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有道
说话技巧之类书籍的畅销,显示出当代人对沟通的重视。生财有方,而沟通亦有窍门。当我们了解并掌握马歇尔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关于非暴力式沟通的相关论述后,不难发现,很多时候由语言引起的冲突是可以避免的。
古训有言,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虽然此话意在告诫人们与人为善不随意中伤他人,但也从另一方面表明了语言的重要性。非暴力式的沟通恰如一剂润滑油,能很好地调解人们之间的冲突。在书中前言曾提及“当我们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爱将自然流露。”非暴力沟通正是以一种理解尊重而又恰到好处的方法以期达到世界各地无数的人们获得爱、和谐和幸福的目的。从某一种意义上看,我总认为这种沟通方式是比较吻合社会工作专业“以人为本”的理念的。非暴力沟通不批判、不指责、不忽视,充满了人性关怀之温情。其实,沟通的方法不在于辞藻精美或华丽,而在于语言背后对自己和他人感受的体会,这便是非暴力沟通带给我们的。
非暴力沟通只有四个要素,却是言简意赅。沟通的第一层次便是观察,随后是感受、需要,而后请求。
所谓观察,是指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观察必须一五一十,即陈述事实,而不能 有丝毫的大脑筛选与加工。
书中有一首让我印象深刻的小诗: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见过,有个人在有时在下午睡觉,在雨天不出门,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或许这首诗让人忍俊不禁,可却引人深思。生活中,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够不带任何评判任何预设地表述事实呢?这让我想到了“刻板印象”一词。例如对河南的地域黑,或许,只是某个人看到了一个河南人偷盗,如果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阐释的话,便是“我观察到那个河南人在偷窃”,可是情况往往是目击者经过大脑的惯性思维,条件反射后便成了“所有的河南人都爱偷窃”。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啼笑皆非,然而事实就是如此。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理解“观察”的含义,即不带评判与预设。
经典条件反射的创立者巴普洛夫有句名言:观察,观察,再观察。倘若我们能够区分观察与评论,那么恐怕就不会有那么多误解与偏见了吧。
成熟的人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他都能体察到细微的起伏。诚如罗洛·梅所言,成熟的人能够感受和识别内在的身体感觉和情感状态。类似的道理奥德瑞·洛德也论述过,他说:我们的感受是通向知识的最真实的路径。
书中提到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那么如何才能体会感受呢?首先,我们得学会自我觉察。自我觉察是指自己知道、了解、反省、思考自己在情绪、行为、想法及人格特质等多方面的情况、变化及发生的原因。不论注意是向内指向自我的,还是向外指向环境的,都将会影响自我调控。除此之外,我们更应该学会倾听。大文豪伏尔泰认为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倾听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了。其实,倾听在社工专业又何尝不是一项重要的技巧呢?记得在课本里曾出现过“主动倾听”一词,主动倾听要求社工积极主动地运用视听觉器官去收集案主信息。同时,倾听与专注又是紧密相连的。虽然课本强调的是社工对案主的倾听,但是倾听也是适用于自己的。仔细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感受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感受,简言之即为有意识的觉察我们内在鲜活的生命状态。其实,诸多的感受是来自我们的需要。
人是受意识支配的生物体,因为有意识便发展出各种欲望动机。这一点在弗洛伊德“本能论”中已可窥见一斑,同样,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亦承认人的行为受需要的支配。在生活中,我们常使用“不得不”、“我没有办法”等词汇。这些词汇往往导致愤怒与不平,因为这种情况下我们多半把原因归结于他人。非暴力沟通提倡将这类词汇转化成表达自己的需要。例如,一位职员抱怨自己讨厌加班可却不得不加班,用非暴力沟通的表达就是“我选择加班,是因为我需要获得更多的报酬来改善我的生活。”有没有觉得后者的表达让人很舒服呢?一方面,别人不会因为你的牢骚而生厌烦;另一方面,自己也会平静很多。我就有这样的体验:某次专业课自己因为课程晦涩难懂便焦虑烦躁,遂生出想逃课的想法。意识到自己满身戾气一腔抱怨后,我试图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阐述。我在心里对自己讲,我选择继续上课,是因为我需要拿到一个好成绩。当我这样做了之后,我发现自己平复且轻松了许多。至少,我不再埋怨老师教学无方,反而是冷静下来,并开始认真听课。
关注自己的需要,减少对他人的指责。理解这一点,我们便能发现我们生气是因为我们的需要没得到满足。从需要的角度,我们看到彼此的人性。当我们承认自己的需要时,那些看似棘手的冲突悄如冰雪融化般减少了。
非暴力沟通的最后一个要素是请求,请求意味着提出具体明确的请求而不是命令或要求。马歇尔博士认为请求不应该出于内疚、愧疚、责任,真正的请求应该是自己希望别人去做的事情。,而非自己不希望别人去做的事情。所以,当我们提出请求时,应该是从积极具体的角度来表达的。
大家大都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可却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记得有次课前老师要带领我们做游戏,可是大家很坚定地拒绝玩那个游戏。而后老师征求大家意见,但是大家却不知道想玩什么游戏。由此,我们在表达请求时最好是具体而有又明确的。很赞同蔡康永的观点:如果你讲了具体的事而不是抽象的道理,听的人比较爱听,也比较听得懂,记得住。当我们使用了可操作的语言以具体的行动提出清晰明确的请求时,语气才不会显得那么生硬,不致于被人听成是要求。
请求区别于要求和命令,要求和命令给人压迫感,而请求却可以允许并接纳对方的拒绝。
此外,马歇尔在第九章中提到了“爱自己”这一观念。也许,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运用在于――爱自己。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对母亲这一角色的定位基于“相夫教子”。事实上母亲们为了家庭不辞辛劳任劳任怨付出的精神虽伟大,但我却并不赞同这种奉献方式。母亲们将家庭视为一生的事业,并甘愿付出,可是她们往往忽略了自己,忘记了爱自己。这倒让我想起我的姐姐,她成为人母后基本上是忙前忙后。她致力于做一个合格且优秀的母亲,因而她尤其重视对小孩的教育问题。有些时候当小孩出现抵触叛逆、无理取闹的行为后,她会自责自己没能扮演好母亲的角色,随之而来的是沮丧与挫败感。其实,没有人生来就是贤妻良母的料,我告诉姐姐其实她已经做得很好了,不用对自己那么苛责,要学会宽容自己。马歇尔也同样指出在服务他人的时候,也要学会照顾关爱自己。很多时候,我不愿听到“全能妈妈”、“贤惠妻子”这样的描述。总觉得在这些称赞背后,是女性的委曲求全与自我压抑。我更希望她们在承担母亲、妻子角色的同时能关照一下自己,学会爱自己。摩西奶奶曾说,真正的爱自己,不是牺牲掉所有的时间和时间,去打拼什么辉煌的未来,而是在当下,努力去做自己喜欢做的和有趣的事情。让自己内心充满着喜悦,让现在的每一天,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渡过。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请铭记,当我们表现不完美时,我们要懂得自我宽恕和自我接纳。
初见之处,此书并不能吸引我的眼球。但久而久之,便不得不承认它带给我的思考与震惊。这种影响如潜夜细雨,润物无声,是潜移默化的。现在只能悟出以上一二,我仍将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