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搞定一件事情之前,先把它搞大

2017-06-04  本文已影响58人  托爸

这周,坚持了140多天的“每日百字”群开始陆续有小伙伴退出。

一直认为每日百字是件反人性的苦差事,写100字的思考笔记倒不难,难就难在”每天“二字;

同时,想让这件事情产生可感知的正反馈,等待时间极其漫长,必须看长线;

然而,在这个什么都要追求“速成”的社会,很少有人会把长线按“年”去计算。

所以,能够坚持100多天,实属不易。


非连续性

李善友教授在他去年的课程《认知革命》中,最重要的理论就是「非连续性」。

关于「非连续性」本质,有两句推论:

1、 现象世界的本质是不连续的,连续性只是假设。

2、 人类只能生存在连续性假象之上。

从古到今的科学家和思想家都在做一件事:在不连续的基础上,帮你建立连续性假象,比如每天太阳都东升西落,所以明天太阳也会东升西落。

这是我们说的因果关系,但是休谟说根本没有因果,因果联系只是你想象的。

不过善友教授主要讲的是「非连续性」在商业创新上的应用规律。

英特尔在PC芯片领域绝对垄断,在手持设备芯片中的市场份额中几乎为 0;

微软在PC操作系统领域绝对垄断,在手机操作系统的市场份额几乎为零;

等等。

以大见小

套在“每日百字”这件小事情上,显然也具备「非连续性」的规律。同样,想要强行连续,必须设立连续性假设,并且不同人设立的假设会各不相同。

那些退群的小伙伴,也许从一开始建立的真正假设就是“不要成为群里第一个放弃的人”,当终于有人发表离别感言后,“破窗效应”迅速启动。

而有些人的连续性假设是“刻意思考练习”、“相信以此成为更好的自己”,自然可以保持节奏,不受影响。


基石假设的可变性

记得08年,参加一个跨国的协作项目,合作方是土耳其人。

由于工作上需要高频度的和外方进行沟通,英文能力变成了刚需,搞不定,项目没法做。

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都会花至少1小时去学习英语,有时甚至故意去向合作伙伴提一些问题,人为创造沟通场景。可见,基于眼前工作任务这一假设,让英语学习的连续性得到很好的保证,水平提升很快。

可惜半年后,合作结束,基石假设没了,连续性随之中断。

虽然后续也通过报班,看书,正儿八经折腾过几次,试图去一口气搞定英语,但均以半途而废结束,再也画不出曾经漂亮的连续曲线。

对此,早已习惯以懒、没有意志力等诸如此类的标配理由去吐槽自己,却无形中忽视了根本原因,即,再也没有找到一个坚实的基石假设去提供连续性的动力。

看吧,同一个人面对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环境下,所能主动赋予的假设可以不同,得到的结果自然也不同。

小结

明白了事物连续性,以及对应的基石假设理论后,也就不会因为某件事情别人放弃了,你在坚持,而产生所谓的优越感。

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基石假设,你在这一秒的坚持不代表下一秒还能坚持,在这一件事情上的坚持不代表所有事情都能坚持。

也不要再去和意志力死磕,感觉痛苦的事情通常不会坚持太久。不妨换个思路,去讨好你的意志力,找到一个心甘情愿并无法拒绝的基石假设,连续性只是结果。

因此,我尝试赋予“多读书、读好书”的基石假设是:

成为一个有钱的爸爸,可能掌控不了,但成为一个有知识的爸爸,还是可以掌控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