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书评 • 小说 • 诗 美文看场电影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米花之味》

2018-04-23  本文已影响39人  繁星坠溪

01

《米花之味》从之前的各大社工平台宣传,到前天正式上映,已经过去了两天的时间。这部被称为国内首部社工题材的电影,在大家的期望中,走上了世人的眼中。

不过,好像并没有走出社工圈。

我去兰州的电影院看了一眼,并没有看到《米花之味》的宣传海报,虽然有排场,但是却很少。偶然间进去了“米花之味官方观影交流群”,在里面,很多人抱怨本地没有这部电影的上映,着实感到可惜。

也许群里都是社工圈里的同事,大家都积极踊跃地去电影院看这部期待已久的电影。其中不乏一些人的推动作用。从大家的反馈看,效果不错,引人深思。

02

《米花之味》讲述了一个外出务工的母亲叶喃(英泽饰)返回家乡后与女儿喃杭(叶不勒饰)之间由陌生、疏离到互相理解的故事。

对于我们来说,留守儿童并不陌生,而且很多同事现在还一直奋斗在帮助留守儿童的前线。

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物质上的帮助,而是来自家人的陪伴。

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过上好日子,很多青年男女外出打工,留给孩子的只是一个空荡荡的家,似乎没有一点人情味存在。

孩子的心有多孤单。

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默默地承受时代给予他们无情的击打。无论岁月如何,他们依旧孤单。

03

社工并不是万能的。而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社工可以和任何的职业“纠缠”在一起,展示其强大的力量,好像无所不能。

而影片则反其道而行之。整个影片并没有展示太多社工的元素,并没有以社工助人为主线,这就引发了社工人更多的思考。

在民族地区,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舶来品”,如何在当地,展开工作?

于无声处胜有声。

04

第一次,感受到“去社工化”。以前往往我们都在强调社工的专业化、科学化。

给别人介绍的时候。我们都会说:我们的是专业的社工机构……

而“去社工化”,则更加注重了因地制宜,与当地文化的融合。

如果我们带着我们的专业化,与当地进行交流,他们并不懂,并不知道什么是社会工作,就像是平行时空,找不到碰撞的火花。

社工在“去社工化”后,也是一个人,也需要交流、融入,没有了专业的羁绊,没有了知识的束缚,从某种方面说,社工对他们是最好的陪伴者。

电影以母女共同在山洞中起舞结尾,诠释了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只要有你陪伴,整个世界都是亮的。

一口浓重的乡音,相近四川,湖南,云南一带;

一幅美丽的画卷,来自大山里面;

一群朴实的民众,生活的怡然自得。这是很多人羡慕的地方。

但道路的崎岖,离婚问题,留守儿童学习,偷盗,年轻人外出打工,大家对医疗知识匮乏,被手机影响的孩子,不说话的女儿,不管事的父亲。都对于从城里返回的母亲带来无力感,挫折,伤痛和难过。一度想放弃,独自离去,但看到马路上因生活所迫而需要独立卖鸡蛋的小女孩,母亲哭了。返回,无怨并且带着孩子跳舞,从这个角度和孩子亲近,告诉她对错。

《道德经》云: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愿我们否能从自我开始。

影片中的社工,主要在幕后默默并执着地帮助村民,从捐钱捐物,到组织车辆救喃湘露,到后来帮助妈妈。助人自助,自助助人。

蔚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