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民族的图腾神话
一、
在新石器时代初期,我国已经从原始的采集和狩猎为主的经济生产时代,逐渐过渡到到以农耕和饲养的为主经济时代。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带来的是整个原始先民生活方式的一次根本性变革。这次根本的历史变革,属于中华民族的史前史。从古代文献、民族神话,以及考古发现等多方面的研究来看。这次变革意味着“中华民族”文明的开端,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上古“三皇”时代的开始。
三皇的说法历来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伏羲、神农几乎在每种说法中都被提到。另外提到的还有有巢氏、燧人氏和女娲氏等。中华民族的文明开始于三皇时代,表明华夏先民们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之后,从蒙昧向文明的一次巨大的根本性转变。从社会形态上来看,尚属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国家、民族和家庭,在之后的千百年中逐渐得以孕育成型。
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和日常生活工具由打制向磨制的转化。原始农业的出现,带来了饲养业和纺织业、制陶业在母系氏族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与之相适应的定居生活方式,让先民们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从事文化艺术的创造。社会组织形式和信仰方式的改变也很明显,早期的国家原始宗教,正在逐渐的形成之中。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中,与图腾崇拜和巫术文化鼎盛时期相对应的是“三皇五帝”时期。从古代神话的各种描述来看,从女娲造人到大禹治水,正是中国由上古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向父权氏族社会的转变时期。古代神话中的女娲、伏羲,神农,保留着人首龙身或人首牛身的图腾形象。这说明在三皇时期,尽管已经出现了母系氏族社会向父权阶级社会的过渡,但是图腾崇拜和巫术文化,仍然占据着主导的地位。但是到了五帝时代,随着氏族集团的形成和大规模的部落战争,新旧文明之间的交替,开始明显的体现出来。
在古代神话中,出现了几次大规模的争夺部落联盟国家最高领导权的战争,即黄帝和炎帝、黄帝和蚩尤、颛顼和共工之间的三次大战。这实际上是在两种文明过渡期间,新旧两种势力,为取得政治和文化领导权的战争。即以黄帝为代表的天神崇拜族团和与炎帝为代表的自然崇拜族团,两大文化体系集团战争。
二、
在古代文献《河图帝纪通》、《春秋合诚图》的记载中,黄帝是雷神的后裔,“黄帝以雷精起”,“轩辕,主雷雨之神也。”以龙为图腾的黄帝族,无疑是人首龙身的雷神后代,龙是雷电的象征。《山海经•海内东经》载曰:“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服。”作为黄帝的助手应龙,也属于雷神一族。根据《山海经》记载,“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以龙为图腾的伏羲、黄帝、应龙等雷神一族,实际上崇拜的是风雨雷电。而以炎帝、蚩尤、祝融为代表的火神一族,崇拜的是太阳。在原始氏族社会末期,两大部落集团,分别与其他氏族和部落结盟进行了战争。虽然表面上争夺的是政治统治权,而实际上是两种新旧文化之间的较量。以雷电为图腾的黄帝族在氏族社会末期,将对雷电风雨的自然崇拜,发展成为对具有人格意志的“天”或“帝”的诸神崇拜。
卡西尔在《神话思维》中指出,在原始先民的思维中,“太阳、月亮和群星都是栩栩如生的神圣物,然而它们是个体性的事物,被赋予非常确定的独特力量。”自然图腾崇拜,虽然是一种泛神论的信仰,但在诸多图腾中,太阳崇拜却具有最重要的地位。因为在自然万物中,太阳对原始先民来说,是比其他星辰、山河、禽兽、草木都伟大神圣的实体。
