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利和康:大健康时代的关键抓手:“治未病”

2018-05-04  本文已影响0人  众利和康

上篇文章讲到“慢性病”,总结慢性病有两个主要特点:首先,这些慢性病是一种人体健康状态的连续退化谱,一旦进入临床阶段,通常就是终身性疾病,难以治愈;其次,这些慢性病往往预后很差,其疾病后期或并发症的危害非常大。因此,需要将研究重心放在保护健康方面,开展健康管理和亚健康的监测与干预,要把过去以疾病治疗为主的临床医学模式向早期监测和早期干预为主的大健康模式转变。因此,这个转变的关键点就是要将抗击慢性病的“治未病”,从而达到保护人群健康,有效遏制慢性病流行的目的。中医有一个经典的说法,叫“上医治未病”,就是说高明的医生在疾病发生之前就已经有所察觉,就要开始进行干预了。

“治未病”的有两个主要目的。第一个目的是,把握住抗击慢性病的最佳时机。慢性病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发病前的一段时间给抗击慢性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一般来讲,慢性病的形成是健康状态向疾病状态的转换,其中应该有一个亚健康状态或前疾病状态作为一个过渡期。例如,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过程中,有一个以“糖耐量受损”为特征的高危时期,称为“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此时血糖浓度增高到一个临界点;如果这种代谢异常状态进一步发展,机体就进入到糖尿病的临床阶段。如果及时发现个体处于这个阶段并给予一定的干预,就可以延缓2型糖尿病的发生,甚至将其转归为正常状态。我国研究人员在2013年发表的一项糖尿病流行病调查报告指出,我国目前糖尿病患者大约是1亿人左右,而处于糖尿病前期的高危人群则接近5亿。因此,我们不应该像过去那样要等到糖尿病已经出现了才去采取治疗措施,应该把抗击糖尿病的,及时对这5亿糖尿病前期的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监测和早期干预。

另外一个目的是,尽可能提高抗击慢性病的“性价比”。大部分慢性病一旦进入临床阶段,常常就是难以治愈,需要终身服药和治疗。除了直接用于治疗疾病的费用外,国家和社会还需要为慢性病患者的照顾等付出相当大的费用。有研究预测,中国的老年痴呆症到2050年的疾病总负担将超过1万亿美元,其中直接医疗费用大约是38%,而家庭照顾人员和其他看护者的劳动损失费用可能占到62%。显然,慢性病的治疗往往“性价比”很低,投入多,获益少。能够明显地提升抗击慢性病的“性价比”。当前国际上一个得到广泛共识的观点是,政府和社会在慢性病预防方面投入1块钱,相当于在慢性病治疗方面投入6块钱。换句话说,不论是对国家与社会,还是对家庭和个人来说,为了有效地降低慢性病疾病负担,把抗击慢性病的“战场”移至医院之外都是一个更为经济合理的选择。

如何实现“治未病”?现代西方医学是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核心的临床医学;“治病救人”是临床医学的首要任务。针对各种疾病,人们发展了从简单的听诊器到复杂的影像仪等不同的诊断技术,以及手术、疫苗和药物等各种治疗方法;人们建立了专门用于患者诊治的医院等就诊场所,创造了帮助患者和社会支付治疗疾病费用的医保系统。但是,这些服务于临床医学的技术和支撑平台显然是远远不能满足大健康时代需求的。

在当前这样一个全新的大健康时代,人们开始把抗击疾病的重心前移,加强了对机体病理变化的早期监测,以及维护健康和预防疾病的早期干预。正如2017年2月国家颁布的《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的基本原则中所说,“坚持预防为主。加强行为和环境危险因素控制,强化慢性病早期筛查和早期发现,推动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从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能够实时动态采集生理指标的可穿戴设备的流行反映了人们对自身健康状态进行监测的需求;而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提倡则体现了人们对预防疾病的认同。例如,不久前刊登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高水平的体育锻炼活动和13种不同癌症的发病风险降低直接相关。

中国政府在提出大健康概念的时候特别强调了对人体整个生命过程的健康维护。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实现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全程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换句话说,维护人民健康的任务不再像过去那样,仅仅把医疗卫生服务的重点放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是包括了人体在各个非疾病生理阶段的各种健康需求。因此,“治未病”并非简单是在临床医学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策略,而是意味着把维护身体健康和治疗疾病两件过去分割开的事情整合在一起,形成了大健康时代的新业态——“健康医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