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集成过程域

2018-06-24  本文已影响19人  王小双

本过程域要实现以下目标:
1)做好产品集成的准备工作,包括集成策划、环境准备、确认接口,以及相关准则;
2)按照集成策划进行产品集成并进行验证;
3)交付集成好的产品。
“产品集成可以利用组装产品部件的迭代过程增量地进行并评价之”,进行本过程域就是要借助增量的部件集成,增量地对产品进行验证和确认。
“软件的模块化可以看作是软件的可靠化”(来自《失控》),正是由于先确认待集成部件的可靠,再验证部件集成后产品的可靠,渐次集成,渐次可靠,直到最终整个产品完成集成后也将是可靠的。
如果产品集成做好了,软件就有可能实现零缺陷的目标。

专用实践 1.1 确定集成顺序
本实践是要依据产品和产品部件的特点,确定集成顺序。
通常的集成策略有大爆炸、自顶向下、自底向上、三明治、基干、分层、基于功能、基于进度、基于风险、基于事件、基于使用、分布式、客户/服务器、高频等14种。选择何种集成策略,取决于软件的规模、进度、安全关键等级等因素。
而在某一个层次进行集成的先后顺序,一般会考虑产品部件在产品中的关键程度。必要时,还可以使用决策分析过程来确定集成顺序。
除此之外,本实践还要“标识产品部件集成期间欲实施的验证”。
不要为了集成而集成,所以要分步集成,目的就是要分步实施验证。只有经过验证,已集成的产品部件才能为下一步集成提供“无问题的基础”。

专用实践 1.2 建立集成环境
本实践是要建立产品集成所需的各种环境。
产品集成过程的每一步所需的环境,包括“测试设备、模拟器(取代不可用的产品部件)、实际设备的零部件和记录设备”。
我们在考虑项目的集成环境时,应参考标准上述所说,并进行相应裁剪。
对于缺失的环境,要考虑是“购买”还是“自行开发”。
集成环境的建立是进行产品集成活动的前提,因此,必须做好计划,做好准备。

专用实践 1.3 建立产品集成规程和准则
本实践要求项目组建立起产品集成应遵循的规程和准则。
产品集成的规程指的是产品集成过程必须进行的活动和应遵循的步骤,包括“要执行增量迭代的次数、所期望测试的细节,以及在每一阶段要执行的其他评价”。
而产品集成的准则指的是产品集成每一步骤满足什么样的条件方可进入下一步骤。
产品集成的规程和准则涉及:
1)构造部件的测试级。
2)接口的验证。
3)绩效偏差的阈值。
4)组装及其外部接口的导出需求。
5)可允许的部件替代品。
6)测试环境参数。
7)测试成本限度。
8)集成操作的性价抉择。
9)正确运行的概率。
10)交付比率及其变化。
11)订购至交付的时间。
12)人员的可用性。
13)集成设施/线/环境的可用性。
除了产品集成过程中的规程和准则之外,还应建立和维护“确认和交付已集成产品的准则”。
因为仅有集成规程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建立集成期间的确认、交付的准则,以保证已集成的产品“无问题”。

专用实践 2.1 评审接口说明的完备性
本实践要求确认所有软件接口都已定义。
这里所说的接口,“除了产品部件接口外,接口应包括与产品集成环境的所有接口”。
要确保接口的完备性,就要考虑到所有与集成有关的接口。本实践与需求开发(RD)过程域的SP2.3标识接口需求一脉相承。RD的SP2.3要求“还应标识与产品有关的生存周期过程的接口”,这其中当然包括产品集成过程。

专用实践 2.2 管理接口
本实践要求管理软件的内部接口和外部接口的定义、设计和变更。
管理接口,首先就是要管理接口定义(或者说接口需求)。而且“在产品开发初期就应开始”。
管理接口的变更,就是要“在产品整个生存周期中维护接口的一致性,并解决矛盾、不一致性和更改问题”。
而如果做好需求管理(ReqM)过程域的SP1.3(管理需求更改)、SP1.4(维护需求的双向可追溯性)、SP1.5(标识项目工作与需求之间的不一致性),自然也就做到了维护接口一致性及接口更改控制要求。

专用实践 3.1 确认集成产品部件已就绪
本实践要求做好产品集成前各个部件的验证和确认工作。
“组装前,应确认要组装成该产品的每个产品部件都已合适地标识、其功能与其说明相应,以及确认产品部件接口符合相应的接口说明”。
确认是否就绪包括3个方面:
通过标识来识别待集成产品部件是否为所需的产品部件;
待集成产品部件的功能是否已经被验证和确认;
待集成产品部件的接口是否满足通过评审的已定义的接口需求。
而且要确保这些确认活动有效,还要“按所期望的配置检查配置状态”。
因为只有对产品部件也按照配置管理要求进行适当标识,这样才会在实施本实践时避免因标识混乱造成的不当的产品部件集成。

专用实践 3.2 组装产品部件
本实践要求按照集成策划和相关规程、准则进行产品集成。
集成和评价总是相伴而生的。
标准中说,“此专用实践的组装活动和下一专用实践的评价活动迭代地实施”,意思就是组装一部分,就评价一部分;再组装,再评价;逐步组装,逐步验证,逐步确认。
这样当组装完成最终产品时,产品的质量才会得到保证。

专用实践 3.3 评价已组装的产品部件
本实践要求对已经集成在一起的产品部件进行验证。
怎样进行评价(或者说验证)呢?
标准给出的答案是,“使用可用的规程和环境检查和测试已组装产品部件的性能、适用性或就绪性”。
由此可以看出,评价的依据、资源、手段和对象,分别如下:
评价依据:可用的规程;
评价资源:所需的评价环境;
评价手段:检查和测试;
评价对象:已组装产品部件的性能、适用性或就绪性。

专用实践 3.4 包装和交付产品或产品部件
本实践要求做好产品交付的准备工作并完成交付。
“评审需求、设计、产品、验证结果和文档,以确保标识影响产品包装和交付的问题,并解决之”,这就是交付产品的准备工作,通常也是软件验收评审的内容。
软件产品的包装盒交付要满足既定的要求和准则,如:“存贮类型和交付介质、必需的文档、版权、软件的安全保密性……”。
这也是GJB438B中软件研制任务书“验收和交付”章节的内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