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读书笔记之二:刺激人心的故事
00 重读故事
第一遍读《人类简史》,就如上瘾一般一口气读完,第一次觉得看历史相关书籍居然如此畅快,又如此激动不已。于是昨天写下一篇万字长文《人类简史》读书笔记之一:人类比以前快乐吗?
第二遍读《人类简史》,的确没有第一遍读的时候那样心潮澎湃了。其实细想一下书中的绝大多数观点并不完全新颖,但是作者的叙事方式的确会让读者如上瘾一般欲罢不能。作者不仅将这些观点和历史发展结合起来,更用一种一气呵成的逻辑整合了一个庞大到令人惊叹的历史数据库。不仅如此,这书本身也是在资本主义消费主义背景下获得极大“成功”的著作代表。作者以其惊人的想象力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而这其实并不能算历史。且当这是一个宏大而开放的哲学故事吧。
我们来自哪里?这个问题代表了我们对人类起源的永不满足的好奇心,而目前各种学说支持着不同的答案。烹饪是人类进化成功的原因吗?文化是成功的关键吗?人性的进步是由仁慈驱使的,还是战争和侵略?我们最早祖先的生活是怎样的?现有的社会制度对于个人而言意义如何?本书最大的魅力之一就是作者试图避免做出一些过于简单化的解释,尤其是在本书的前半部分。相反,它给出了一种极为大胆的讲述人类的故事的方式,在其中结合人类的发展趋势加入了许多个体化的思考。这本书乍看十分让人激动,作者也体现出了其过人的机智和博学,而其隐含的信息是带有些许黑暗的。
01 历史合成器
作者用四件里程碑式的事件将人类的历史组织串联起来。大约7万年前,认知革命促成了历史叙事的开端,大约1.2万年前,农业革命加速了历史进程。 然后是一个漫长的人类融合统一和占领地球的过程,直到500年前科学革命的到来。历史仍在前行中,我们最终也可能完全消失。
大约距今7万年到3万年前,出现了新的思维和沟通方式,这也正是所谓的认知革命。
这次突变现在只能说就是纯粹的偶然。
第一个里程碑——认知革命,是真正的游戏改变者;基因突变改变了智人的大脑机制,使他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创造了一种全新类型的语言,不仅能传达信息,还能创造想象世界。正是这种能力让智人建立起共同的神话,让智人能够大规模灵活的合作,比如消灭敌对动物和培育农作物。同样,作者也说,想象中的阶级和秩序,就如在人们的头脑中建起的金字塔一样,而我们认为这就是人类的进步。
“讨论虚构的事物”正是智人语言最独特的功能。“虚构”这件事的重点是可以“一起”想象。
智人的合作不仅灵活,而且能和无数陌生人合作。
国家、教堂、城市、部落……任何打过莫人类合作的根基,都在于某种只存在于集体想象中的虚构故事。
所谓想象的现实并不是“谎话”。
从认知革命以来,智人一直就生活在一种双重的现实之中——客观现实&想象现实。
只要改变所讲的故事,就能改变人类合作的方式。开启了一条采用“文化演化”的快速道路。
《人类简史》这本书在最前面的几个章节的论述是很有想象力的,而之后当历史研究证据不足以支持作者大胆的想象时,作者的这种想象力依然在叙述农业革命后至今的历史时显得十分生动——作者认为,我们的世界有三个潜在的规则秩序:金钱、帝国和宗教。显然,赫拉利是一个杰出的科普作家、一个绝顶的故事高手、一个无情的“历史合成器”。
02 偏见之偏见
但是也别抱太大希望,想要从一部出自带着中世纪军事历史背景影响的国家的作者之所著中获得全面的哲学观和历史观,这也是不太现实的。对于赫拉利来说,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系列巧合构成的,他真正强调的是人类的胜利是以地球上其他生物所付出的惨痛代价为基础的,并试图以此唤起人类的更多反思——这体现在书中对澳洲和南美洲的巨型动物灭绝的挽歌,以及对佛教思想的带有推崇色彩的叙述。
这里的前提是作者站在现代人的立场用现代的语言提出他的观点。他将现代农业对待动物的方式视为历史上最严重的犯罪,怀疑我们极大的物质进步是否让我们真的比过去更加幸福快乐,并将现代资本主义视为框住人性的监狱,还有生物技术的发展可能即将导致智人被一个全新的人种所替代,从而享受神一般的生活质量和能力。
