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Milano last day
第二天一早四点,我们来到了火车站,赶早班车去机场。今天要回到米兰,缓冲一天,明天的飞机回家。
火车大约需要运行30分钟,有点意外,大清早的,车上的人还真是不少。
欧洲的廉价航空竞争激烈,价格便宜的难以置信,城市间的航班也多的就像长途汽车一样。
第一次见到这种老式737飞机使用的自带悬梯,其实这才是最初737设计低矮的初衷,不靠廊桥,成本低廉,使用方便。但这个60年前的聪明设计带来的问题就是飞机离地太矮了。随着现代化的发动机越来越大,波音就拼命凑合,最终造成了最新型号的737-max的飞控问题导致坠机,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河。
米兰是世界时装之都,到处都透着fashion,这把行李传送带上的时髦茶壶,很醒目。
随便逛逛,先来到了有着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恩宠圣母教堂Santa Maria delle Grazie。
教堂本身并不大,尤其在教堂多如牛毛的意大利,规模显得非常小。但凭着壁画“最后的晚餐”,这里成为了恐怕是世界上最不容易参观的教堂。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教堂需要提前半个月预约,除了这里。
教堂边上的小房子,就是售票处。其实也是个摆设,因为别说当天的门票,就是一周内都肯定是买不到的。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打算进去问了一下,在门外就看到了今日sold out的牌子。
既然还饿着肚子,索性就在教堂门口的咖啡馆先解决早餐。这背后墙上的“最后的晚餐”也是非常应景。
心里安慰一下,其实教堂里面有壁画的房间原来也就是个食堂,1495年,达芬奇选择了在食堂北墙绘制他打稿已久的油画“最后的晚餐”,当时就连颜料也是他自己的发明,是一种油彩与蛋彩的混合颜料,而并非中世纪时期广被运用的湿壁画颜料。墙上的颜料因混合了有机物,据知是鸡蛋与牛奶,而且达芬奇涂的很薄,导致壁画在五十年后就因湿气而开始严重剥落。“最后的晚餐””没有那么出名的时候,耶稣前面餐桌部分曾被一左一右的被开了两个大门洞,好方便墙后的厨房进出上菜。壁画出名之后,修道院曾费尽心力修补此画多次。二战期间,教堂遭到英美飞机轰炸,食堂大部分被毁,但是《最后的晚餐》所在的那面墙却得以幸存。时至今日,这面墙也于1980年成了世界文化遗产,连空气干湿度都需要控制,因此每个游人只能停留15分钟,还不允许拍照。
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意为“芬奇城的列奥纳多”,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共和国的博学者。其在绘画,音乐,建筑,数学,几何,解刨学,生理学,动物学,植物性,天文学,气象学,地质学,地理学,物理学,光学,力学,土木工程等领域都有显著的成就,绝对是不世出的奇才。逛着逛着,街边突然有个达芬奇博物馆,我们决定进去看看。
鉴于达芬奇涉猎很广,这间博物馆其实也就是米兰科技馆,包罗万象。
我们所熟知的达芬奇是世界最著名的绘画作品:《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的画家,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更是多领域跨界的天才。他画出了医学史上第一份《人体解剖图》,被认为是近代生理解剖学的始祖。同时他是第一个画出胚胎形状和发现血液循环的人。他在米兰的皇宫里还是制作里拉琴的高手和演出庆典设计师。他当时设计的可以变化的舞台设计,成为皇宫舞台文化的标杆。他还是武器设计师和城市规划师。他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家,更是一个天才,有着超凡的想象力、热切的好奇心,以及跨学科的创造力。
意大利是老牌发达国家。这科技馆的很多文物级大机器,既是古董,也是教育小孩子们基本力学,机械学知识的教具。
这应该是达芬奇设计草稿上的一个杠杆原理风扇,很有艺术感。
他的另一个著名的设计,试图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使人飞到空中。
罗马的万神殿已有近 2000 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建筑。
《这就是达芬奇》里面有介绍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屋顶的圆顶设计就是参照万神殿的拱顶设计,其设计师为布鲁内莱斯基,据传说他是达芬奇的老师。
达芬奇即是武器设计师又是城市规划师,所以设计城堡就是理所当然了。
他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另一个范例,佛罗伦萨北部的一座船闸。设计师不但详细的描述了河岸的土石加固方案以及关键的船闸闸门设计细节,甚至还指出了施工的最佳时间以节约工程造价。
这里居然有个以假乱真的“最后的晚餐”,恍惚间我们以为轻易就补上了早上的遗憾。后来才发现,这里的”晚餐“壁画可谓多如牛毛。。。
