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每一天,精彩每一篇读书

《乌合之众》读书拆书作业记录

2017-04-25  本文已影响27人  甲乙丙丁

20170424

原文:导言: 群体的时代 群体往往不善推理,却急于采取行动。

领悟:为什么群体是盲目的行动者?是因为大家都认为多数人的选择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和反复考证推理的吗?是因为懒于思考,不费脑子就获得与他人一样的结果吗?或者是因为惧怕群体的力量,就算有不同意见也宁愿抛弃掉,而选择与大家一样这样更安全?

原文:世界上的一切伟人,一切宗教和帝国的建造者,一切信仰的使徒以及杰出政治家,甚至说得再平庸一点,一伙人里得小头目都是不自觉得心理学家。

要想领导他们(群体),不能根据建立在纯粹平等学说上的原则,而是要去寻找那些能让他们心动的事情、能够迷惑他们的事物。

领悟:领导始终是少数人,如何抓住处于被领导地位的多数人(群体)的心态,一定是领导者的必修课。一点小的恩惠、一点利益的诱使,都会让可能有一定异议的个体被群体所淹没体短视的特点决定了被引导和玩弄于股掌的结果,那些有异议或者能力的个体,要么流于平庸跟随群体,要么勇敢地跳出去来打造自己的领导群体。

20170425

原文:第一卷 群体心理  第一章 群体的一般特征 | 群体在智商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但是从感情及其激起的行为这个角度看,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更差,这全取决于环境如何,一切取决于群体所接受的暗示具备什么性质。

领悟:群体容易被暗示所导向,个人则不然。这提示我们,在各类公众性质的群体中,要能经常保持警醒,跳出群体的氛围从个人角度来思考处境和行动。群体有优势,可以调动起来更积极、高昂的情绪,比如我们参加的大咖读书会的这个活动,我就能借助群体的传染作用,督促自己坚持(哪怕是多坚持几天)读书拆书的行动,每天打开拆书作业本,看到前面其他人已经留下的拆书内容,自己就会有一种紧迫感来驱使自己赶紧抽空来完成今天的阅读和记录。

20170426

原文:关于那些在人类历史上发挥过重大作用的伟大人物的生平,如。。。我们拥有一句真实的记录吗?我们极可能一句也没有。不过,说实在的,他们的真实生平对我们无关紧要。我们想要了解的,是我们的伟人在大众神话中表现出什么形象。打动群体内心的是神话中的英雄,而不是一时的真实英雄。

感悟:群体的想象力造就了我们所认知的伟大人物吗? 集体观察传染导致的幻觉,可能影响了群体的判断认知。你看到的,未必就是真实的,可能是受到传染的幻觉,我们还能相信自己看到的吗? 此刻,我无言以对,我们推崇的名人传记并作为学习的样本和激励手段,很可能只是顺应了提供暗示意义者的目的罢了。那么,眼见都不为实了,耳听到的就更不能轻信了。眼下,网络上经常被大家激愤转发的各类“真实”事件,事后都被证实为谣传,有关责任人也受到了制裁。

20170427

原文:第二章 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  群体为了只有一知半解的信仰和观念,便勇猛地面对死亡,这样的事例何止千万!不断举行示威的人群,更有可能是为了服从一道命令,却不是为了增加一点养家糊口的薪水。

领悟:这话似乎可以两面说,比如我们也可以说这些勇于牺牲的人用自己的生命来试图换取广大民众的福祉、社会公平的回归等等。但是,作为理性的个人,我们确实会更多思考示威行动的目的,而不是简单地去面对死亡,何况缺乏约束的群体行动,往往衍生为暴力场面而失控。这提醒着我们,就算是在支持某些群体的最初目的之时,也别鲁莽地把自己投入其中而无法自拔,因为你最初所想的试图寻求的公平正义,一般都不是靠这样的“乌合之众”的行动所能获得的,比如我们曾经发生的抵制日货、砸毁日系汽车的游行,因为某国不当行为而群起围攻其大使馆的示威。在这类群体行动中,往往是高智商的人被地痞无赖而领导,因为地痞无赖的野蛮行径才会得到群体的认同和放大。

原文: 群体随时会反抗软弱可欺之人,对强权低声下气。如果强权断断续续,而群体又总是被极端情绪多掌控,它便会表现得反复无常,时而胡作非为,时而奴颜婢膝。

领悟: 读至此处,感觉作者勒庞似乎受法国大革命影响,对群体的表现有偏激的负面印象。但是,对于现代社会见诸报端的各类社会群体活动,确实很容易被极端化,比如震惊的八九年学潮。

原文:群体虽然经常放纵自己低劣的本能,他们也时常树立起崇高道德行为的典范。如果不计名利,顺从和绝对献身于真正的或虚幻的理想中,都能算做美德,那就可以说,群体时常具备这种美德,而且它所达到的水平,即使最聪明的哲学家也望尘莫及。。。。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他们开动脑筋考虑起自己的个人利益,我们这个星球上根本就不会成长出文明,人类也就不会有自己的历史。

