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文字成长励志散文

考军校

2019-03-24  本文已影响28人  老兵新声

我的军旅记忆‖考军校

我们读书那个年代虽然物质匮乏,但上学、升学的压力远没有现在那么大。压力小不是因为竞争不激烈,而是因为定位低,目标小,或者说是开始连目标都没有。作为一个农家子弟,读小学就在村小。村小的条件极为简陋,课桌是土坯砌的,板凳要自己带,十来个民办教师就把5个年级的课全上了(那时小学是5年制)。村民们大多还是会把孩子送到村小去上学的,彼时已经实行联产承包,一学期1、2块钱的学杂费都还能承受的起,目的是“识几个字”,不至于做“睁眼瞎”。

初中乡里就有,不过得考。要上初中得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考得上,二是要家长让上。开明的家长,孩子考上了,就会让去读,目的是“多识几个字”、“还有老师管着”。极少数在初中成绩好的,家长们心思便开始活泛起来,这个时候才会有一个叫做“目标”的东西出现,“目标”是考一个中专学校,毕业后就能分配工作,从此跳出农门。这可是个“大目标”,对于世代种粮为生,还要纳粮缴税的农民来说,家里出一个有工作,能吃上“商品粮”的人,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伟大梦想”了。梦想的伟大在于实现的难度非常大,对于我所就读的乡里的“第二初中”(当时,我们乡有两所中学,镇上有一所完全中学,教学水平高一些,但因为按“片区”招生,我们没有资格去上的)来说,每年能培养出1、2个中专生,也是整个学校的“大目标”。而且初三毕业应届就能考上的也绝无仅有,一般要复读到“初五”,有的甚至要读到“初七”、“初八”才终于考上。

现在有句流行的话叫“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那个时候是“贫穷加闭塞限制了我们的想象”。父辈们只知道,读中专、有工作,能吃“商品粮”,外面的世界倒底怎样,读书考学作为阶层晋升通道的重要作用,他们是没有概念的。所以,称考中专为“伟大梦想”绝无调侃之意。

我应该是属于比较幸运的吧,读到“初四”就考上了县一中。我们县一中是市里的重点中学,到了这个平台上,那个作为“目标”的东西就可以从考中专调整为考大学了。

大学依旧是一个较为笼统的概念,倒底考一个什么类型的大学,每所大学有哪些优势的专业,我的高中同学中可能大部分也是不清楚、不明确的。我们并不了解大学,确切地说是我们没有机会、没有信息渠道了解大学。对大学的所谓了解,要到高考结束,填报志愿时,老师简单的介绍、报考指南上简短的说明,城里的同学或许还有一些亲戚朋友传来的消息。因为是估分填志愿,报考依据最主要的还是自己的分数符合哪个层次的院校,其次是地域或城市,最后才是自己所谓的“喜欢”。

我当年报考军校,想法非常朴素,也可以说是“实用”。一来军校提前单独录取,多一次选择和被选择的机会;二是读军校吃穿住用等所有费用全免。特别是第二条,对于一个农家子弟太重要了。直到现在,很多贫困地区因为家中有人读大学而长期陷入贫困,甚至欠下“巨额”债务的家庭仍然是举不胜举。

军校毕业后,我就留在了院校工作,直到今天,期间也从事过招生工作。因为工作需要,也经常问考生和新学员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报考军校,也就是所谓的“动机”。其实,从内心来讲,我认为这个问题问的并不高明,在问的时候我们自己内心已经预设了答案,总是希望别人在回答时讲的越高大上越好,“理想主义”色彩太浓。

其实,所谓“动机”真得那么重要吗?也不尽然。为了理想、为了献身国防事业当然更好,为了一个晋身之阶、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也没有错误。军队是一个大熔炉、军校也是一个大熔炉,引八方之才而育之,把他们培养成为党、国家和军队建设的栋梁之才,这是军校应该承担的责任。

对于考生来说,关键在于是选择。现在的信息来源非常广泛,选择有充分的依据和准确的判断。做一个正确的选择,对选择负责、对岗位负责,对事业负责;为青春奋斗、为明天奋斗、为价值奋斗,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不管是报考军校还是报考地方学校,奋斗前行,才是精彩的人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