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升职”
之前学习《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的时候,讲到了关于央行提高或者降低基准利率的事情,薛老师说(大意),本质上央行只是把市场上的基准利率以官方口吻宣布出来而已,央行并没有能力决定基准利率。
作为堂堂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并没有大权在握,想收多少利息就收多少利息,一切还都得按照市场规律办事,这点确实有点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
前两天,《逻辑思维》的一期讲到了《行政扩权》,罗胖把这点运用到了另外一个场景——升职。
我们大部分人认为的升职,是因为工作表现突出、有潜力,所以在职位上得到了升迁,重点强调的是一个“升”字,代表上升、提升的意思。
在一个好的公司(类似于根据市场规律办事的经济体中),所谓的升职其实是一个伪概念。为什么呢?
套用央行公布基准利率的说法,所谓的升职其实就是把该员工一直在做的事情,通过官方口吻给他订个性,这个“性”就是职务。比如说,一个销售升职做了销售经理,不是因为领导刻意要给他升职,也不是他特别有潜力,而是他一贯的行为和业绩已经达到了经理的标准,领导只是通过升职给他一个反馈而已。
如何才能把升职变成既成事实呢?其实也很简单,方法也很笨。
一、干好本职工作。
稍微正规一点的企业,对于每个职务都有具体要求,认认真真做好本职工作是升职的第一步。很难想象一个连职务范围内的事情都做不好的人,能在本行业内得到升职。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当然,如果选错了行,入错了门得另当别论。考虑清楚,及时更正方向,进入真正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领域,把事做好,做到极致。
二、在做好本职工作之后,主动帮助其他人做事。
之前看过一次曾志伟的访谈,他在说自己刚开始闯荡娱乐圈的时候,认真做事是第一位的,然后就是主动帮着剧组跑腿,买个盒饭,打打杂啊什么的,慢慢地,大家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有事就找曾志伟,他就变成了大家离不开的人。当然,做事离不开他,有好机会,自然也容易想到他。
多做事,不吃亏。事儿做多了,套路就熟悉了。在一个套路里面越做越精通,自然就成为了这个领域的专家。熟悉的领域越多,能扛的事情就越多,这样的人,不升职才怪呢?
三、增强他人对自己的依赖度。
决定一件商品价格的不是成本,而是需求。人也一样,决定一个人年薪的不是他会多少技能,而是他的技能有多么被需要。理解了这层含义,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人还才不遇。
主动去攻破那些大家都搞不懂的事情,钻研那些特别难的的课题,多接触自己专业之外的领域,打造多维竞争力。
前两天听到《逻辑思维》这期节目的事情,特别应景。为什么呢?因为上周部门公布了升职名单,比我晚入职的一个同事得到了升职,而我没有。其实我入职时间并不长,有些员工已经干了十来年,也没得到升职,他们的心里应该更不平衡。
这时候,我就面临几个选择:消极做事且主动寻找其他机会、积极做事且消极寻找其他机会、积极做事且积极寻找其他机会。
我选择最后一个,同时积极面对两件事情。
积极做事是因为我是在为自己打工,积极寻找其他机会是因为不想错过。
归根结底,原则就一个,这么做是不是有助于个人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