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西津渡游记(总)
✨01
“西津渡”,一眼看到这名字,我的心里就萌发出了思古之幽情,不禁心向往之。查一下,果然,“三山一渡口”是镇江旅游的精华,这“一渡口”当然就是指的西津渡了,打卡是必须的。
那么,西津渡到底是个啥呢?先去了解一下吧。
西津渡,顾名思义,就是一个渡口,但这是一个不一般的渡口。它始建于六朝时期,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
一方面,西津渡承担着长江上的南来北往,是著名的长江渡口。李白、张祜、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都曾在此留下足迹和脍炙人口的的诗篇。 比如,张祜那描写客愁的著名诗篇——“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则是王安石奉召回京,从西津渡北上,船到对岸的瓜洲渡时的即景抒情。
另一方面,除了诗情画意,这里也曾经战鼓轰鸣。因为镇江自唐代以来就是交通咽喉,而西津渡是其通往江北的唯一渡口,其战略地位可想而知。千百年来,发生在这里的重要战事多达数百次,比如说,抗金名将韩世忠就曾驻兵在此,顽强地抗御金兵南侵。
曾经的西津渡依山临江,浩瀚长江从山脚下滚滚东流去,风景极其峻秀。只可惜,清代以来,地质变迁,江岸逐渐北移,如今西津渡距离长江岸边已经有300多米了。
只可惜,清代以来,地质变迁,江岸逐渐北移,如今西津渡距离长江岸边已经有300多米了。
虽然自然风光不再,但因为历史上这里交通便利,渡口繁华,唐宋元明清各代都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建设,所以,现在这条长不过1000米左右的西津渡古街上,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明清建筑随处可见。
经过政府的大力修葺和保护,如今,西津渡古街已经成为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内有国家级文保单位2个、省市级文保单位14个,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
据相关资料介绍,英籍华人女作家韩素音游览西津渡的时候,曾发自肺腑地赞叹:“漫步在这条古朴典雅的古街道上,仿佛是在一座天然历史博物馆内散步。这里才是镇江旅游的真正金矿。”而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先生更是把这里誉为了“中国古渡博物馆”。
对了,西津渡的主要看点包括:昭关石塔、一眼千年、五十三坡、观音洞、待渡亭、小山楼、救生会、蒜山等等。
怎么样,蛮有吸引力的吧?那么,让我们走起喽~
✨02
2024年5月10日,初夏一个晴朗的日子,我们在金山尽兴地游览了一上午。查了一下,西津渡距离金山一公里多一点,而且西津渡总长大概1公里,我们认为随便走走就可以玩完的,所以决定顺便把西津渡也逛了。然而,这真的只是我们认为的认为啊,后来,现实打了我们的脸,啪啪作响。
那天中午,离开金山之后,我们用软件在附近搜了一家饭店,门面不大,只有一位漂亮的小姐姐站在里面,倒也显得很宽敞,她热情地指引我们上了2楼。刚踏入2楼,眼前豁然开朗,哦,好大的厅呀。
帅哥、美女两位服务生从不同的方向迎向了我们,一脸的笑容看得我们心情舒畅。大厅里热气腾腾,人声、菜香……生意可真好。吃得很满意,尤其是脆皮茄汁豆腐,外脆里嫩,红彤彤的,颜值也高,真是折服了我。这些软件给生活真是带来了极大地方便,作为现代人真是幸福呀~
![](https://img.haomeiwen.com/i27616948/73563fe8924d24bb.jpg)
饭后在店里坐了许久,权当休息了。搜了一下,西津渡距离我们的饭店很近,散步过去吧,消消食。一路东张西望看看街景,闲闲地聊聊,倒也悠哉快乐。
似乎只一会儿功夫,就看到一个深紫红色的、有些金属感的标志牌竖在路旁,镂空的,上面还有字,很有些影视剧中看那些古渡口招牌的范儿。
“估计那就是西津渡吧?”老公伸手指着前方。
我点头微笑,我也是这样想的呢。牌子不远处那长长的绿皮火车,更是将我拉回了旧时光。
走近一看,那大招牌上三个白色的字正是“西津渡”,而绿皮火车永远停在这儿了,它现在是一个餐厅。可在我眼里,它更大的功能是让时光倒流,倒流回清、明、宋、唐……倒流回时光的深处。
![](https://img.haomeiwen.com/i27616948/50407aed7d14dce9.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7616948/bac85aac3602e1eb.jpg)
此刻,太阳笑得很灿烂,我们却有些恹恹的,是玩了一上午、睡惯了的午觉也被耽误了的缘故吧?
