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反思方式的反思
重点集锦
- “反思系统”不必太敏感——做人要有“钝感”,脸皮要厚一些。
- 尽可能不评价,只简单扼要地记录事件:何时何地何人何事。
- 接纳生活的“问题”,允许自己的“无能”。
- 即使“无奈”带来困窘、挫败甚至重创,但我依然相信自己拥有成长的力量,相信自己有突破自身局限的可能,并携着无奈继续迎接新的问题。
- 承认的是已然成为客观事实的行为,接纳的是自己作为理性人作出决定采取行为的责任。
2020.02.15 记
反思频率
人的情绪是波动的,不需要因为一时的情绪变化就“及时”反思。
过多反思既容易用脑过度,又容易太多时间耗费在自我身上而忽视了外界现实的变化。
这如何理解呢?
具体事物多是快速变化的,抽象事物虽然也是处于变化中,但是相对缓慢,一定时间周期内可认为是不变的。
情绪属于具体事物,是人在某种具体场景下的心理感受,伴随有相应的身体反应。只要人活着——还对外界有着感知,有着思维意识——就一定会有情绪,或正面或负面,或强烈或微弱,就像是加载在直流电上的特殊的“随机信号”。如果过度追踪“情绪信号”的变化,企图从中“拟合”出规律来下定论做推测的话,往往就会发生“过拟合”的情况。
对应过来,就是说自己构建的“反思系统”不必太敏感——就像马未都提倡的那样:做人要有“钝感”,脸皮要厚一些。这其实指的就是不必及时对外界的波动做出涉及自我的反思和反馈。比如批评,当面对别人的批评时,不必立即就为这批评“负责”,即把批评和自我挂钩(要知道我们的自我也是有防御措施的,于是便会勾连出尊严啊能力啊自信啊等一系列与自我评价有关的东西,这会使得大脑思考压力骤然增加,反而不利于应对现实情况)。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清楚“批评”针对的具体对象和“批评”包含的具体内容——这“看清楚”需要的时间就是原本对批评的快速自我反思(自我攻击和潜意识自我防御相互争斗,可能呈现为情绪化)所用的时间或者其中的一部分。“看清楚”后就会发现,批评的核心往往主要针对的是事件而非个人,尽管言语中会有冲突,但关键问题多不在于人如何而在于事怎样。理解了这一点,就会领悟到接下来重要的不是自己闷头反思和处理情绪,而是做什么来对该事情进行补救或收尾。事情结束后,和当时的批评已经相隔了一些时间,这时在平稳的情绪状态下(记忆相对更少主观筛选而比较完整,判断评价也会相对更理性客观)再来反思,不仅对批评里的言语内容进行反思,还要结合整个事件的发展来反思,这样的反思才不是空中楼阁,才对未来有更多的指导意义。
及时记录
日常情绪扰动/日常琐事不必经常反思,但可以及时记录。
比较好的例子就是胡适留学日记和曾国藩日记,有些类似于《奇特的一生》中的主人公的做法,估计胡适学的就是曾国藩。
记录下来的就是“数据”,既然是数据,太冗杂就会不利于分析,故应当保留关键信息即可。“保留关键信息”意味着尽可能不评价,只简单扼要地记录事件:何时何地何人何事。至于为何如何就不必加上了,这两者涉及主观判断,一些起来可能就没完没了。
只简单扼要地记录事件:何时(何地何人)何事。
接纳生活的“问题”,允许自己的“无能”
首先,对那些不愿意依靠或者不能依靠他人而特别依赖自己的人来说,说出标题这句话且真正地接受它并不容易。因为这句话中的“问题”和“无能”都会让人恐惧。虽然看起来“问题”是在说生活,“无能”是在说自己,但是“无能”指的就是不能解决“问题”,也就是自己要和问题同存的状态。所以标题这句话前后半句只不过是同义复现而已。接纳生活的“问题”,也就意味着需要允许自己的“无能”。
其次,这句话中的“问题”和“无能”都是有限定范围的,并不是无限的。明白这一点才能够祛除因无限带来的未知所造成的恐惧。“问题”的有限性在于其数量有限,时长有限,后果有限,我们的生活不会一直都是问题,出现的问题也不会都是严重问题,并且问题也不会永远存在。生活中的“问题”也像是一个“离散随机变量”,只是有时出现,程度有大有小,有些能马上解决,有些有点棘手,有些一时半刻也解决不了,有些目前看不到解决办法。自己的“无能”也是如此,只是一个“离散随机变量”。因此不能说自己是个“无能”的人——因为这句话在没有限定的情况下表示自己是一直“无能”、永远“无能”的,这显然不合理。所以,要么说:
此时在这件事情(的这个问题)上我是无能的。
要么就直接说:
在这件事情(的这个问题)上我刚才的表现显得无能。
前者限定了“我是无能的(人)”这句话成立的前提条件——一时一事/某时某事,是相对比较客观合理的;后者则直接将自己和自己的行为区分开,“无能”的是自己彼时的行为——它没能解决问题 ,不代表今后的自己无法用别的行动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不能说自己“无能”。可以看到,后者更深入更本质。
由此,渐渐可以领会到“接纳问题,允许无能”只不过是对自己作为人而具有的有限性和理性的尊重。人的有限性使得其肯定无法解决所有问题,而人的理性又使得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随着人的进步也可能在某一刻得到解决。理性和有限性的相互作用(彼时的有限性限制着彼时的理性,彼时的理性随着时间成长为此时的理性,进而突破彼时的有限性,彼时的有限性的边界被扩大成为了此时的有限性,再次限制着此时的理性)使得人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所外化出的问题不断被消解或转化为新的问题,而我们就在这样的交替中不断前行。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便是看清生活的真面目后依然热爱它。
There is only one heroism in the world: to see the world as it is and to love it.
