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之请求帮助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请求帮助!
在表达观察、感受和需要之后,我们请求他人的帮助。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请求容易得到积极回应呢?
首先,清楚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如果我们请求他人不做什么,对方也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而且,这样的请求还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如果我们只是提醒自己要避免什么,而不清楚自己可以做什么,会有怎样的后果!
如果我们的请求是具体的行为,而非抽象的公平对待,那么他们就较有可能得到满足。
使用抽象的语言还会使我们无法深入了解自己。抽象的语言无助于深入自我认识!
例子:
太太:我认为你应该让我成为我自己。
先生反驳:我没有嘛?
太太气冲冲地说:你当然没有!
于是先生问她到底想要什么?
太太:我希望你给我自由。
然而这样的请求太过于抽象,不具有可操作性。当她试图澄清她的请求时,她突然意识到了她想要什么。
太太说:不好意思,准确说,我希望,不论我做什么,你都能点头称是!
谈话的目的
1.有些时候,我们并不需要直接提出请求。例如在房间里看电视,孩子叫道:妈,我口渴了。在这个情况下,很明显,她需要妈妈给她拿饮料
2.另一些时候,我们也许只是说出我们的不快,却误以为别人知道我们想要什么。例如一位太太和先生说:我叫你带瓶酱油回来,可是你忘了,好烦啊!也许,太太是希望先生马上出去买酱油,但他先生可能会以为她只是在责怪他。如果我们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别人可能就不清楚我们想要什么。
3.我们在说话,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如果一个人提出了明确的请求,却没有提及感受和需要,也有可能导致交流的困难。例如父母问:为什么还不去理发呢?孩子一般会把它看作命令或指责。如果父母想避免误解,那么,他们可以先说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你头发这么长,我们担心这会影响你的视线,特别是在骑自行车的时候,去理发好吗?
我们在和另外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总是希望有所回应1.可能只是需要他人的理解
2.期待如实的反馈(我们想了解他人的真实想法)
3.有时候我们希望他人采取某种行动!
我们的意思和别人的理解有时可能是两回事。如果无法确定对方是否明白,我们可能需要得到反馈。有时,问一句:我的意思清楚嘛?麻烦你说一遍我刚才请你做的事情好吗?
像“你没有听明白”“这不是我的意思”“你听错了”这样的表达,很可能会让人觉得他人在批评自己!
在得知别人误解的时候,我们可以说:谢谢你的反馈,我想我说的不够清楚,我的意思是.....
在确认对方已经明白后,我们常常会急于了解对方的反应。一般来说,我们关心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对方此时此刻的感受:我们想了解对方的感受,以及为什么他们会产生那样的感受,为此,我们会问:听我说这些,你的心情怎么样?然后我们可以进一步问:为什么呢?
2.对方正在想什么:有时候,我们想了解对方的想法,在询问时,说清楚想了解的是哪方面的想法,将有助于我们获得所需的回应。“我想请你谈谈我的建议是否有可行性。如果不可行,那根据你的判断,哪些因素会妨碍建议的实施呢?如果我们只是问:对这个建议你有什么看法,那么,对方的谈话的内容也许并不是我们关心的!
3.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
“我想知道,你是否同意将会议时间推迟一周?
在了解对方的反应时,我们要能意识到我们想了解的是哪方面的内容,并提出明确的请求。
参加集体讨论时,说清楚我们希望得到怎样的反馈,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不清楚发言的目的,我们的讨论也许只是在浪费时间,而无法满足任何人的需要。
请求与命令!!!
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听到命令时,一个人只能看到两种选择:服从或反抗!不论如何,只要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如果我们在过去常常指责他人,那么,我们的请求很可能就会被看成命令。而一个经常受到指责的人也会倾向于将请求解读成命令!
如何区分命令和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我们越是将他人的不顺从看作是对我们的排斥,我们所表达的愿望就越有可能被看作命令!这将导致恶性循环,因为一旦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我们就会不太想满足我们的愿望。
清楚表明这一点是最重要的——有助于人们相信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而非命令。例如:帮我打开窗户好吗?而不是“请打开窗户”然而,在人们无法满足我们的愿望时,我们是否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最能体现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还是命令。如果我们愿意去体会是什么使我们无法说“是”,那么,根据我的定义,我们提出的就是请求而非命令!选择通过请求而非命令来表达愿望,并不意味着,一旦人们说不,我们就不再去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它意味着,除非已经充分体会到是什么妨碍了他人说不,我们就不会试图说服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