“不用看攻略了吧?”我有点懒。
看来老公也是4,他连声附和着:“那么小的地方,随便走走就差不多了。”有点轻慢的味道。
我想,如果西津渡是一个人,此刻他一定会咧嘴偷笑:“随便走走?那你们就走吧,等着后悔吧。”
两个有点累有点懒的人沿着大路信步向前走去,越走越感觉不对劲,明清建筑在哪里?青石板铺就的道路在哪里?过街古塔在哪里?……
✨03
![](https://img.haomeiwen.com/i27616948/a70263f878192691.jpg)
正疑惑着,前方出现了一个灰砖墙,上书“蒜山游园”,我一下子想到做攻略时看到,这个可是跟三国有关系的。兴致一下子就蹿上来了,我们抬脚走了进去。
![](https://img.haomeiwen.com/i27616948/52dacd3acb5fd673.jpg)
园中绿意盎然,低的草,高的树,层次分明,在阳光有些灼热的初夏中午,瞧着好舒服。
走不多远,在一个小小的岔路口,我们看到了羽扇纶巾,看到了英气逼人,这坐着的两位可不就是诸葛亮和周瑜?看着他们摊开的手掌,我会心地笑起来,这可是有故事的。
话说当年曹操率百万精兵强将,浩浩荡荡,如一股狂风席卷而来。而孙刘联军总共不过五万人,形势万分危急。坐以待毙、举手投降?那可不是三国英雄!
诸葛亮和周瑜这两位顶级智慧的人物,就在这蒜山顶上的小亭子里,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从容地商量着应敌之策。最后,他们约定把自己的心中所想写在掌上,以确定最终的策略。当两人张开手时,奇迹出现了,“火”字同时出现在他们的掌上。
于是,赤壁之战,那场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诞生了。孙刘联军火烧连营,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这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太厉害了!
从此后,这座小山便被称作“算山”,山顶的小亭子当然就被叫作“算亭”了。由于当时山上遍地泽蒜,所以习惯上称蒜山。
蒜山游园修建于2004年,山顶建有“算亭”,纪念“算山”的得名。山下建有“京江亭”,纪念的是一位名叫杜秋的传奇女子。两个亭子,一上一下,遥相呼应,也蛮有意思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7616948/8466850855eee0d3.jpg)
建造亭子祭奠三国英雄很好理解,可是,专门为一介女子建亭子,又是为哪般呢?
老实说,我本来也是不明白的。我们到达亭子边的时候,正值中午,天热人倦,不少游人都坐在园中的长廊下休息,这个亭子里也坐着游人。
我就想当然地以为这亭子只是建了供游人游览休憩的,看着古朴典雅,挺有美感,就顺手拍了一张照片。至于亭子旁边那尊古代美女的雕像,应该也只是景观需要,也没啥特别之处,就没有给她拍照。是懒,也是因为心里想着——没有灵魂的东西,拍它作甚?
我是压根儿没想到此中有深意,没想到这女子的作品竟然还是《唐诗三百首》的压卷之作。真正孤陋寡闻,有眼不识泰山,失敬失敬啊~
✨04
因为写这篇小游记,就顺手查了一下,想看看京江亭有没有什么典故,没想到竟然查出了一片洞天,其中竟然还有《唐诗三百首》的事。
京江,是长江流经镇江段的名称。而建京江亭和这座雕像的本意,是为了纪念一位镇江女子——杜秋,人们尊称她为杜秋娘。
杜秋娘出身寒微,却独禀天地之灵秀。少女时做了歌妓,天生丽质,能歌善舞,更可贵的是她还会写诗填词,才情绝佳。
镇海节度使李锜花重金将她买入府中,作为歌舞妓。传说,有一次她为主人献舞时,演唱了自己填词自己谱曲的《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诗歌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却极富哲理,劝人们不要贪图享受,要珍惜青春年华,及时建功立业。不要蹉跎了光阴,空留遗恨。
婉转的歌喉、深邃的思想,令李锜大为欣赏,很快便纳她为侍妾了。而《金缕衣》由此流传开来,更因其“莫负韶华”的主题和别致生动的表达方式,不但入选《唐诗三百首》,更是流传千古。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不不不!还早着呢。
此后不久,年轻气盛的唐宪宗李纯继位,他决心扭转藩镇割据的形势,削减节度使的权利。
身为节度使的李锜举兵造反,结果自己战死了。杜秋娘被收入后宫,仍旧充当歌妓。金子到哪儿都会发光,李纯被这光芒吸引到了,册封她为秋妃。
杜秋娘一共历经了四代皇帝——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穆宗时,杜秋娘被派为穆宗之子李凑的保姆。
唐文宗继位后,李凑被封为漳王。由于文宗年幼,朝廷的大权旁落到了宦官手中。
于是,杜秋娘与宰相谋划,准备消灭宦官势力,废文宗,推李凑上位。
可惜,因告密计划失败,李凑被贬为庶民,杜秋娘被削籍为民,放归故乡镇江。
一波三折,可谓传奇的一生,令人莫名感慨。可是,为什么要在西津渡建亭子、建雕像纪念杜秋娘呢?
