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娃暴躁的根源

2024-04-25  本文已影响0人  安吉拉的坐井观天

号外号外:带娃暴躁的根源找到了~

当孩子调皮捣蛋,在家里上房揭瓦,把你喜欢的昂贵茶杯打碎了,你是不是会气得怒发冲冠,不是把他恨恨打一顿,就是把他痛骂一顿,来发泄心中的怒火。

但也有可能会选择把孩子叫到身边,谆谆善诱地对他进行劝导,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承认下次再也不犯了。

所以,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大致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生气,一种是不生气。

于是分享人说道:“所以并不是孩子让你生气,而是你选择了生气。”

看到此处我开始疑惑了,事情的起因不应该是孩子犯了错吗?原来是我自己的选择么,但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啊。

“我们生气的根源真的是因为孩子做错事吗?不,是觉得孩子不应该上房揭瓦,不应该打碎茶杯,不应该不听自己的教诲老犯同样的错误。”

啊~这么一说,好像是有点道理,因为孩子没有达到期望的标准,所以失望之下表现出愤怒,是期待让人生气,而不是孩子做错了事让人生气,如果孩子做错事在你的预期之中,所有的家长都是不会生气的,例如,家长做不出的数学题孩子也做不出。

于是分享人得出结论:一切感觉的根源都是我自己,而不是他人。

所以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源于每个人的感觉都是独一无二,可以雷同但不会一模一样,理论本身是说得通的。

“既然生气是自己我选择,那应该自作自受,不应该殃及他人。但家长不仅自己选择了生气,还让孩子承受了自己选择的后果。”

这不应该是理所当然的?孩子做错了事,家长生气是爱之深责之切啊,虽然生气不是一种好的教育手段,但身为平凡之人,本就不能超脱七情六欲。

分享人对这样的说辞说不,他说,“生气是想要要挟别人来达到自己的需求。

首先,暴力输出时会造成巨大的响动,引起别人的注意,成为被关注的焦点,从而证明自己的重要性,是有极强存在感的人。言下之意,我的地位是如此举足轻重,你要听话。

其次,输出暴力情绪时会使孩子害怕、畏惧、不知所措,为了摆脱这种被支配的恐惧,顺从是最好的出路,只要顺从了就可以让家长停下暴力输入,进而承诺或满足家长的期望,让他们的情绪彻底平复下来,于是家长的目的达成了。”

这样一个绕得人昏头转向的说法解释了为什么家长会暴躁带娃。

但嗯?

这种动机难道不能解释为爱和责任吗?虽然“我是为了你好”这句话现在已经被有些人解读成一种道德绑架或PUA,但这真的是做父母真实的想法吧,虽然落实到行动上可能出了南辕北辙的效果,但动机确实是好的。

而不生气就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吗?这是否也可以说明因为没有期待,所以无所谓失望,没有期待就不会生气,哀莫大于心死。

其实,还不如说家长们不知道用什么合理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其根本原因可能是无法确定自己的期待是合理的、适合的,也就是因材施教,有些人就一意孤行起来。对于孩子,家长没有试错的机会,当机会只有一次的时候,这压力就可想而知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