段美好的时光:两个人每日通信,以情诗来表达心意。方鸿渐会因为收到回信而欣喜若狂;因为约见唐小姐而一整天都紧张不安。一切爱情中美好的画面都跃然纸上,让读者为这两个人的青涩感情而忍俊不禁。然而即使是如此情投意合的两个人,倒头来因为苏小姐心生嫉妒而从中挑拨,最后由于小小的误会而擦肩而过。

方鸿渐的最后一段爱情其实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爱情。他受聘到三闾大学教书时,路上同行有位孙小姐。孙小姐相貌平平、家世平平、性格平平、学历也平平,是最普通最平凡的一个女子。方鸿渐也并没有对她产生什么特别的感情。然而最后只因为学校里传的谣言和同事们的取笑,方鸿渐竟鬼使神差地主动向孙小姐求婚,轻率地步入了婚姻。

方鸿渐经历了四段完全不一样的爱情,从一个青涩少年慢慢练成了情场老手。也许从他的爱情里,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或是那个在饭馆里焦躁不安地等待着唐小姐,因为听见走近的脚步声而心跳到快窒息的方鸿渐;或是那个因为月色正好,不知为何脑袋一片空白,脸不知不觉凑近亲吻了苏小姐的方鸿渐;或是结婚后再想起唐小姐觉得自己已经没有痛感,只觉得以前的那个爱她的自己早已死去、风干、随风飘散的方鸿渐。作者描写的爱情很细腻,我看着书,不知不觉会觉得自己就是书中的方鸿渐,在爱情的世界里面稀里糊涂。可当我变成方鸿渐的时候,我又觉得他做的这些举动又是那么合理。就像自己的确没有任何力量在苏小姐添油加醋地列举自己是如何欺瞒唐小姐的时候,为自己辩驳一句。我看到方鸿渐的懦弱,却觉得他就是最普通的我们每一个人。钱钟书笔下的这四段爱情称得上是经典的爱情桥段了,它展示了爱情充满细节的美好,也给我们写出了爱情中的许多痛苦和无奈。当我们选择美好的爱情的时候,这些痛苦便无可避免地捆绑而来。正如人生从来没有纯粹的快乐,想到这里,总是让人感到悲凉之感。

二、人生的三座围城

婚姻、职业、自我就像人生的三座围城,围在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恋爱的人都渴望婚姻,而在婚姻中的人都希望逃离。方鸿渐从第四段感情中轻率地步入了婚姻,虽然孙小姐是极普通的女子,但是她也有精于算计、刻薄和做作的一面。她对于自己的婚姻有着很高的期待,对于方鸿渐也有着很高的期待。结婚之后她立马就自动切换成了她与方鸿渐这个小家庭的女主人的身份。之前那个腼腆温和,不善言辞的孙小姐仿佛并不是她一样。她转换成一个厉害的角色,希望在婚姻中有权利有地位,她希望控制方鸿渐,掌控这个家庭。一开始,方鸿渐也会尽可能地迁就她,维护家庭。然而没有感情基础的两个人,很快对对方失去了耐心和宽容。两个人的生活步调开始不一致,陷入了无休无止的争吵。我看到的是这性格不合、志趣不相投的两个人,他们生活里面所有琐碎的小事都变成了争吵的源源不绝的素材。最后争吵持续升级,直到无法收拾的地步。尽管钱钟书自己的婚姻很美满,但是他笔下的婚姻的残酷和现实还是让人读来不寒而栗、胸中积郁。结婚之前的方鸿渐和孙柔嘉虽然感情并不深厚,但也都是温和的性格,能够互相打趣,能平心静气地聊天。就算这称不上是爱情,至少他们的关系也是美好的。然而一踏入婚姻,他们的生活就好像受到了诅咒一般,一切都急转直下。困在婚姻之城中的方鸿渐是痛苦的,他刚刚进去,便开始拼命地想逃离。

职业道路上的方鸿渐也是命途多舛的。虽然他为了哄骗长辈买了一张假学历回国,但是有几年留学经历的他,才学也不能说是在普通人之下。然而回国后的几年之间,他的事业似乎从来没有走上过轨道,只是总游走于做着简单事情的很低的职位之间。他先是在指婚妻子的岳父家开的银行里挂职做一个小职员;后又与朋友一起跋涉到一个学生人数只百人左右的新立大学去教与他所学毫不相干的公共课程;一年之后他被解聘回到家乡,仍然只能靠朋友帮忙推荐进入报社做整理资料的工作。小说的最后,方鸿渐又从因为战事而准备改组的报社辞职,想离开家乡出外闯荡谋出路。方鸿渐花了很长时间,奔波了很多年。他也有过希望教学启蒙学生,救国救民的美好愿望;也有过希望在报社可以拿起笔杆,用文字振奋人心的抱负。然而似乎他的希望都会很快被现实击倒在地,他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对现实的困顿和妥协之中。他的几次工作经历就像从一座城出来又进入另一座城,而他自己总是受困,从来没有找到出路。