这又牵扯到了著名诗人杜牧,他幼年时曾经跟着祖父杜佑入朝,观赏过杜秋娘的歌舞。20多年后,杜牧路过镇江,在西津渡口巧遇杜秋娘,昔日明眸善睐、舞姿翩翩的绝代佳人,已经韶华不再、鬓发斑白。杜牧不由深深慨叹:“朝廷多事、人世沧桑”。后来,杜牧为此写下了著名的五言古诗《杜秋娘诗》,长达112句。
现在我们明白了为啥要选在西津渡纪念杜秋娘了吧?那是这两位杜姓之人相遇之地呀。
不得不说,这旅游之前呀,还是得好好地做功课, 它可以帮助我们从眼前简单的、没有生命的建筑上,顺着时间的大河逆流而上,遇见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增长我们的见识,丰富我们的人生。
✨05
![](https://img.haomeiwen.com/i27616948/88fca786e60c0d42.jpg)
出了蒜山游园,是一条现代感较强的路,我们兴趣缺缺。可是,走着走着,我的眼睛不由亮起来了。因为路上有几个铜铸雕像的小品,蛮不错的呢,尤其是这个——“骑驴上金山”,它背后的事神奇又有趣。
金山原本雄踞江中,形胜天然,引无数文人墨客登临,赏景吟咏。可是,后来因为周围的沉沙不断堆涨,大约在1900年前后,曾被称为“江心一朵美芙蓉”的金山竟然和南岸融为一体了,去金山再也不用乘船,骑驴上金山即可。这样的变化,真是令人不得不由衷地感叹造物的神奇。
“骑驴上金山”雕像上的小媳妇侧坐在驴背上,悠然向金山而去,面容平静安详。也难怪,这本不是稀奇事,对于那时的镇江人来说,这是再寻常不过的场景了。
据说,当时西津渡的五十三坡是重要的租驴场所,它有个很风趣的名字——“驴口儿”。
城中居民去金山寺进香礼佛,走到这儿已经腰酸腿疼了,而且再往前是江滩,比较难行,于是大伙儿仿佛约定俗成,都会一招手,这时就会从“驴口儿”过来一个牵着驴的赶驴脚夫,微笑问您去哪儿?