—— 罗曼·罗兰《米开朗琪罗传》
罗曼·罗兰的“英雄主义”就是对人的理性的信任——敢于相信自己生而为人所拥有的理性的人就是英雄,这样的信念就是英雄主义。罗曼·罗兰的“生活的真面目”就是在生活中人会暴露自身的有限性——暴露的方式就体现在面对生活给出的问题时人的各种“无奈”中。
即使“无奈”带来困窘、挫败甚至重创,但我依然相信自己拥有成长的力量,相信自己有突破自身局限的可能,并携着无奈继续迎接新的问题(也许新的问题正好自己能解决,也许新的问题虽然也无法解决但为之前的问题提供了解决线索,也许新的问题也是一个纯粹的“无奈”……可毕竟有了可能性,而这就有了未来)**。
2020.02.16 记
“无能”的补充理解
更准确的限定性“无能”定义:“事后无能”
所提到的“无能”是“事后无能”——没能够——没做到,而非“事前无能”——没能力——做不到。
何意?
“事前无能”就是对自己处理某问题的消极预测:我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或者就仅仅是不愿处理该问题的托词,而非真的相信如此。而“事后无能”则是对自己在事件问题中的表现的判断:我没能解决这个问题。两相对比,“事前无能”中存在较强的自我评价,“事后无能”中则没有,主要存在的是客观事实的承认和接纳。
所以,更准确地说,“无能”根据个人理解分为“没能力”和“没能够”两种含义,两者都是有无判断,但前者是长期性判断,后者是短期性判断。前者因其长期性会涉及到预测,预测会影响到人的行动。
由此可以辨别出昨日提到的“无能”应当是“事后无能”才对。
譬如,有时候自己觉得记得某些一时的想法或者信息,就临时交给大脑记忆而没有及时记录,希图等会儿再记下,结果一会儿后发现自己已经忘了,几番思索也想不起来了。对于已发生的“记下想法/信息”这件事情(其中的问题或者矛盾为:大脑里的想法只能一段时间内保持基本不变,但我想让这个想法保持不变的时间远远更长——我需要做些什么来消除这个矛盾也就是解决掉这个问题,记录就是一种通过改变约束条件来化解矛盾的方法:在想法还处于稳定不变的时间内把大脑里的该想法转移到衰变时长更大的物质上,比如纸、硬盘,这样改变了想法所处环境从而增大了想法衰变时长),我那依靠大脑临时记忆稍后记录的行为显然就没能够做到。此时,我对人不对事的话就不会激起内在的自我防御机制,也就很容易承认自己采取的行为“没能够做到”消除问题的判断。因为所采取的行为是自己自发决定的,责任在我,所以承认了该行为的“无能”也就意味着接纳了自己在这个“无能”行为中的责任。
归结起来就是:
承认的是已然成为客观事实的行为,接纳的是自己作为理性人作出决定采取行为的责任。
作为人,理性是我们的本质,自由是理性的化身。我们拥有了这无法割舍的理性,能够自由地采取行为,那么我们就得为这理性负责,为这自由选择的行为负责——无论行为造成怎样的结果。
在基督教义中,人是有“原罪”的,人要为其“赎罪”。这原罪就是“自由”,而赎罪就是“负责”——为自由负责,承担自由之下的结果。所以,能理解并能承担责任的人才能获得自由。
“自律即自由”——自律的人能理解自己对自己的责任并能切实承担起这份责任,也就能获得自由。理解多少责任,又承担其中的多少责任,就获得多少✖️多少的自由。而如果害怕承担责任,就不得不放弃相应的自由,放弃这部分自由所呈现出的各种人事物,譬如财富、情感。这和创业是相似的,如果害怕承担风险(实质上是风险背后的责任)就不能获得也即只能放弃风险对应的财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