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儿子大57岁,坐牢给女儿写80封信,李敖一生这样教育儿女……
李敖先生去世了,没有前兆的灼伤了众多文人的心。
你也许不知道李敖先生是谁,有过哪些作品。但你应该听过那句李敖改自富兰克林的话:“这里是我的国家,我要使它自由。”
十二年前,复旦大学逸夫楼内,跨海东来的李敖,完成了在大陆最后一场演讲。演讲结尾他说,数风流人物,还看锦涛。台下笑声四起,李敖得意挥手,很快又意兴阑珊。
有人问李敖怕不怕死,李敖说,《圣经》中有匹灰马,马上之人名为死亡。他已随时准备上马,就此别过,永不相见。兴许是早有意料,感知了茫茫中的天命 ,差不多整一年前就预言了自己的结局 。
狂人有狂人的死法,至少走的自信,走的有态度,对自己有说法。人世茫茫,自有定数,从容归去,一路啸歌。
他曾骂蒋介石,骂李登辉,骂民进党是一群爬树的猴子。他骂了一辈子,抗争了一辈子。
李敖先生,狂人,他可以狂到大骂执政党领袖;
李敖先生,谦卑,在昔日恩师面前单膝跪地,为老师穿鞋。
对这位在国际上都享有知名度的李敖先生,难免好奇他这样一个传奇的人物,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儿女的。
01
身教第一:狂亦狂的有理,处事自然谦逊
李敖先生的狂是有目共睹的,比如有人曾拿他和鲁迅先生作比较,他说:“鲁迅的文字抽掉情绪后,就没什么营养了,而我的文字抽掉情绪,全是论据。”而他的谦逊也有记录。在一次活动中,李敖5分钟内,对为工作人员表示了4次感谢。
这些行事风格对他的儿子也很有影响。
李敖之子李戡在2010年做的两件事,使他迅速进入公众视野:
放弃了台湾大学的邀请,转投北京大学;
写了一本《李戡戡乱记》,矛头直指台湾教育的种种问题。
无论是弃台大选北大,还是出书痛斥台湾教育,都让人们从中隐约感受到他父亲身上的那股狂狷之气。但他的这本书却被台湾著名媒体人陈文茜所赞。细看之下,人们所看到的李戡的“狂妄”之举,基本上都是源于他对台湾教育现状的“不吐不快”。
而且一坐到书桌前,李戡就会立即表现出谦卑谨慎的态度。例如:来北大的第一个学期,他便选了10门课,周一至周四的时间全部被课程占满。
02
思维传承:理性判断、成熟思考
尽管对学校的教育方式非常不认同,觉得教科书上的东西都是“臭鸡蛋”,但是李戡却从未试图以牺牲自己的学习成绩来与令他失望的教育体制进行对抗。
据李戡对记者的表述,为了好的成绩,死记硬背、课外补习班他都有做,不会因为自己的不认同或者家庭原因就进行行为抵抗。
李敖17岁时主动休学在家却依然名声显赫,但李戡却表示如今已不是父亲当年那个时代,不会效仿父亲当年的做法。
而这也正是李敖对儿子的期待。面对比自己小57岁的儿子,李敖会告诉他,“有些弯路我走过了,你不必再走。”“有些事你不必这样做,这样做对你没什么好处。”
李戡有时会觉得,父亲对自己的学习成绩看得太重,生怕他不能融入这个社会。所以有时会与李敖产生争执,但是静下来后又会说:“成绩好本来就是一个学生应该做的事,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爸妈负责。”
03
明确身份:教育之事,点到即止
有人觉得李敖这种身份,这种言辞谈吐的人,一定会很强势。让人惊讶的是,李敖在家庭教育上的态度恰恰相反。
在一次媒体的采访中,李戡对父亲李敖表现得毕恭毕敬,同时又不乏父子情深。当父亲拿起话筒站起来讲话时,李戡认真聆听,并目不转睛望着父亲。在父亲与媒体互动时,他在旁边也是协助父亲,耐心等待。
所以有记者向李敖请教“育儿经”,是怎样培养出李戡这样一个年纪轻轻却成熟稳重的儿子。
李敖笑道:“ 我今年80岁了,我儿子今年还不满22岁。我比他足足大了58岁。从年龄差来讲,我可以算是他的祖父辈了。我告诉你们,在与后辈相处过程中,我有个了不起的地方在于,我清楚老年人常犯的毛病,并成功避开了。比如说,在祖父的年纪,人一般会开始啰嗦,讲话多,这很容易让年轻人讨厌。对此,我很警觉,有时候看到儿子做得不妥当的地方,或者看他不顺眼的时候,会适当说他几句,但点到为止,绝不啰嗦。他真要做什么事,让他自己做主。”
04
父爱之沉,如山不显
其实李敖先生还有一个女儿,叫李文。
曾经身陷囹圄的李敖,在狱中给女儿写过80封信。出狱后李敖将其集结成《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信》出版。在书的序言里李敖写道:“我对李文的最大亏欠是我一生麻烦,使她不能跟我住,不能好好教育她;我对李文的最大恩德是我始终坚壁清野,使她念美国学校,不念三民主义,不受国民党教育污染。”他还说:“世之有感于父女之情、忧患之书者,必将啼笑以视斯文。”
李敖写给李文的信每一封都以“亲爱的小文”开头,就像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情书开头总是“你好哇,李银河!”这80封信的内容皆以英文教学的趣事为主,每一封都有一个主题,比如这个礼拜讲“海外人鱼”,下个礼拜就讲“苍蝇的老婆最多”,所有的信加起来好像一本手写的百科全书。为了增加趣味性,每一封信李敖都尽量配上插图,切割得整整齐齐。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李敖对李文的爱心和苦心,并非他常说的“只爱一点点,不爱那么多”!
李敖先生的教育方式,听起来很简单,可是真正实践起来却不见得容易。
以布衣之躯笑傲王侯,千古文人迷梦不过如此。一个时代的狂生谢幕,留下了他的文字、留下了思想、亦留下了他的教育。
自此,耳边尤忆:“尊前作剧莫相笑,我死诸君思我狂。”
国际教育春季巡回展
远播国际教育择校展,不止眼前的精彩。今年还有更多巡回展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