科技馆室外展区,居然有个火车站。
意大利在百多年前,确实走在了工业革命的世界前列,各种大机器都曾是世界先进水平,值得骄傲。
这种古董级的蒸汽车头上,二司机都是这样往锅炉里面铲煤的。
而大师傅都是这样,半边凉半边热地凭窗瞭望前方。
居然还有个货真价实的潜水艇!这东西虽然现在显得不怎么先进,但直到今天全世界能造潜艇的国家也是两只手数得过来,意大利还是可以骄傲一下的。
老牌意大利,到了二战时期,工业就有一点力不从心了。这空军飞机的设计几乎就是轴心国老大德国梅塞施密特109 的马甲。
意大利的海军,在二战中也是乏善可陈,被太阳即将落山的英国捏的死死的,在地中海没帮上小胡子什么忙。但是,这个蛙人自杀鱼雷却是大放异彩,成为现代各国海军特种部队的鼻祖。
离开科技馆,继续逛街。
和所有历史名城一样,有两千年历史的米兰基本上是以大教堂为中心,一环二环三环一圈圈组成的。核心区的一环路上,隔不了多远就是一座大教堂,我们按照核心区步行参观指南,先来到了Basilica di Sant'Ambrogio,米兰最古老的教堂之一。
Sant'Ambrogio修道院由米兰的守护者Sant'Ambrogio建造于379年,这里安葬了无数死于罗马迫害的殉道者。 教堂最初的名字是殉教者圣殿(Basilica Martyrum)。 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建筑进行无数次修复和部分重建,1099年重建后形成目前的罗曼式建筑外观。
1126年,教堂曾发生了严重的坍塌,但是其重建工程却持续多个世纪,并在其间经过了多次的改建,一直到1857年奥地利大公Massimiliano(当时统治伦巴第大区),下令将这教堂恢复到1126年倒塌之前的规模样貌,最终就是我们今天我们所见的教堂。
这里的镇馆之宝是这个由云母大理石建造的石柱,为公元2世纪的作品,不过就其出处已经不可考了。米兰的市民一般称其为“Colonna del Diavolo”魔鬼之柱。
沿着大街上继续前行,意大利的基础设施也许不是那么先进,但历史的厚重感总让人感觉沉甸甸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几百上千年的遗迹,让游人仿佛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非常神奇的感觉。难怪每年能吸引六千多万世界各地游客慕名而来。
这条小河边是美食一条街,游人如织。据说晚上更热闹,可惜我们这次是体会不到了。
徒步旅行的另一好处就是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小巷深处,我们路过了一家网红Cannoli店,Cannoli是意大利西西里岛产的一种奶油甜酥卷,脆脆的硬壳里灌上新鲜奶油,两头再粘上花生或巧克力碎,在美国也是很流行。小店的两个大小伙子就只经营这么一种甜品,但有不计其数的组合,我们点了个最传统的,好吃而且拍个照还挺好看的。
一环路上的又一个老教堂,圣劳伦佐修道院 Basilica San Lorenzo Maggiore。教堂前小广场上的铜像是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 Emperor Constantine Monument。
意大利人很会享受生活,这间教堂居然还在午休,要三点才开门,我们只好先周围看看。
这里其实是米兰老城一个非常经典的地方,原因并不是教堂本身,而是这个古罗马时代的遗迹。遗迹现存就只有这一列石柱及两组大门,其中的一组大门更是一个可让汽车、电车通过的地方。这一排16根罗马柱"Colonne di San Lorenzo" ,是大约公元二世纪的罗马神庙或者公共浴池的建筑部分。这些大理石柱雄伟高大,上面刻有精美的罗马纹饰,在公元四世纪时候被移到了这里,成为了教堂的一部分。
一千多年来,直到1935年以前,柱子和教堂的主体建筑之间,都还有各种各样的老房子存在。二战之中,盟军的各种轰炸把教堂前后炸了个遍,后来索性也就把那些违章建筑拆光了,成了现在的样子。16根罗马柱"Colonne di San Lorenzo" 站在了街中央,教堂前的小广场也露了出来。
终于进入到教堂内部,原来这里正在进行大修,到处都是脚手架。在意大利我们经常看到古建筑的维修工作正在进行时,现代的工人使用传统的方法,一笔一画,一砖一瓦,使古迹修旧如旧,保留本来面貌。
抬头望去,天顶似乎已经整修完毕。很好奇是什么样的工匠,才敢于在历史名家的原作上描眉画眼,查缺补漏,还能复现原作的神采的。
这张斑驳的不行的壁画,是“最后的晚餐”的另一个版本,不知是哪位大师的作品。有别于达芬奇的画法,这张显然更古老的壁画体现了中世纪的画风,里面的人物显得保守呆板。在文艺复兴之前,这里面每个人物都是神的存在,而不是普通人的形象。
走廊边上有详细的介绍,十几张展板说明了这间教堂的千年历史。这张珍贵的照片就是二战之前的罗马柱形态,那时候它们几乎是教堂附属老房子的一个陪衬。
最后的最后,我们回到了米兰大教堂广场,在最宰客的点心铺,再次扔下些碎银子之后,恋恋不舍地结束了我们这次欧洲之旅。
在地铁大教堂站上车,准备回酒店拿行李去机场,最后看一眼。
回顾过去的三个星期,巴塞罗那的逛吃,水城威尼斯的跨年,瑞士采尔马特的滑雪,米兰的千年教堂,维也纳的帝都风采,真是看不够的风景,走不完的旅途,我们后会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