你交了钱,骑着驴走就可以了,并没有人跟着。到了金山寺,把驴交给那里的驴口儿即可,或者让驴悠悠荡荡自己回去也行。
你不用担心驴会迷路,驴的记忆力超强,它记得路。何况这些驴都是训练有素的,而且,这来来回回的,不知道走了多少趟了,闭了眼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更可心的是,这驴车快慢都由你做主,因为驴儿性格温顺柔和。若是你半路遇了朋友,停下来聊天聊得沉醉不知归路了,它也不会着急催你,只会静静地候着。若是你急着去拜佛,它也会一路狂奔配合你,毫无怨言。
不过,若你因此而认为这驴就是泥捏的,想咋就咋的,甚至打起了坏主意,想把它拉回家,据为己有,那你的结局就得看运气了。
因为驴极其聪明,一眼就会识破你的坏心思,而且它的力量超级大,一头成年驴可以背负起200公斤的物品。所以,若是它的心情好,它通常只会犟着,让你拉不动。否则,“驴不胜怒,蹄之”,那后果至少让你疼得怀疑人生,除非你是大老虎。
写到这,我实在忍不住要说一说我前一段时间发布的关于驴的文章了,那是我看了记录片《记录》并查阅相关资料之后写成的,那关于驴的特性介绍和我今天查来的这些资料完全吻合,我不禁会心而笑,仿佛逛大街的时候遇见了老朋友。
读书真是好呀,不仅有“颜如玉”“黄金屋”,还有这一类小惊喜。
✨06
赏了一会儿雕塑,我们沿着路漫无目的向前走去,走着走着发现又转到了大路边。
路旁,一个巨大的紫红色牌子上面写着“一眼千年……”,“难不成这里就是那个著名的景点“一眼看千年’?似乎也不对,因为并没有明显的标志。”我疑惑着,但还是抬脚走了过去,管它是啥,先看看再说。
![](https://img.haomeiwen.com/i27616948/e18fafb647b7ccfc.jpg)
这是一片很大的玻璃地面,有围栏简单地围起来,透过玻璃望下去,有一层一层的台阶,有踏步,有护栏……再仔细瞧,还有醒目的标志——清代码头台阶、码头踏步等等。
原来,它是始建于康熙年间的小码头遗址,深埋2.6米,是清代救生会、义渡局的专设码头。
我们围着码头遗址转着观赏了一圈,又坐在旁边拍了几张照片,因为只能俯拍,角度比较特别,拍出来的照片还蛮别致的。再加上本来我就喜欢这种能感受到岁月变迁的遗迹,一时间心中充斥着小小的欢喜。
继续逛,不过,这一次我们朝着远离大路的方向走去。翘阁飞檐、斑驳的墙、爬满绿植的建筑、古色古香的招牌、贴了墙壁恣意盛放的花儿……无声地将我们带回了缓慢悠闲的旧时光。
这样的时候,木心的诗总会在我耳边轻轻回响,有一种暖,在心中慢慢地氤氲开来……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27616948/f91819277e844207.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7616948/a546dc4cb8ec5411.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7616948/c0a27284e9fcecf2.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7616948/e104629ba78eaba9.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7616948/2a169d9f88f8c395.jpg)
陶醉着逛了一会儿,有些小累,不对,是小热,找个地方歇歇吧。瞧,前面有一排呢,走到近前,我不禁笑起来——“百年修得同船渡”,说得真好,两头弯弯的造型,确实有点船儿的神韵,爱了爱了~
我坐在了上面,老公却在不远处蹲了下来:“来,给你和同船渡拍张照片。”
“哈哈,我一个人和谁渡?”
老公仍是给我拍了照片,他笑容满面,自信满面……
不得不说,这小小的创意真美,几个字就让这小坐凳充满了爱意和禅意,让本来没有生命的物件温柔可爱起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27616948/ab4af73a7089ac01.jpg)
坐了一会儿,准备打道回府。突然想起来,攻略中看到的那些著名景点似乎一个都还没有访到呀,它们都藏到哪儿去了?看来,没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是不行的,现代人不能不依靠科技。
我直接打开高德,输入“待渡亭”,竟然就在前方不远处,直走就到,5分钟。
然而,当导航结束的时候,我们呆了,转头四望,哪有什么亭子?及至上了台阶,回头看,才发现亭子高高地躲在两条街的交叉口呢,就是下图中挂了两个红灯笼的那个。“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吗?只是,这大太阳哪有丝毫的阑珊?
![](https://img.haomeiwen.com/i27616948/ebac927bf959bd26.jpg)
✨07
![](https://img.haomeiwen.com/i27616948/ddbed6d24ac408a9.jpg)
待渡亭,顾名思义就是古人们迎来送往、等待摆渡的地方。当然,歇歇脚、躲躲雨也是不错的。这样的地方自然是充满离愁别绪的,但也不乏诗情画意。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在此后候船、登岸,大名鼎鼎的李白、孟浩然、张祜、王安石、苏轼、陆游等等除了留下身影,还留下了许多传颂千古的名篇。
其中,当数张祜那首入选《唐诗三百首》的《题金陵渡》最为著名(金陵渡就是西津渡),宁静凄迷的江景、寂寞凄凉的客愁,打动了多少人心。如今这首诗就刻在待渡亭对面山墙下的碑上,旁边则是张祜的铜像。
题金陵渡
唐·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
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
两三星火是瓜州。
令人欣慰的是这里的雕像是张祜,而不是乾隆,到底文学的魅力是无限的,完败所有的帝王将相。
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也曾经在这里停留,随从们特意准备了钓鱼竿,让他钓鱼消遣。这伺候得真是周到啊,不过,若是我,宁愿四处走走看风景。
这样想着,不禁又深深感叹造化的神奇了,沧海桑田,如今这儿哪还有江的影子?