学者曾宣称农业革命是人类的大跃进,是由人类脑力所推动的进步故事。
然而这个故事只是幻想。并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人类越来越聪明。
农业革命——食物总量增加,但并不代表吃得更好、过得更悠闲——反而造成人口爆炸、产生精英分子——农民比采集者更辛苦。
农业革命可说是史上最大的一桩骗局。
人类以为自己驯化了植物,但其实是植物驯化了智人。——小麦可以说是地球史上最成功的植物。
农业革命真正的本质:让更多的人却以更糟糕的状况活下去。——农业革命就是一个陷阱。
绘画时想要覆盖更大幅的画面,就需要更粗的笔触,于是画面不可避免地会显得有些粗糙。同样的道理,赫拉利显然无法在一部书中完整全面地描述真正的人类历史,他只是为了更加生动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故事的形式叙述了人类哲学历史上的零星事件,而他在书的后两部分的叙事中不得不采用了大量的简单化处理。
另外,作者也只是从当前社会的“正确观念”出发,去谈论历史事件。例如,由于担心冒犯女权主义者,对父权制的讨论回避一直回避了其本身的逻辑;而在谈到科学和科技的时候,又极大地夸大其在欧洲殖民主义中的作用——拿破仑可能带着165位学者入侵了埃及,但在对非洲的争夺战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是机枪、探照灯和冶金术。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反映了当下学术界的流行风尚。
但这依然是一本十分值得反复阅读的书。可以说,《人类简史》真的是一本少见的达到了出版商所宣传的高度的著作。它的确可谓惊心动魄,也确实质疑了我们对世界的基本叙事。
03 历史的嘲弄
另外,这本书的一大惊人之处在于它的参考文献。
例如,对于Christopher Ryan 和 Cacilda Jethá的《Sex at Dawn》,我们想过我们最早的祖先真的是生活在如此淫乱的公社中么?其实不管一本书怎么写,每一位读者都会倾向于读出自己想读出的内容。
大年初一的时候,一个朋友说她的朋友圈里的女权们炸了——因为春晚的一个小品。而当谈论到女权主义,这里想起一本书,Elaine Morgan的《The Descent of Woman》。我仔细看了一遍《人类简史》的参考文献,这样一本著作竟然也没有将其列入参考。书中对原始人类进化到人类的发展史提出了非常重要的见解(长期生活在沿海地区的状况)。虽然,其中的一些论述在受到漫长的科学传统时期的否定甚至嘲弄之后,已经开始被一些科学家们接受,但其中的很多论述依然不被允许作为科学主流的一部分。在人猿泰山的故事中,两足站立、全身少毛的工具和语言的制造者们被虐得千疮百孔,然而男性主导的科学继续假装Elaine Morgan的论述并没有发生。其实,历史的证据常常与人类的思想背道而驰——就像现在我们嘲笑板块构造学说一样。
04 历史或小说
我也需要自我质疑。作者将假设的科学用生动的故事讲述出来,这真的主要是为了销量和利润么?其实读者一定会调整各自对这本书的印象和评价,以适应自己的偏见和信仰。赫拉利似乎试图用同样的过程工具,去十分放松地叙述一部人类进化的编年史,用他自己关于现代人类状态的“娱乐性”信念填补这些空白——而这段历史本身包含大量的未知数。
现今,关于人类进化的科学已经越来越清晰,而且,很多通过考古研究和基因研究获得的相关性证据,正是指向作者在书中所否认的“因果关系”的第一个证据。而且最简单的解释通常是正确的。
下一段历史改变不仅是关于科技和组织的改变,更是人类意识与身份认同的根本改变。
问题由“我们究竟想要变成什么?”转变为“我们究竟希望自己想要什么?”
而生命伦理学宁可去回答另一个问题:“有什么是必须禁止的?”
历史小说总是非常有趣,以至于很多人都忘记了它只是一部小说。而事实上,又正是忘记了它只是小说这件事,使得历史小说更加有趣。
最后这段不属于本文内容 #我觉得情侣们可以一起看这书,然后探讨下其中的观点。如果能讨论起来而且最后还没掰的话,那应该是真命了#单身狗深夜失眠就只好看书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