太阳崇拜,是图腾崇拜的核心,崇拜太阳的炎帝族,在古代氏族社会中,是图腾崇拜和巫术文化的维护者。而崇拜雷电的黄帝族,却在雷电的崇拜中,发展出了天神崇拜,尤其是对“天”的崇拜。与图腾崇拜不同的是,天神崇拜以祭祀的方式取代了巫术,祭司也取代巫师成为了人与神之间的主要中介。
在黄帝与蚩尤的战争中,作为祭祀多神教新文明代表的黄帝,在蚩尤一方的巫术攻击下,曾陷入短暂的失利状态中,后反败为胜。《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张守节撰《史记正义》,引《龙鱼图》云:“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慈仁。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黄帝内经》:“玄女为帝制司车当其前,记里鼓车居其右。”《通鉴外记》:“蚩尤为大雾,军士昏迷,轩辕作指南车以示四方。”
从这些古代文献记载里,我们通过对比很容易发现,黄帝在战争中是依靠女神的帮助,并且利用兵法战术和发明创造取胜的。而蚩尤一方却依靠巫师,利用呼风唤雨布雾的巫术来攻击敌人。但自然力量最终败于兵法智慧。由此可见,这场战争是带有社会性质的天神信仰对带有自然性质的巫术崇拜的胜利。黄帝时代的诸多发明创造,说明游牧民族非常重视对自然的改造。战争中黄帝制胜的关键,是因为指南车的制造,而其方法是由天神玄女所传授的。祭祀宗教与原始巫教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天神对人的智慧启示和精怪给人的自然力量的差异。
三、
“五帝”晚于“三皇”,五帝的说法虽然也有争论,但以黄帝作为五帝之首,在历代的典章文献中几乎是没有异议的。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从记载黄帝开始的。这不仅是因为三皇时期的历史过于遥远,难以具体考证。更主要还在于黄帝通过两次大规模的部落战争,即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建立了以古代中原地区为中心的部落大联盟,缔造了最初的华夏民族。中国人被称为“炎黄子孙”,就是因为炎黄两族的联盟,形成了华夏部族联盟的主体。有人将炎帝与神农等同,这种看法在于将炎帝看作一个人,而不是一个氏族。与黄帝同时代的炎帝,应为神农的后代。黄帝在成为部落大联盟首领之前,被称为轩辕。黄帝和炎帝,只能是后人对部落联盟首领的尊称。
黄帝所建立的部族联盟国家,采用的是“选贤与能”的国王和官员选拔制度。从众多的文献记载来看,国家机构的管理人员,出自联盟国家的各个氏族。“蚩尤明于天道,故使为当时”,“祝融辨于南方,故使为司徒。”蚩尤族曾经与轩辕族进行过激烈的涿鹿之战,祝融作为炎帝集团的一支,同样参与过阪泉大战。他们的族人因为有专门的才能,都被黄帝委以重任。从五帝的世系来看,联盟国家的首领,也是由不同氏族和部族中的杰出人才来担任的。黄帝之后的帝王是少昊,属于联盟国家的东夷集团,少昊族和太昊族的祖先是伏羲和女娲,以风或雷为姓,其图腾即“风”,也就是“凤”。
炎帝和黄帝是当时比较大的部落集团首领,并且具有较近的血缘关系,他们同出于少典之后,此时母系氏族社会已经逐渐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经过漫长的母系氏族社会发展,以图腾为标志的各氏族之间不断的进行族外通婚,新的氏族和部落随着人口的增长而不断的出现,并与具有亲缘纽带的氏族结成部族和部落集团。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进步,以及家庭和人口的增长,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开始在父系氏族社会中萌芽。各部族和部族集团之间时常发生争战,两次最大规模的战争,使轩辕黄帝成为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部族联盟国家的首领。《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时有万诸侯。”由此可见,黄帝通过征战,已经建立起一个规模非常庞大的部落联盟国家。