领悟:群体对人类文明、历史演进的贡献,是无法否认的,比如:我们中国的“五四革命”、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民权运动,都推动了社会变革和文明进步。那么,何时该计较个人利益,何时该献身于理想? 恐怕,只有由后人去评论了。在历史长河中,那些为了推翻腐朽政权统治而舍弃小我的人们,他们的暴力、胡作非为,就不能单纯持批判的态度了。

原文:第一卷 群体心理  第三章 群体的观念、推理和想象力

观念只有采取简单明了的方式,才能被群体所接受,所以它必须经过一番彻底的改造,才能变得通俗易懂。

领悟:是因为群体的智力削弱、短视等特点导致的这个结果吗?其实,现代社会信息泛滥,我们每个人都几乎很难去费心学习、研究什么了,碎片化、快速消费型的知识结构称为了多数的选择,应对这个局面,任何试图灌输给大众群体的观念,也必然只能改造得简单明了、抓重点,将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才可能达到普及、传播的效果。

原文:上千次小罪或小事件,一点也不会触动群众的想象力,而一个大罪或大事件却往往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便起后果造成的危害同一百次小罪相较不知小多少。

领悟:这个特点一直存在,现在的媒体炒作也很熟练于此道,经常是弄一个夸张的标题、放大的所谓大事件来吸引读者观众的注意,却根本不去理会数量众多危害更大的小事件。当然,也正是受此特点影响,我们网络上得到热炒的新闻也就总是那些无关痛痒的大事件,很少有人去琢磨频繁发生的、有实质危害的小罪小事件。这里面,似乎还有一点受众对事情反映程度的疲劳,越是频率高的事情,哪怕就在眼皮子下面,都越来越熟视无睹了。我们的政府职能机构应该从此处吸取一些经验,不要总盯着网站头条,要低眉顺眼地去多关心一些被大家看惯了但却有更实在影响的事情。

原文:第二卷 群体的意见与信念 第一章 群体的意见和信念中的间接因素

一、种族 它一旦形成了自己的特性,作为遗传规律的结果,它便具备了这样的力量,他的信仰、制度以及艺术。

二、传统 脱离了传统,无论民族气质还是文明,都不可能存在。因而自有人类以来,它便一直有着两大关联,一是建立某种传统结构,二是当有益的成果已变得破败不堪时,人类社会便努力毁灭这种传统。

三、时间 没有哪种统治形式能在一夜之间建立起来。政治和社会组织是需要数百年才能创造出来的产物……这些等待的时期是极为混乱的。

领悟:种族、传统、时间,这三个间接因素真是了不起的,是人类文明、历史、文化传递和发扬的基础,因为有了共同的过去,彼此才有了一呼百应的默契,有了交流中必备的典故、风俗、俚语等等,有了相同的血脉追溯和衣钵传承,也因此才有了种族存在的力量。种族、传统、时间,就像一个三维的坐标轴体系一样,每个轴向的延伸都积蓄了多少混乱不堪的震荡、下跌和爬升。记得以前炒股,有看到这样一句话留下深刻印象,原话不记得了,大概意思是说:股价必然是多种力量的博弈而阻力最小的走势体现。群体的演变走势,似乎也可以用这个理念来套用,改革和保守、激进和稳健、创新和守旧这类不同群体力量,也在随着时间的滴答而不断试探寻找着适合各自的阻力最小走势。

原文:

领悟:这段话留着经常看看,用来提醒自己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儿子的教育要多注重实践和实用。

原文:在每个社会领域,从最高贵者到最卑贱者,人只要一脱离孤独状态,立刻便处在某个头领的影响之下。

领悟:我们常听人说: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人,不是孤独,就是被领导,这似乎让人有点难以接受。可仔细想想,却果然如此。工作上,从员工到经理,都存在着凌驾于你之上的头领(或者叫管理者)施加的影响;生活中,在家庭、同学、邻里之间,总有个有足够权威的家长或者领头人,网上的QQ、微信群里,还有个群主在领导(@viola 哈哈)。就算没有这样的一个能看得见、听得到的头领在眼前,我们也总是被各种社会舆论、媒体报道所左右,喜欢把别人的话不厌其烦地进行转发和广播,根本不经过大脑一样,仿佛真理无法质疑一般,只有少数人会对接收的信息进行独立的判断和分析。

原文:领袖的动员手段:断言、重复和传染。

做出简短有力的断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证据,是让某种观念进入群众头脑最有效的办法之一。一个断言越是简单明了,证据和证明看上去越匮乏,它就越有威力。

领悟:当然,做出断言的人,如果拥有的名望越高,这个被群体接受的程度就更高。智力普遍降低的群体,在接收到这样的断言后,估计是更多在怀疑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无法达到高度,更加诚惶诚恐地将断言奉为圣经一般。重复的手段效果,就如同我们古人的成语:三人成虎,说的人多了,老虎就真的有了!渠道的数量、提供相同信息的人数、信息重复出现的次数,这些都不断冲击我们脆弱的自信,对于众多的谣传,我们也许最初还有一些怀疑,到后面就已经自动加入到以讹传讹的队伍了。