最后一座城方鸿渐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到,因为他自始至终都把自己困在这座城中,从没有冲出来过,这座城便是自我之城。不论是婚姻还是职业,方鸿渐的生活似乎一直都活在别人的希望和目光之下,他从来不敢,也从没有想过遵循自己内心而活。回国之后,他所做的事情,追求的只是父母满意和在别人眼里自己很不错,因而他从来都没有获得真正的成就感和自我满足。他情愿地活在别人眼里的人,懦弱得不敢为自己而活。虽然他曾经是多么鄙视用文凭来标榜自己学识的行为,但是他最后还是买了一张假的学位证书回国向父母交差;虽然他为自己买文凭而感到羞耻,但是却对于别人称他方博士的恭维满心欢喜地接受;虽然他并不爱孙小姐,但是却不敢冲破舆论压力、正视自己的内心做出拒绝。他只是做着别人认为他该干的事情,去银行挂职或者背井离乡去新立的大学教书。他没有考虑过自己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没有想过如何发挥自己的才干实现自己的价值。看到这里,我们更能从方鸿渐身上看到无数个困于自我之城中的自己。之前还在鄙夷方鸿渐的自己,这个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其实也是如此:不敢或者无法正视自己的内心,总是逃避内心的声音,为了别人眼里活得精彩的自己而努力。我们兜兜转转,有时候冲出围城又稀里糊涂地回来,一生的时光就在这样的兜兜转转之间耗尽。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着许许多多的难以避免的一座座围城,总是难以避免要受困其中,所以读完全书才会让人感受到超越一切嬉笑的一种悲凉和讽刺。在高大坚固的围城面前,我们是多么渺小和卑微。像笨拙的蝼蚁,或是扑火的飞蛾。生活纵使有许多可努力的地方,却又逃不过有太多的屏障和阻碍。人生有这么多值得叹息的事情,让人想来难免要悲观。然而纵使如此,纵使人生像一座巨大的围城,我想我们所能做的,可能就是为自己和心灵争取多一些的自由和快乐。纵使人生有很多无奈、很多辛酸,我们仍然要保持一颗坚强的心,不彷徨、不迷惑,不遗余力地折腾然后精彩地生活。

三、本书的语言

文字的力量真的很强大。正如有些人的语言读起来拗口难受,有些人的语言读起来晦涩难懂,而有些人的语言读起来竟让你嘴角总带着不经意的微笑,有些人的语言读起来又真切得让人感觉心脏最柔软的地方都被打动。我自知读不同的书,写出来的文字的语言风格也是会深受影响的。读完围城之后,我虽然知道要达到钱钟书先生的语言高度是困难的,但是我却也见识到了一种幽默的文学语言可以达到的仰之弥高的境界。我们还在苦心地想钱先生是如何想出这许多顽皮话来的呢?杨绛女士后记中解释得巧妙:“我们俩日常相处,他常爱说些痴话,说些傻话,然后再加上创造,加上联想,加上夸张,我常能从中体味到《围城》的笔法。”而从杨绛的《我们仨》中我们也可以更加了解钱钟书先生在生活中是怎样有趣的一个人。我觉得,生活得有乐子的人,他的生活中便充满着这样“风趣语言”的材料。

钱钟书先生被称为“民国段子手”并不虚传,虽然这是一部小说,但是读起来仍然感觉到字字珠玑,每句话后面可以挖出满满的料。有些话作者借人物之口说出,但是所有人物的血肉和智慧,我都深知来自于作者一个人身上。想到这里我便不经对钱钟书先生更加肃然起敬,这是一位有着极高文学修养和极深文学功底的人。所谓雅俗都通,信手拈来,妙语连珠,意味深长,所有这些词加起来用来形容他都觉得太不够。

我喜爱这样的语言,它有力量的地方在于即使合上书本我感受到的是人生的感伤,还是能被作者深情的文字所感动,能够从文字透露出的作者对于生活的温柔和炙爱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力量。

四、杨绛与钱钟书

后记是杨绛女士对书中人物出处进行的补充。从杨绛女生后记中列举的钱钟书先生种种的“痴”的表现,足见钱钟书在生活中是一个极富情趣的人。而他的风趣和幽默,我想除了来自于他从内心的充盈强大获得的精神世界的富足和内心自洽之外,也与他与杨绛女士情投意合,志趣相投的美满生活有着极大的关系。一件事情在不同的人眼里看来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件事情被不同的人叙述出来给人的感觉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钱钟书生平的一些小事,经杨绛女士转口一叙述,变得异常精彩,钱钟书先生也变得十分可爱。我觉得这份可爱有一大半原因是我们是借了杨绛的眼来看的钱钟书先生。杨绛看钱钟书可爱,是他打翻了墨水瓶染黑了桌布还是可爱的;是他不会煮饭不会家务不会照顾她也是笨拙得可爱的;是他不善与人交际避而不接家中电话也是可爱的。说是可爱,还不如说是他愿意刷孩子气,她愿意宠着他。他们在几十年的生活中越来越爱对方,并且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相互热爱。从后记中的几个小片段,我们就可以看出杨绛女士字里行间对先生的爱。无论是多么平凡的小事情,在她看来都是他的“痴气”,只觉得他是可爱得不得了。像这种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情况,在他们两人身上延续了整个婚姻。钱钟书打趣,她也能接得住他的话,再插科打诨地回答他。他们俩就像棋逢对手一样,既相爱,又彼此知心,仿佛姻缘做了最好的安排,而他们也知道是如此,都做到了足够的珍惜。我想他们俩的契合更是灵魂的契合,那应该是一种浑身上下哪哪都很合拍的感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