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笔记

咨询笔记/孩子,你为什么就“晚熟”了呢?

2018-02-26  本文已影响343人  胡诗宏

一粒种子,有适应他的环境,他便能顺利的发芽、成长。如果在他的上面加上石头,一块两块甚至更多,他便只能让根杂得更深一些,走得更远些,然后才能慢慢的破土而出!

咨询笔记/孩子,你为什么就“晚熟”了呢?

晚熟孩子越来越多!

最近越来越经常发现,来咨询的孩子,家长们都有一个普遍的反映:孩子“晚熟”!

孩子们的主要表现各有不同:有情绪控制困难为主的、有“多动”为主的、有不适应学校规则为主的、有学习困难为主的、有专注力差为主,等等!

但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也就是家长和老师们说的“晚熟”:感受力弱、关系应对差、人际困难!

在刚开始发现这样的孩子时,认为每个孩子的发育有早有晚,刚好这个孩子心智发育晚些,认为有很大的偶然性。以这个认知为前提的咨询更多的是引导父母接受现实,静待花开!

有些共同点

在越来越多“晚熟”孩子出现后,开始寻找这些孩子的共同点,在追溯5个一到四年级孩子的成长史后,发现到几个点:

1.5个孩子中有4个为足月剖腹产、一例自然分娩,5个孩子全部采用混合喂养或全奶粉喂养,无一例全母乳喂养。

2.5个孩子会走路的年龄平均在11个月,有一个的甚至9个月就会走路。爬的时间非常短。

3.孩子都曾在1岁多到3岁期间送至老家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其他时间由母亲专职或兼职照顾。

4.家里有强势或脾气暴躁的父亲或母亲或父母均是。家庭教育模式基本以说教、骂、打为主。

这些共同点是否是引起孩子“晚熟”的因素呢?

在5个孩子中总结出的共同点有多大的科学性不得而知。我试着努力从这四点去解释这些因素和“晚熟”的关系。

1.关于剖腹产。有相当多的研究表明剖腹产会造成孩子感统失调,剖腹产也是小儿“多动症”的原因之一。

2.关于“爬”:“爬”是训练四肢协调功能的重要功能,有研究表明,少爬或没经过爬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协调功能差等症状。

3.关于孩子送老家有老人照顾,并不能说和孩子“晚熟”有直接的关系,我认识一些父母在外地,孩子长期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的孩子,他们中有一些孩子的心智发育、表达能力甚至高于由父母照顾的孩子。

在这点上,个人认为更多的应该和第四点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孩子在老家被无限的宠溺和包容,回到严厉的父母身边后的反差太大、孩子无法适应而造成的一些后果。

综合来看,剖腹产、非母乳喂养、少爬这几点或多或少的影响到孩子的感统能力、协调能力,并不是导致孩子“晚熟”的最重要因素。但这三个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孩子“晚熟”的前提条件。

个人认为,隔代抚养加严厉的亲子教育是造成孩子“晚熟”的重要因素,再加上前面的三个前提条件,“晚熟”的发生概率将大大提高。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孩子在隔代长辈处得到无限的包容,可以充分的做自己。回到严厉的父母身边后,反差极大,造成孩子有很大的心理落差和不适应。

于是,孩子会因不适应而表达,而孩子往往是以行为来表达情绪和不满的,哭、闹、喊、撒泼、打滚等是常见的表达方式。这时候严厉的父母本着“纠偏”的目的采取更加严厉的态度对待孩子。

然后,孩子因为始终得不到支持和理解,慢慢的讨好父母,对父母说的表示认可,以此换得父母的“爱”(这几个孩子中,有一个孩子发展到父母一批评或责骂时以笑来应对)。

父母和孩子越走越远,孩子仍然和父母在一起,实际上却已经关闭了心的通道,把自己封闭起来。封闭起来的孩子,找不到学习的方向和对象,也没有力量去学习,又怎么能成长呢?

就如一粒种子,有适应他的环境,他便能顺利的发芽、成长。如果在他的上面加上石头,一块两块甚至更多,他便只能让根杂得更深一些,走得更远些,然后才能慢慢的破土出来。

而如果这粒种子不仅看不到阳光,还被隔离了空气和氧气,他便只能无奈的选择发霉和腐烂了,不是吗?

所以,到底是什么为主呢?

在前面,我写到孩子们“有情绪控制困难为主的、有“多动”为主的、有不适应学校规则为主的、有学习困难为主的、有专注力差为主”。“但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也就是家长和老师们说的“晚熟”:感受力弱、关系应对差、人际困难!”

现在来看,如果把那些为主改为“晚熟”为主,然后再说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控制难……这样的话,换个角度,是不是更能从根源上提出策略和方法?

因为,按照目前的分析,是关系不良造成的“晚熟”,所以改善父母的教养方式、提升亲子关系的品质,可以改善“晚熟”。

然后随着孩子心智发育的成熟,其他那些注意力、情绪控制等等是不是自然的变得圆融顺畅起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