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
李宗盛在《致匠心》的宣传片里说过:“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同样的,我认为人生没有白读的书,读过的每一本都会融进你的骨血里。
一直以来,我都不觉得读书是一件多么神圣的事情,但也没有觉得有多简单。它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三餐,每个人都会记得去吃一点,但真正吃得有营养,吃得消化的,少之又少。
很多人喜欢用《一年里看了上千本书,推荐给你这几本》作为标题,来吸引读者的眼球。当然,我也并不是批判这一类作者,因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看书的方式。只是我自己更倾向于,慢读细品某一本书,而不是囫囵吞枣似的,一把塞进胃里,这样我会消化不良的。
这个年头,人人都可以读书,人人也都买得起书。如果觉得纸质版太厚重,用手机随时随地也可以满足你读书的欲望。所以提起读书,应该是一个比较容易的事情,也是一个比较好入门的事情。
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同时也是一个最坏的年代。
人人手机在手,钞票在兜,但真正用它们看书,买书的人应该不会有太多。因为比起骨子里的高贵,我们更喜欢的是外表的雍容华贵。
可能真的是应了巴尔扎克的那句话:“一夜可以产生一个暴发户,三代也培养不出一个贵族。”
但是我想,如果能把这件低门槛的事情,坚持下去,那么你离一个高贵的灵魂应该也不会太遥远。
说实话,有时候连我自己都不知道看过的书有什么用,它不能直接转换成物质,也不会带给我机遇。但回头想想,世界上的书籍本来就没有给我们带来好运的功效,它只是让我们悄悄地变成了我们自己。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小学和初中都是在小镇上读的,那时候学校的资源匮乏,除了课本,能接触到的课外书籍少得可怜,看得最多就是《课堂内外》和一些参考书上的美文。
到了高中,学业繁忙,也很少看教材以外的书,课外书看得最多的也是《哲思》《感悟》《意林》这些杂志,完完整整看下来的经典屈指可数。不知道那时候是真的没时间,还是没有看书这个意识。但有一点值得庆幸的是,从小到大我都特别喜欢优美的句子,所以在高中那段忙碌的时间里,我也会抽空把《哲思》或者其他杂志、报纸上的好词好句,剪到我的笔记本上保存好,以便下次欣赏。以至于上了大学,我会把曾经只知道书名,或者只知道某一片段的书籍,都买回来看看,弥补那段没有看书的日子。
也是在大学我才明白了读书的正确方式,它不是记下几句好词好句就能草草了事的,而是一个一个情节堆砌起来的,其中的每一个人物特征都是需要我们细细领会的。只有这样,那份书的质感才能在你指尖停留得更久一些,直至很久都还能在心尖回味。
读书不等于上学,也不是只属于青葱的学生时代应该做的事情,而应该是一辈子的坚持,一辈子的学无止境。
我会遗憾从小到大看书的时间和看书的机会太少,但还好一切都不算晚,一切也都还来得及。
林语堂老先生曾说过:“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地点。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如果他知道读书的乐趣,他无论在学校内或学校外,都会读书,无论世界有没有学校,也都会读书。他甚至在最优良的学校里也可以读书。”
任何一个时刻,任何一个地方,都是读书的好时刻,好地方。
我把读书看成是一件接地气的事情,它不会要求你一定要家缠万贯,一定要声名鼎望,它也不会强制你一定要学到多少东西,一定要用它来换取多少值钱的宝贝,它只是一个日常的习惯或者爱好而已。但其中的每一份质感,都是需要你用十指才能翻出来的。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忘记了是在哪里看到过这样一个问题:“我读过了很多书,但大部分都忘记了,你说这样的阅读有什么意义?”
我想这应该是很多读书人的疑惑,但是你总不能因为会忘记就不去看书吧,就好像你总不会因为始终会饿肚子,就不再吃东西了。
很多事情,都是需要我们反复填充才能让它渐次成型,然后让它羽翼丰满的。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其中一部分一定已经长成了我们的筋骨和血肉了,最不济的也已经肥沃了庄稼。
正所谓:“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所有你读过的书,都是嵌进你的血肉里的,只需要一个触点,它便会如黄河之水,滚滚涌出。
比起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我还是更喜欢那种饱读诗书的冗余。
❤
读书是世界上最低门槛的高贵。
前段时间“女孩,你应该活得再‘贵’一点”这个话题在朋友圈非常火。
我没有打开文章看,我也不知道他们的"贵"指的是哪一方面。
我相信,每个女孩都想自己能活得"贵"一点,这种贵无关金钱,而是能昂首挺胸地迎接着这个世界的一切公平或者不公平,不逢迎,也不屈服。
这种贵不是你拼命用昂贵化妆品所能冒充的,不是你一身名牌就能掩饰的,也不是你随便拿一本书翻几页就能充数的,这种贵是由内而外的,是日积月累堆砌的,是别人听你谈吐,看你举止就能感知到的。它散发在你容颜上,它蕴藏在你气质里,它也刻在你胸襟的无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