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峰之巅一抹茶(四)
吴大当家的威坐在正厅的中央。这座老宅恐怕是点头镇上唯一一所保存比较完好的老房,它是有年头的。历经了无数次的风云变幻,推倒过,打垮过,火烧过,水淹过……它还是坚强地保存至今。
单说跑日本人的那会,点头镇这鬼不生蛋的地儿穷得只有茶树桩子,也没能幸免。当时日本人跑进这大山里,吴家老宅就充当了指挥部。镇子上的人全跑到大山上躲起来了,日本人在这座空镇子里呆了一阵,没有好吃没有好喝甚至没见着人,确实占不了多大的便宜。这个地方四周都是连绵起伏的山脉,越远越高,除了山还是山,人烟甚为稀少。于是就准备撤了,撤之前留了一把火给吴家老宅。说也奇怪,这老宅明明就是木质为主要建材,这把火却没有将它付之一炬。然而,它却因为日本人在此驻扎过一事儿,后来一大半毁在了自己人手中……岁月变迁,是非对错自有历史去评说。老屋如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默默无语,慈眉善目,寂寂而立在点头镇的尽头。背倚太姥山,抬头便触望晓峰之颠,守望着每天日头东升西落,祈祷着小镇茶事兴隆,风调雨顺。老宅几经修葺,那些宝贵的痕迹已荡然无存,所剩的不过是祖辈们凭印象让民间的匠人们恢复的图样,只见沧桑却失了文化。
吴潢至今还记得,在他小时候,老爸还请了人在正厅搭了架子,给所有的木柱和门廊及镂雕处做清洁,并且上漆做保护。吴家老宅的所有摆设都是那么的朴素。正厅里最神圣之处是一张黑色的、散发着幽香的神台!这神台不是木材也不是石材,而是实实在在的茶叶压制而成!一个“冂”字形神台,这张神台高约1.2米,长2.5米的样子。通身乌黑,表面泛着一层若有若无银色的光釉。它的两头的立墩各是0.8米宽的长方体,这两个茶柱压得尤其坚实,着地的部分稍宽,和神台横板处相接的部分略窄,刚好跟横板重合。整个神台是那么的令人心生敬畏,最奇特的是它散发着的香气不是朝四面八方发散的,而是一波一波涌动式的,越是人来人往的方位、空气流通的方位,茶香越浓。走近些,仿佛能感觉到一股茶香气流然迎面扑来,袭罩全身。吴潢从小在茶叶中长大,他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茶灵力,只要他走进正厅,就能感知来自这座神台的幽香涌动。多少年来,但凡来家拜访或是谈生意的懂茶之人只要走近神台,他们都是自觉地行大礼,那种对白茶的敬畏之心一刹那让人无比虔诚。能走近神台的人都是爱茶敬茶的,他们也都是走南闯北见过世面的人。不论是哪个国家,什么地域的茶农,每年种收的茶叶都是非常有限的,一株小茶苗长成一株可采摘的茶树,最快的属嫁接,要得两年才有一定的量;普通种植的树苗,要有三、五年才能有好的收成。一斤成茶,需得鲜茶叶3到5斤,还不包括雨天摘采。面对这么紧巴一座茶叶压制而成的神台,人们的脑子里无法一下计算出这到底用了多少数量的茶?它用了多少年份来贮存?是多少种茶掺杂而成还是某一种茶?这老远就涌动的茶香如此的不寻常,到底是什么原由……能把茶叶如此对待的恐怕从古至今这世上也不多见吧。老吴家这份对白茶奉若明神般的精神,在业内堪称楷模,无形中给吴家白茶正宗嫡系的名号加了份量。
在距神台的两端50厘米高的墙面上,各镂空了一座长方形槽,是吴家老正宅厅的奉阁。左边供奉着茶神像,右边则是供奉着白茶从明朝至今的发展史,也是老白茶工艺传承的艰苦历程。在两个奉阁的上方,悬挂着两条由百年枯茶树主干锯成的木联,左联:清白做人。右联:忠厚持家。
吴家老宅很朴素,空落落的几样简单家居摆设在正厅。但是它的文化气息却异常浓郁。站在正厅,抬头一看,内行人就懂得这座老宅的价值不可胜言!只是,它的面貌在后天的模拟修补成分有多大,就不得而知了。老宅的房梁是由精致完整的椽木构架而成,房檐正厅前的廊柱上的牛腿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琴棋书画等,云纹的牛腿雀替及房梁上都刻着多种飞禽走兽,身着奇装异服的人儿,形态各异,细细看去,是福鼎古老的民俗民风及传统活动。这使得正厅里的门廊上的穹顶显得端庄、大气。从大门退至前院,全观老宅的外形,黑棉老瓦密密织盖着屋顶,分别飞出两只翼角又长又翘,这种建筑是明清时期官商之家的标志,东西两边的山墙,分别设计着两三个镂空的亮窗,工序很是繁锁,这种房子修筑时搁普通农户是不可能有的设计。
在吴潢的心里,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瓦都活在他的镜头里。也许他对这块土地的感情没有父辈那么深沉,但他的解读更加远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