环顾四周,待渡亭的旁边是古色古香的“层峦丛翠”券门,对面是山,山脚下横向、纵向都是古街。
即使阳光比较强烈,还是挡不住游人们的热情,他们在古街上来来往往,说说笑笑,留影拍照……给古街增添了无限生机。
再看待渡亭,它是一座歇山式砖木结构半亭,三面凌空,只有东面依墙,造型既古朴又飘逸,犹如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笑眯眯地俯视着人间一切。
亭子南边挂着匾额《待渡亭》,是集颜真卿的行书,那美自不必说了。亭子里面东侧靠墙竖立着一块巨大的白色石刻碑《西津晓渡》,极为厚重古朴。
![](https://img.haomeiwen.com/i27616948/49fde3482dbb7b33.jpg)
说起来这待渡亭有点可怜,屡毁屡建,甚至它最早出生的年代都不详,只知道曾于同治七年(1868年)重建,眼前的这个亭子是解放后重建的,1999年重修。不过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江岸在不停地北移,待渡亭的位置当然要随之而变化。
只是,面前的待渡亭是哪朝哪代的人们真正在这儿等待渡河的呢?突然有些好奇,如果我能穿越该多好,哈哈~
不管怎么说,现在能有这个亭子,让我们可以怀古凭吊还是蛮好的。在亭子里坐一坐也是蛮舒服的,毕竟它中空啊,风儿畅行无阻,说不定这风儿曾经吹过我的偶像苏轼呢,这样想着,不由心花怒放~
✨08
在亭中坐了一阵子,尽兴之后,我拿出手机,输入“韶关古塔”,继续向高德求助。
其实,西津渡的导览做得挺好的,先前路过的时候,我还顺手拍了一张照片,可就是懒得去看。科技带来进步,也带来懒惰。
不过,这跟小累估计还是有点关系,毕竟玩了一上午金山,中午又没能休息。看来以后出门游玩还是得悠着点,不能赶。
![](https://img.haomeiwen.com/i27616948/fbb48886671e3ae9.jpg)
高德搜索的结果很快就出来了,竟然那么近,咫尺之遥——穿过待渡亭旁边的“层峦丛翠”券门,沿着小码头街向前走不远就到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7616948/c71120aabf4db1d3.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7616948/cdd7185fa9211158.jpg)
刚踏上小码头街,我就被深深吸引了。这才是真正的古街,街很窄,由石板横向铺就,中间有狭长的石板纵向将道路一分为二,来往行人各走一边,整齐有序。
漫步古街上,灰砖墙、石板路、雕花的窗、斑驳的柜台、石板路上的车辙、历尽风霜的墙壁中长出来悬在半空的绿植……无声地将我们带回了热闹又缓慢的旧时光,无声地向我们述说着“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沧桑,心突然就沉静下来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7616948/b646e2315152d1f5.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7616948/787ecad293e05bec.jpg)
走了一会儿,路右侧贴着墙壁的地方,一个砖砌的、矮矮的、狭长的、玻璃封顶的小建筑映入了我的眼帘,这是啥?
正疑惑间,转眼看到墙壁上一个袖珍的标志牌——“一眼看千年”,哈哈,这也是我心心念念的地方呀,就这么邂逅了?可谓得来全不费功夫啊,开心!
有个想法突然在心中蹦了出来——不看导览图也蛮好的呢,否则怎能收获这意外的偶遇之喜?懒得有理!