原文:普遍信仰有催眠作用,没有比这个事实更典型的任何事情了,也没有任何事情能更准确地表明,我们的理智有着令人汗颜的局限性。

领悟:当我们身处一个时代,其实已经被其拥有的普遍信仰所催眠,很多事情当时觉得顺理成章、合情合理,可是到了不同时代再去回顾和反思,就可能感到无法理解的困惑。这个特点,是维持现有稳定局面的需要,但是也成为了新信仰诞生和突破的强大阻碍,暴力就成为了打破这个秩序的常用手段。新信仰,也未必就符合了发展的需要,所以在抗争的过程中,必然也促进了它的发展完善,直到找到那条正确的道路。

生活中,我们常常也会暴怒甚至挥拳相向,通常是因为我们的无力,无力去辩驳对方的言语、无力去影响到他人的判断、无力去左右别人的行动,而我们却一往情深地认为自己的正确,为得不到认同而失控,我们的理智一样的变得弱小和失常。

原文:于是,群体的意见越来越趋向于变成政治的最高指导原则。

如今,密切关注各种意见,俨然成为报社和政府的第一要任。它们需要在没有任何中间环节的情况下知道一个事件、一项法案或一次演说造成的效果。

领悟:群体的力量,导致了群体的意见被重视,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多关注底层群众的声音,可以让上层领导者了解到一些关及民生的基础问题,集中解决一些影响坏、范围广的因素,来提高社会的长治久安。但是,过分关注群体的意见,无法梳理掉在信息量中占多数的善变的、短视的、缺乏思考的意见,也会导致政府动摇或失去对指导意见的制定和坚持,进而影响到对秩序的稳定,越多的纷繁短命的意见,让我们迷失其中,也更容易产生分歧和怀疑。正如作者所说,这样的形态必然标志着一个步入没落和消亡的世界。

又想起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的文化盛世,其实对应的也许就是那个动荡的小国毗邻、外交纷争的特殊时期,人们的意见和想法多、信仰的建立和破灭多,之后,才逐渐走上了秦国大一统的帝国之路。

原文:群众的选举权无论是受到限制还是普遍给予,无论是在共和制还是君主制之下行使这种权利,无论实在法国、比利时、德国、葡萄牙或西班牙,都是没有任何差别的;说千道万,它所表达的仅仅只是一个种族无意识的向往和需要。

领悟:选举,确实无论在东西方哪个国家,都普遍存在着各种弊端和缺陷。选举,就是民主和自由的体现吗?可是不同种族对民主和自由的理解都可能是相反的呢。我们可以用身边的例子来看看,村委会换届选举,由于村民的全体参与,候选人就要想进方法来拉拢尽可能多的人,比如:按人头发钱、提出诱惑的承诺、拉关系套近乎,甚至诋毁污蔑竞争对手。我们在宣扬所进行的选举是如何体现民意的同时,还往往在嘲笑他国的选举可笑,认为不过是财团背后做主的傀儡戏罢了。其实,从最后的做法来看,恐怕是一样的,因为参加选举的投票者都基本并不了解或干脆无视被选举人的实际能力和才干,看重的是自己、自己的行业或团体能得到什么好处。选举的形式,是展示给参与者与其他人看的,秀一秀而已。

原文:结尾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从野蛮状态进化到文明状态,随之,当这个理想失去优点时,便走向衰败和灭亡,这正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循环的过程。

领悟:简单用我们的老话来说,就是: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独立的个体因为某个理想和各种需要走到一起,形成了群体、种族、民族、国家等,又随着时间的流逝、文明的演变,出现了各种裂痕而最终解体(就如前苏联一般)。这是一种规律,或者叫宿命,最初的理想在追逐的过程中会一直引领着大家不离不弃、舍弃小我、寻求未来,可是从理想的彼岸抵达的那一刻,就又开始滋生对现状的不满和抵制,开始发现原来不曾看到的那些缺陷,并逐渐觉得不可忍受。

读完一遍了,做个结尾:

回顾《乌合之众》全书,似乎通篇都在说群体的坏话,再博学、多才的智者,一旦成为群体一员就丧失了其个体的优点,成为盲目的跟随者,转变为助纣为孽之辈。但是,回头再细细品味,却觉得群体是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有力推动、执行者,是社会进步、打破守旧的根本力量,就算群体的智力是会明显降低、甚至有些愚蠢,但这是一种必然的产物,因为终究有很多事情是无法个人凭一己之力去完成、无法突破理性束缚去挑战的。作者的分析,更多是提供给我们一种掺杂了心理学、社会学多种理论的解读,我们可以依据参考去理解一些表面看无法理喻的行为,也给我们打开了一扇如何引导群体的窗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