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的10点思考(澄清10点学习的误区)
误区1:学习不应该讲求功利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说“学习不要那么功利”的人,要不就是在偷换概念,要不就是在误人子弟。学习就是要功利,如果学之前和学之后,人一点变化都没有,那这种学习要来干嘛?
误区2:学习是为了陶冶情操
学习当然也可以陶冶情操,但如果在陶冶情操的背后,不能有效地改善你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那么学习就跟书法、绘画、音乐一样,都是娱乐消遣、精神享受,不存在谁比谁高级。那干嘛不选择一种更舒服的方式?
误区3:学习是为了学“正确答案”
学习不是为了学“正确答案”,而是为了学“你能用得上的答案”。“茴”字有四种写法,但对你来说,只有平时写作能用得上的那一种写法才有意义。
误区4:学习不要靠死记硬背
死记硬背仍然是提高学习效率最好的方法之一,只是记忆分为两种,一种是存储记忆(把知识存入你的大脑),一种是提取记忆(把知识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而你应该更关注“提取记忆”。换句话说:你应该确保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在“需要用到的时候”,能够及时被唤醒并提取出来。这样的记忆,是绝对有必要的。
误区5:应试教育不可取
考试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法之一。只不过,考试不应该安排在期末,考试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打分排名。更合理的做法是,把考试安排在课间,用考试来帮助自己回顾和提取知识(巩固提取记忆),帮助自己检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查漏补缺)。
误区6:做笔记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边学习边做笔记对提高学习效率几乎毫无帮助。更恰当的做法是:在学完之后再做笔记。每学完一个知识点,把书关上,然后凭借自己的记忆做笔记。这事实上还是在巩固自己的提取记忆。
误区7:学习应该寓教于乐
对于入门者而言,通过寓教于乐的确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对于中高阶段学习者而言,更深一步的学习往往意味着走出舒适区,去探索未知的领域,或者自己尚未能完全驾驭的领域。而这往往是不舒服的。
误区8:学习应该带有“批判性”
学习者的确应该具备“批判性思维”,但重点不在于指出别人的错误,而在于把别人经验中有意义的部分提取出来,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学习一门课程,如果只记得了别人的错误,只顾着评判别人说的合理还是不合理,连一点有用的知识都没有吸收,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没有发生一点变化,这是很可悲的。
误区9:学习应该鼓励“一题多解”
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起问“还有其他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吗”,更应该问“哪一种方法我可以马上应用起来”。
误区10:学习应该学最热门的内容
世界变化太快,知识日新月异,许多知识确实变得陈旧而局限;及时关注当前领域的最新进展,跟上时代的步伐,确实很有必要。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正如未来学家所说:很多东西在发生着变化,但更多东西并没有变。比起关注什么发生了变化,不如关注什么不会发生变化,以不变应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