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印导读 66《西藏生死书》
2018-06-09 本文已影响30人
GB书含
“去相信点什么”才是最大的生活智慧。图注 : 书印导读
佛家之言“不知为何,对佛教的诸多“修行法门”,一直以来都是避而远之的态度。
这是一部非常难得,且内容广泛的身心灵读物。
而《西藏生死书》是我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难得能深入阅读下去的一本佛教徒写的书。之所以这样,是这本书的作者,并没有滔滔不绝地讲解佛经,而是用亲近世俗的语言在谈论关于生死的话题,其中不乏提到《爱丽丝漫游奇遇记》、量子物理、互联网等与时俱进的素材。在宗教的阐述中,也大量引用了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典故,并非拘泥于佛教的一家之言。
每个人读书都有自己的习惯,我喜欢跳着看一些细节描述,因为这样可以不被作者的思路束缚,通过看一本书打开自己的思维大门。在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有两个细节,让我坠入了思考的迷雾中:
故事一,何谓“内观”:其中一段描述:一位佛教信徒在跟随上师学习佛法时,比较缺乏悟性,一直不明白如何“内观自己的心”。这时候上师教他一个办法,让他背着一袋沉重的谷物,一口气不能歇地爬上山顶。这位虔诚的教徒,当然照做了,最后到山顶时,人疲惫到极致,他躺在山顶的时候,突然领悟了什么是“内观”。
故事二,生命“轮回”:另一个故事是,上师在答疑一个不相信“生命轮回”的人时,就反问他一个问题:如果没有证据让你确信,这个世界上有轮回,就请你想办法去求证,这个世界上没有轮回吧。是什么让你这么坚信,世界上没有生死轮回的呢?这位被反问者哑口无言,似乎突然明白了什么。
这两段描述,很是激发了我的思考。
上师们这到底是在解答问题,还是在“诡辩”呢?
如果一个人,向一个聪明人请教问题,而聪明人并没有直接回答问题,只是用一个测试证明,这个人思考深度不够,那么聪明人就算解答了问题吗?近两千年的佛教思维模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能够自洽的说法就是真理了吗?
佛是智慧,是领悟,可很多的解读又是似而非,让学习者必须靠自己去参悟,这到底是一种智慧还是诡辩呢?若你没参悟透,是你还笨;如果你参悟透了,那是上师的教导有方。这样的教育方法,无论如何让我觉得有点不太对劲。
普通人不是他们的本性愚笨,是因为他们大多数时间都在忙眼前的苟且,并不像出家人那样,有人供养且可以专心学习“智慧”。这些人低下头来求解惑,这种并不明确的答案,是启发还是误导呢?
这导致我产生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智慧到底是什么,有绝对的智慧吗?智慧到底重要吗?如果大众没有理解智慧的智慧,那么什么又是真正的智慧呢?如果常人都能理解的道理,那为何就不是智慧呢?
智慧与诡辩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
《西藏生死书》这本书在引导读者,不要回避死亡这个话题,通过一些法门,达到了解自己生命的目的,从而让心性超越死亡。这本书的立意、导向、甚至所能给读者带来的结果,我都非常认同。只是过程让我觉得是在“诡辩”。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向自己微信朋友圈发出了一个求助,让大家帮我解释一下“智慧与诡辩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大多数人的回答是,智慧能解决实际问题,而诡辩则做不到。可是我发现,诡辩也是能解决问题的,那就是使相信诡辩的人得到安心,从而排除问题给自己所带来的困扰。
其实被相信了的“诡辩”,就被称为“智慧”。
相反被怀疑了的“智慧”,不就是“诡辩”吗?
宇宙万物,智慧无处不在,关键是你选择相信什么!
如果你相信那就是智慧,
跟一群蚂蚁也能学会治国之道;
如果你相信那就是爱情,
跟一个乞丐也能幸福美满一生;
如果你相信那就是财富,
在城市里捡垃圾也能成为富豪;
如果你相信那就是艺术,
把一个便池放进蓬皮杜也成名;
如果你相信那就是永恒,
在一片树叶里也能感受到宇宙;
其实根本就无所谓何为“智慧与诡辩”,“去相信点什么”才是最大的生活智慧。人人都渴望的“爱”并不智慧,爱是相信。一个只知道追求“智慧”的民族,或许最不懂的就是“爱”吧。而一个懂得“爱”的民族,或许才拥有最大的“智慧”。
结束语:
所有的智慧都是诡辩,
爱是不辩的 , 是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