根据《管子•五行》的记载,“黄帝得六相而天下治,神明至。蚩尤明乎天道,故使为当时(管天时);大常察乎地利,故使为康者(管仓储);奢龙辨乎东方,故使为土师(即司空管手工业);视融辨乎南方,故使为司徒(管农业);大封辨乎西方,故使为司马(管兵马);后土辨乎北方,故使为李(狱官)。是故春者土师也,夏者司徒也,秋者司马也,冬者李也”。在天文、经济、手工业、农业、军事、律法等方面,都设有专门的机构和管理人员。这种说法虽然不一定准确,但从黄帝时代部落联盟数量之多来看,为了对多民族国家的事物进行统一管理,早期部落联盟国家的政治组织形式不可能没有详细的分工。在父系氏族社会,新建立的部落联盟国家,已经有了具体而完备的组织机构。
四、
黄帝所代表的祭祀多神教文明,不但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形成,部落联盟国家的建立,同时也使母系原始社会向父权奴隶社会转变。在“五帝”时代的过渡时期里,新旧文明之间的斗争,仍然是非常激烈的。经过黄帝、少昊两代帝王的巩固和发展,祭祀多神教已经得到完善。但以炎帝的后裔,九黎蚩尤集团为代表的旧文化保守势力,仍然具有强大的力量。终于在颛顼继位的初期,出现了大规模的争霸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颛顼与共工之战。
黄帝、颛顼经过与蚩尤、共工的两次大规模战争后,大一统的联盟部落国家逐步趋向稳固。这时相应的宗教文化改革,就成为了迫切的问题。由颛顼发起的“绝地天通”的宗教一体化和信仰制度化的改革,以国家官方自上而下的方式,确定了华夏民族敬天尊祖的多神信仰,结束了原始巫教的万物有灵泛神崇拜。这次改革使原始社会的巫术宗教开始向祭祀宗教转化,进而导致三皇五帝时代的神话巫术文明向祭祀多神文明的迈进。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帝系姓》:“黄帝取西陵女嫘祖,生子昌意,降于若水;昌意娶蜀山女,生子高阳,是为颛顼。”黄帝之子昌意没有随轩辕族的姬姓,是因为按照当时的习俗或约定,他应该交由母族即少昊族来抚养。昌意之子高阳,“生十年而佐少昊,十二而冠,二十而登帝位。”他就是五帝中的“颛顼”帝,在他成为部族联盟国家首领时,实施了一项重大的改革。
颛顼是黄帝族团和少昊族团联姻的后裔,以“凤”为图腾的少昊族团,与以“龙”为图腾的黄帝族团,都是女娲伏羲,华胥雷泽一族的分支后裔。《五帝本纪》中记载了黄帝之妻嫘祖生二子青阳和昌意。“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海外之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颛顼于此。”从这些记载来看,颛顼在继位之前,就曾辅佐过少昊。在少昊执政的末年,曾经被黄帝打败的蚩尤九黎族团,经过休养生息,又开始兴盛了起来。他们所信仰的原始巫教,也同时再次流行起来,结果导致了社会秩序和宗教信仰的混乱局面。
在原始社会末期巫术极度盛行,在黄帝与蚩尤的战争中,双方请风伯雨师等自然神灵助战,可以看作巫术在战争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巫术本来是由“民之精爽不携贰者”来担任的,后来巫术的泛滥,对原始宗教和世俗生活的正常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冲击。颛顼的改革,使人人可以使用巫术获取与神灵沟通的现象得到抑制。他设置了专门的南正和火正之官,分别管理属天的宗教事物和属人的世俗事物。使一度混乱的宗教信仰,重新被纳入秩序之中。但是这次改革的结果,并不是回到母系氏族社会的原始巫术宗教那么简单,而是导致了原始社会末期宗教文化的根本性变革。
在“英雄时代”的古代神话中,颛顼派两位天神断绝了天地间的通道,从此神人天地相隔,人神之间不能再随意往来。在此后的神话中,无论是天神私自下凡,还是凡人擅自登天,都会遭到严厉的惩罚。从后羿射日,嫦娥下凡,鲧盗息壤等神话传说来看,“绝地天通”阻隔人神杂糅的效果是明显的。从此以后,以祭祀为主要方式的天地诸神崇拜,彻底成为国家官方的宗教形式。而以巫术为主要形式的泛神论崇拜,则居于民间化的次要地位。祭司,即“祝”的地位,在新的父权制社会取代了原来的“巫”,成为国家官方宗教的专门神职人员。而祭祀最高天神即“天”的神圣权利,则被“天子”所垄断。“绝地天通”改革之后所确立的制度,一直延续到周代。直到周朝末年出现“礼崩乐坏”的信仰危机,才被新兴的宗教形式所取代。
五、