只是这“一眼看千年”的标牌,实在有些太太太袖珍了,极容易被错过,那可就太可惜了。
“一眼看千年”其实只是一个考古坑,很小,长宽深分别大约为4.4米、1米、1.2米。
坑内,绿色的青苔蔓延,自西向东、由深到浅均匀地陈列着5个标志牌,黄底黑字,闪耀着蓬勃的生命力,衬得牌子下面的路面越发饱经沧桑了。牌子上依次写着:原始栈道(唐以前)、唐代路面、宋元时期路面、明代路面、清代路面。
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道路文化层历历在目,甚至还包括唐以前的原始栈道,这至少证明自唐代以来的1400多年,我们脚下的小码头街一直是通往西津渡渡口的重要通道,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也在既有的位置上不断叠加。
灿烂的阳光下,我久久伫立在坑前,凝视着破旧残缺的斑驳路面,只觉有一股千年之前的风,从时光隧道中幽幽刮来,太阳不再炎热。
“一眼看千年”,所言不虚,透过这狭小的考古坑,果真是千年历史、赫然在目。
千年只在这方寸之间,人的一生又算什么呢?且看淡,且欢乐今朝吧。
这样想着,我微笑起来了,最喜欢这种思绪了,这也是我喜欢旅游的重大原因之一吧。
“一眼看千年”,这个名字,我也蛮喜欢的,不过,如果改成“一眼千年”,是否更诗意一些、更给人惊鸿一瞥的感觉呢?
✨09
告别了一眼看千年,沿着小码头街继续向前走。石板路、雕花窗、冷不丁冒出植物的老墙、古朴的劵门、沿街传统的商业……人文和自然和谐交融,组成了一道令人玩味无穷的文化长廊,焕发出很新奇的魅力。
我们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路上东张西望,目不暇接之间,已经穿过了三道券门。
这券门犹如戴在这条街上的珍珠项链,为古街增添了一股别样的美丽。它们就像孪生兄弟,长得极为相似——古色古香、外方内圆,灰色的墙壁配着白色的石刻匾额,古朴端庄。唯一的区别就是券门石额上的题刻,由西向东,三道门的题刻分别是“层峦耸翠”“飞阁流丹”“共渡慈航”。
![](https://img.haomeiwen.com/i27616948/251e49dc096d6c3d.jpg)
据说这样的门一共有四道,最后一道门的题刻是“同登觉路”。可惜,自韶关古塔向东的道路被封闭了,似乎是在搞啥修建,我们没有见识到最后一道券门。
细细咀嚼着这4个题刻,真是匠心独具、意境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层峦耸翠”“飞阁流丹”均出自王勃那名闻遐迩的《滕王阁序》,分别赞美山和建筑的美丽。但是,他的语言色彩明丽——青翠的山峰、红色的阁楼栈道,而且极其富有空间感,读后令人在感慨王勃妙笔生花的同时,更心生身临其境去观赏这美景的冲动。
“共渡慈航”“同登觉路”则有双关的意味。
一方面,它们既然出现在西津渡渡口,我们可以简单认为,它们就是祝渡江的人们顺利渡江、踏上平安之旅。
另一方面,它们都是佛教用语。“共渡慈航”源自佛教的“慈航普度”,在佛教中,佛菩萨被视为以慈悲之心救度众生出苦海,就像舟航一般,因此被称为“慈航”。“共渡慈航”就是指通过慈悲之心来引导众生,帮助他们度过生死苦海,达到解脱的彼岸。“同登觉路”则相对简单,指共同踏上觉悟的道路。
结合这两方面,我更喜欢把它们理解为——祝福来到这里的人们,都能够平安顺利地度过人生中的一道道难关,最终达到觉悟的境界。
“共渡慈航”“同登觉路”,寥寥8个字,是佛教文化中对平安与觉悟的祈愿,也展现了西津渡建筑装饰中融入的宗教元素和美好祝愿,实在是令人拍案叫绝。
据相关资料,这四道门之间相距一共只有77米。但这百步之遥的街道,文脉清晰,传承有序,呈现给我们的是原汁原味的历史风情和风貌,因而成为了西津渡历史文化核心展示区。
讲真,这一段路上的行走,也是西津渡旅游中最惬意、最难忘的。仿佛行走在千年的时光里,心沉静而悠然。
✨10
![](https://img.haomeiwen.com/i27616948/68a739975d097cd7.jpg)
走向“共渡慈航”券门的时候,远远地就看到了券门里面一个古铜色的铜鼎,我们以为它与韶关石塔有啥关联呢,其实非也。
