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大将军,然并卵,搞不定一帮残疾人
外戚和宦官,一直是纠缠于中国封建王朝高层权力斗争中的两大力量。东汉时有官员评论说,汉武帝晚年倦于政务,开始依赖宦官处理朝政,这才使宦官集团逐渐掌握了政治权力。这个官员大概忘记了秦末的赵高就是个宦官。
当然,赵高的擅权有其偶然性,他是因个人能力较强而得到了秦始皇的崇信,这才一跃而居高位的。背后并没有一个庞大的宦官集团作为支撑,他还是要依靠朝廷中的官员作为他的施政班底,这才有了指鹿为马的传说。东汉之前,宦官在皇权中的作用虽然日益重要,但也并不是不可替代。只有到了东汉,宦官的重要性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确定了下来,从此以后,宦官作为高层政治生活中一支重要的力量,荼毒了中国政治好多年。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宦官就是一帮子割掉了生殖器的残疾人(大多如此),说到底就是皇帝身边的奴才和使唤,虽然东汉官制中给了宦官相当高的待遇,比如宦官中的大长秋这个职位,享受的俸禄是二千石,这已经属于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待遇了。东汉大多数宦官职司的待遇为六百石,这也相当于当时中级官员的待遇了。但这些毕竟只是个生活待遇。而东汉王朝中的大将军这一职务,不仅掌握军权,也是实际上的百官之首,更往往是由外戚担任这一职务,跟皇室有着割不断的亲戚关系。孰轻孰重是一目了然的。
但是,在外戚和宦官的斗争中,大将军往往斗不过宦官。
比如东汉末年的两个大将军,一个叫窦武,一个叫何进。窦武有个女儿被选进宫,成了皇后,窦武因此被不断提拔,后来因为册立新皇帝有功,被封为大将军,位极人臣。窦武虽然因女而封,自身也是个有作为的人。后汉书窦武传记载,他“少以经行著称,常教授于大泽中,不交时事,名显关西”,也曾上书劝谏皇帝重用贤人,远离宦官。窦武当上大将军后,他和朝中官员策划杀掉宦官,结果被宦官先发制人,击败窦武,窦武逃亡时自杀。何进则是妹妹当了皇后,三国演义中说他本来是卖猪肉的,后汉书何进传不见这个记载,但何进确实不像窦武那样有名望。大概是吸取了窦武依靠文职官员诛杀宦官失败的教训,何进这次主要依靠的是军队,不仅派兄弟何苗任车骑将军,还日夜和袁绍等军官筹谋,最后还引进董卓等边军,企图借用武人的力量终结宦官势力,结果读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被宦官们搞了个宫廷政变,何进被宦官亲手斩杀。
这两个大将军都是手握重兵,诛杀宦官又是民心所向,却为什么轻易就被宦官挫败,反而自己身死名灭呢?
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宦官集团本来就是皇帝树立起来对抗外戚的一支抗衡力量。自从西汉末年,王莽以外戚身份篡权建立新朝以后,代新朝而起的东汉虽然没有改变重用外戚的传统,但也开始有意识地扶持宦官作为一种抗衡力量。在窦武和何进消灭宦官的计划进行中,身为最高权力者的窦皇后和何皇后,尽管一个面对的是父亲,一个面对的是亲哥,但都异口同声反对他们的计划,因为在她们心目中,宦官不过是她们行驶皇权的工具,一旦被消灭,大将军的权力又有谁来制衡?所以皇帝要的是在外戚和宦官之间求平衡,肯定不会支持一方去消灭另一方。除非其中一股力量已经明显表现出丧失了对皇权的忠诚。
另外,火线提拔的外戚们在谋略上有着明显的不足。窦武和文官接触较多,对军队缺乏控制力。在宦官们率军进攻时,他虽然也勇敢地抵抗,但手下部队居然由于害怕宦官的积威,都投奔到宦官旗帜下去了。何进虽然吸取了这一教训,先把掌军的太监、西园八校尉之首的蹇硕除掉,牢牢掌握了军队,但没想到宦官们搞了个不对称战法,直接来了个斩首行动。这里还要顺便提一个事实:蹇硕虽然只是西园八校尉之首,但根据太后的命令,大将军也必须服从他的命令。可见在皇帝心目中,宦官才是自己人。
说到底,在皇帝心目中,太监也有好人也有能人,朝臣中有奸人也有庸人。外戚和宦官,无所谓正义邪恶之分,无非就是两帮人争权夺利而已。而这个正是皇帝所需要的。宦官集团就是犯罪集团,这个结论未免有点后世戴上有色眼镜后的看法。皇帝本身是支持的态度,再加上宦官们日夜伺候在皇帝左右,要影响皇帝也容易,要挟持皇帝也容易,这样的背景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将军败给残疾人,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