在上古时代,世界上有三大人种,即蒙古人种、欧罗巴人种和尼格罗人种。三皇时代末期,按地域分布,出现了五大族团,即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和中夏。这些族团之间既有战争,也有融合,最终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即中华民族。
黄帝族以龙为图腾,而炎帝族则以牛为图腾。《帝王世纪》中记载神农氏“人首牛神,长于姜水。”而神农氏的直系或旁系后代蚩尤,则是“人身牛蹄”,“以角抵人”。“阪泉氏蚩尤,姜性,炎帝之裔也。”传说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即为八十一个氏族联盟的首领。黄帝在阪泉大战中打败了炎帝之后,以牛为图腾,崇拜太阳的火神系氏族集团势力仍然很强大。涿鹿之战后,形成了以黄帝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华夏民族,以及军事民主制国家。而被打败的蚩尤九黎族团,则被安置在西方少昊部落的领地,即《逸周书•尝麦解》中所记载的:“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方。”“乃命少昊清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
以龙为图腾的黄帝雷神后裔族团,在取得华夏民部落联盟国家领袖地位之后,采取了一项重大的文化改革,将其氏族集团所信仰的祭祀多神教,作为新建立的华夏民族国家的官方宗教,取代了“三皇”时期的原始图腾崇拜和巫教。而其原来氏族的龙图腾,就上升为华夏民族的统一象征标志。“龙的传人”,正式作为华夏民族子孙的血缘标记。早在黄帝与蚩尤之间发生的涿鹿之战前,黄帝就采取祭祀天地诸神,而不是借助巫术控制自然精灵的方式,来祈求战争的胜利。根据《黄帝内经》记载:“帝誓剪蚩尤,乃斋三日以告上帝。此斋戒之始也。”而在黄帝成为新民族国家的君主之后,更将祭祀天地诸神的新信仰方式,作为国家的官方宗教。“黄帝筑圆坛以祭天,方坛以祀地。圆丘方泽之始也。”
黄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祭天的帝王。也正是从黄帝开始,集最高祭祀和政治权力于一身的“天子”,才正式成为合法君主的称谓。而“天子”作为最高政治权力的象征,实际上就是以龙为图腾的华夏民族最高统治者的代称,同时也是“天”的最高祭司,是“天”与“人”之间的唯一合法中介。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皇权之所以一直高于教权,是因为“祭天”的权利被皇帝所垄断。这也是皇权在中国古代社会,具有至高无上的不可侵犯地位的本质原因。
根据《尚书》的记载,在尧舜时期的祭祀:“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辑五瑞。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这时的宗教崇拜,已经非常具有祭祀宗教和多神信仰的特征。尧在作为部族联盟国家君主的同时,兼任了国家宗教的最高祭司。这种集政教大权于一身的最高统治者身份,以“天子”的名义,经过夏商周三代的继承,一直延续到中国宗法社会的末期。中国以后的历代帝王,顺理成章的作为“天子”的继承者,代替至上神“天”统治国家和民众。尧舜时代已经处于原始社会的末期,同时也达到了原始社会文明鼎盛的大同之世。
“五帝”作为继三皇“诸神时代”之后的“英雄时代”里,出现在华夏民族历史上的伟大英雄和圣人,既是伟大的政治领袖、同时也是伟大的发明家、思想家和改革家,他们创造了一个辉煌而伟大时代。黄帝、颛顼、唐尧、虞舜,作为古代华夏民族的英雄和圣人,是“内圣”和“外王”理想人格的代表,是他们开创了一个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时代。从儒家的立场来看,这是中国古代最美好的盛世。孔子曾称赞道:“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尧舜时代由于儒家的推崇,在封建宗法时代成为无法超越的理想社会范本。
但是尧舜一直被人称颂的“禅让制”却并没有流传下去,一场大洪水结束了三皇五帝的神话时代,同时也将中华文明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