及至走上台阶,走过券门,石塔全貌尽入眼帘的时候,我只觉眼前一亮,好别致的塔。
我见过的塔似乎都是位于寺庙之中,可这座塔本身当街而建,或者更准确地说,这塔建在一个高台之上,高台之下人们可以自由通行,我们到的时候就有游人正在塔下观赏拍照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27616948/bd1722ca0f6e8478.jpg)
资料上说这是一座过街塔,所谓过街塔,就是一种高台式喇嘛塔,即喇嘛塔建在高台上。高台设有券门洞,南北或者东西直通,行人和车辆可以从洞中通过,寓意“下通行人,皈依佛乘,普受法施”,因为塔建于交通要道,所以叫作过街塔。
过街塔盛行于元代,作为游牧民族,蒙古人居无定所,所以,过街塔一般都建在交通要道上,以方便流动中的人们看到他们崇拜的佛塔。不过,也正因为如此,街道的变动和改建导致这种石塔很难存留。
我突然就对过街塔生出了好感,我看见有一份贴心的温暖在塔身闪耀。
眼前的这座昭关石塔,可谓硕果仅存,它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保存完整的过街石塔,2006年被列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东西通达,东西两面的劵门上,分别刻有“韶关”二字,因而被称为昭关石塔。
该塔始建于元朝(1308~1311),明朝(1582)重修,2000年再修。塔分为塔座、塔身、塔颈、塔顶四部分,都是用青石雕刻成的。其中,塔座由两个相同的须弥座迭成,它的上面是覆莲圆座和扁鼓形塔身,再向上是13圈带形浮雕,象征13层天,其上放着法轮和圆形仰莲小座,轮上刻有"八宝"(这个咱没看到,是听说的),再往上便是塔顶了。
塔下面的云台高3.89公尺,像中空的门洞,大石块叠砌成四根立柱,上面铺着青石盖板,盖板和立柱的交接处使用石雀替,一股飘逸的美丽油然而生。
石塔高高地立在古街中上方,远远看过去,就像一个精致的“宝瓶”,寓“保一方平安”之意。它的存在,不但给小街平添了一份古朴的雅趣,更令小街弥漫着一股宗教气息和美好的祝愿。
据说,按照佛教的解释,塔就是佛,所以我们从塔下的券门经过就是礼佛。咱不太懂佛教,但是礼佛总归是好事吧?而且按照过街塔的寓意,佛也会护佑从塔下过的人们远离尘世烦恼,获得心灵上的平静和安宁。
因此,我们进进出出在这塔下盘桓了很久,当然,主要是观赏拍照了。同时,享受心中的那份宁静——单想着身边这触手可及的塔竟然已是好几百年岁的高龄,我的心瞬间就如一潭古井之水了。
✨11
![](https://img.haomeiwen.com/i27616948/d263812ff8d50561.jpg)
观音洞和昭关石塔比邻而居,入口很小,极为简朴,看起来就是1栋3层老楼的大门。
老楼清水灰砖墙,一副沧桑的面容,正中间开了一个弧形的门,门券上方是三个古朴遒劲的隶书大字“观音洞”,两侧悬挂着的楹联,黑底金框金字倒是比较引人注目——“兴无缘慈,随类化身,紫竹林中观自在;运同体悲,寻声救苦,普陀岩上见如来”,它是已故焦山长老茗山法师所写。而这就是观音洞的洞口了。
其实,在这旁边还有救生会的入口,可是因为昭关石塔名气太盛,它的光芒让人很容易就忽略掉观音洞和救生会,当然,认真做了功课的朋友除外。
像我们这种功课做得不扎实,又拖着有点小累的身体来西津渡的人,是绝对逃不脱这种命运的,就后悔去吧。可见,万事还是得认真啊,连游玩都不能例外。
我们没有进洞,只是在门外转了一圈。现在也就只能说说洞外的景象,和后知后觉查到的一些资料了。
在观音洞的正门口,摆放着一个三层的铜鼎,造型极为精巧,很是吸引人眼球,我们围着看了很久。但是它锈迹斑斑,饱经风霜。也难怪呀,它连同观音洞都是清朝时候(1859年)重建的,100多岁的高龄了。
观音洞始建于宋朝,后历经战火屡废屡兴,一直到1859年重建的这一座得以幸存。它背山面江,是一座天然岩穴,据传内部供奉有219尊观音像,展示了观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象和传说。更难得的是,展厅里利用幻影成像,展现了观音菩萨在西津渡江面上救生的场景。让游客们乐在其中,还不知不觉增长了佛教知识。好后悔错过了它,看来是缘分不够。
![](https://img.haomeiwen.com/i27616948/92e24511a5fe51a5.jpg)
之所以在此处建设观音洞,说起来也是暖心的故事。
西津渡,顾名思义就是一个渡口。据史书《至顺镇江志》、《方舆胜览》等记载,那时候,西津渡前的江面不但风急浪高、一眼望不到边,还时常有江匪水盗出没。“万里长江横渡”,那是伟人的气魄,小老百姓面对着如此凶险的环境,更多的是心有戚戚焉。
这种情况下,无论渡客还是船夫,都需要一个精神支柱。于是,古人便修建了观音洞,祈求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保佑大家平安渡江。据说,历史上的观音洞一度香火很旺。人啊,真是需要那么个礼佛祈福求平安的心灵栖息地的。
观音洞的出口在山上,通过沿山建造的走廊,可以走到道教的庙宇——铁柱宫游览,还可以登临洞顶,远眺长江。
然而,我们全部错过了,都因一个“累”字,感觉损失了一个亿~
✨12
![](https://img.haomeiwen.com/i27616948/1ed95835ba8ac522.jpg)
这是和观音洞同处方寸之间的救生会的入口,门上的石额是“救生会”三个大字,岁月的风霜模糊了它的面容,得细心看才能辨别出来。
当时只是觉得这景清雅幽静,才随手拍下了它,并没有仔细去探访。现在查了资料之后,竟也让我产生了损失小半个亿的感觉。
镇江是世界上第1个开展水上义渡和救生的城市,镇江救生会创建于1165年,是社会慈善机构,主要负责救护长江上遇险的船只和人员。救生会自创建到1923年由于长江岸线北移退出历史舞台,整整义务救护了758年,这真是举世无双的壮举。
据资料介绍,救生会遗址已经成为镇江救生博物馆,里面除了一组展现康熙年间筹建救生会场景的雕像,更有当年救生红船的缩小版模型,船头雕刻着康熙帝御赐的虎头金牌。据说,一旦有灾难发生,红船立刻奔赴现场,锣鼓开道,就像我们的120,其它船只听到锣鼓声、看到虎头金牌都赶紧避让。
想象着那场景真是既激动又感动,这完全是义务救护啊,好一幅壮丽的大爱篇章,这就是我们中国人!
转完了这里之后,因为前方在施工,道路不通,我们就原路返回了。走在来时的路上,看着熟悉的街景,依然被深深打动,忍不住又抬手拍起了照片。
![](https://img.haomeiwen.com/i27616948/c3f180cd63d86fbe.jpg)
至此,我们西津渡的行程就结束了,留下了许多遗憾,当然这也是我写这篇小游记查资料的时候才发现的,我们错过了许多历史遗迹。
主要责任人当然是我们自己了,攻略做得太粗糙,错上加错的是到了游览地又偷懒不看游览导图。而且因为有点累,心情上不够悠闲,只想着逛一圈就回去休息,看着观音洞入口狭小就瞧不起它、舍弃了它,云台阁也因为怕累,没去爬……
客观原因也有一点,由于在搞修复,从韶关石塔再向东去的道路被封闭了,否则我们顺着那条路继续向前走去,就可以看到五十三坡、英国领事馆旧址、镇江博物馆、镇江商会旧址,伯先公园等等景观了。
而五十三坡是我挺感兴趣的地方,佛教有“五十三参”之说——
《华严经》记载,善财童子受到文殊菩萨的教化,决定走遍全国寻访圣贤求教。他先后向菩萨、佛母、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天神、地神、主夜神、王者、城主、长者、居士、童子、天女、童女、外道、婆罗门等五十三位善知识参访请教,并依教奉行,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获证善果,即身成佛,成为观音菩萨的左胁侍。
善财童子拜观音五十三参,经五十三坡到观音洞,所以称“五十三坡”。
虽然“五十三坡”只是观音洞东门外的53级台阶,可是据说每上一级台阶,仿佛就是参拜了一位圣贤,走完了53级台阶,也就意味着完成了对53位高人的参拜,多好的寓意呀。然而,我们错过了。
……
不完美的西津渡之旅,不过,想想那句话也就释然了——“不完美才是真正的完美”,就像断臂的维纳斯。
再说了,了不得哪一天再认真地去游一遍呗,哈哈,多大的事啊?又不是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