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浮生自在》第一辑 放下的禅意(二)
二、病隙随笔(六)史铁生
对所有提倡爱并自信怀有爱愿的人来说,当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比你贫穷,因而生活得比你远为艰难的时候,你的爱愿何以落实?或者说,当他人的贫困与你的相对富足并存之时,你的爱愿是否踏虚蹈空?甚至,你的提倡算不算一种虚伪?
1. 因为你很少可能不是一个相对富足的人;差别从未在历史上消灭过,而且很难想象它终于会消灭。
贫困的位置共实是谁都不喜欢的,一有机会,这位置很少有人愿意留给自己。
可要是依照前述逻辑,爱愿,或爱的信奉,就只少数人够资格享有它了,而且还是在一个随时希望放弃这资格的时间段里。
2. 人应当互爱互助,应当平等,为富不仁是要受到谴责的。但是,当受谴责的是“不仁”,而非“为富”呀。
3. 捐资之后,损资者和受捐者就一样富有了吗?大半不会。大半还会是捐资者比受捐者富有,还是会贫与富并存,贫富之间的差距也不见得就缩小。
4. 平均绝难平均到全面富裕,只能平均到一致的贫穷。
5. 平均不是平等。平等,应该为能力低弱或起步艰难的人提供优越条件,但不保证所有的人一齐撞线。平均其实是物质至上的,并不关涉精神。
6. 那么强制平均怎样?可强制平均本身就不平均——谁来强制?谁被强制呢?或者,以强制来使人自觉自愿?这玩笑就开得大了,多半就要成全了强人篡取神位的图谋。
7. 爱愿曾一时糊涂,相信了平均,结果不单事与愿违,反而引狼入室弄出了强制。
8. 但法律不是强制吗?不过此强制与彼强制有些不同。其一:法律是事行商定的规则,由不得谁见机行事,任意修改。其二:法律是由大家商定的,不是由什么人来强制大家商定的,所以大家 才自愿受其制约。
法律实出无奈,既是由于人的丑陋,当然也是出于人的爱愿。
9. 法律不担保均贫富,正如规则不担保比赛结果。
骂一骂富人这很容易,甚至也不都是毫无理由,社会的不公既在,经常也就需要一些敏锐甚至挑剔的眼睛。不过另有一种可能:这愤怒其实比前述的尴尬还不如。
10. 尴尬是一种可贵的能力。因为,反躬自问是一切爱愿和思想的初萌。要是你忽然发现你处在了尴尬的地位,这不值得惊慌,也最好不要逃避,莫如由着它日日夜夜惊扰你的良知,质问你的信仰,激活你的思想;进退维谷之日正可能是别有洞天之时,这差不多能算规律。
11. 人世的微缩,就像长河大漠就像地久天长就像宇宙无垠就像命运无常,都是神的给定,是神为使一种美丽的精神得以展开而设置的前提。这不是规则的结果,而是对规则的呼唤,是规则由之开始的地方。在这一切给定之后,神说,人生而平等(而不是平均)。
生,乃人之首要的平等权利。因而,倘有穷到活不下去的人,必是法律或规则出了问题,是完善它的时候,而非废弃它的理由。
12. 情愿如些潦倒而生的人,也是背弃了神约,背弃了爱愿(他只顾自己),但神不会背弃任何人,爱愿依然照顾着他,随时为他备下一个平等的起点。
13. 爱愿,不能是等待神迹的宠溺,要紧的一条是对神命的爱戴,以人的尊严,以人的勤劳和勇气,以其向善向美的追求,供奉神约,沐浴神恩。
唯对热爱自由、看重尊严的人,惩罚才能有效,就像唯心存爱愿者才可能真有忏悔。
爱愿必博大而威赫地居于规则之上。
14. 爱愿高于规则,神命高于人定。
关于安乐死:
15. 人类走到今天,怎么连生的平等权利都有了疑问呢?有钱和没钱,怎么竟成了生与死的界限?这是怎么了?人类出了什么事?
16. 刑罚所以比死更可怕,就在于人眼睁睁地丧失了把握命运的能力。可我们为什么要让那必来的“归去”成为刑罚呢?为什么不能让它成为人生之旅的光明磊落的结束,坦然而且心怀敬意地送走我们所爱的人呢?
17. 一个人若连以死抗争的权利都被剥夺,可想而知,他还会有怎样的生的权利。
18. 中国人特别地喜欢顺其自然,淡泊无为,视自然为心性的依归。但那异于自然的情感呢,就比较地抑制;异于自然的精神呢,就比较的枯疏。所以中国人的养身之道特别发达,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就不大顽固。
19. 人不是苟活苟死的物类,不是以过程的漫长为自豪,而是以过程的精彩、尊贵和独具爱愿为骄傲的。
医学说到底仍只是一份爱愿,是上帝倡导爱愿的一项措施,是由之而对人间爱愿的一次期待。
难道还有谁看不出“安乐死”并不是要取消人之生的权利,而是要解除那残酷的刑罚,是在那疑难的一刻仍要信奉神命、行其爱愿吗?神命难违,神不单给了人生的权利,还给了人自由的权利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写作的零度”
20. 恨与享乐,不过是顺从着人之并不清洁善美的本性,那是任何物种都有的自然倾向,因而那仍不过是顺其自然,并未看见人智之有限,并未听懂那天深地远之中的无声天启。
21. 我想,哪种文化也不是“第一推动”,哪种宗教也都不是“绝对的开端”,它们都是后果,或闻天启而从神命,或视人性本善为其圭臬。“第一推动”或“绝对的开端”,只能是你与生俱来、躲不开也逃不脱的面对。唯在此后(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人类)才有了生命的艰难,精神的迷惘,才有了文化和信仰,理性和启示,或也才有了妄念与无明。倘不是从这根本的处境出发,只从寺庙或教堂开始,料必听到的只是人传。
22. 文学的初衷原是在那永不息止的“推动”与“开端”中找到心魂的位置。所以,文学料必在文学之外,论文料必在论文之外,神命料必在理性之外,人的跟随料必在现实之外。
23. 爱愿不是人的自然本性,而是人超越大熊猫等等而独具的智慧,是见自然绝地而有的精神追寻,是闻神命而有的觉醒。
24. 理性走入绝地,有限的人智看见了无限的困阻,人才会变得谦恭,条条计策终见迷茫,人才在服从与祈祷中听见神命。
人居各地,习俗不一,人在人群,孤独无二,魂拘人身,根本的困境与救路都是一样的。受贿的神受不同的贿,指引爱愿的神却并不因时因地而有所改变。
25. 物质至上,并非一国一地之歧途,而是全人类的迷失。
26. 近200年来人已经听不懂了神的声音。(林语堂)
生活真容易变得有趣,所以没有人思考。(陈嘉映)
27. 你说他虚伪,是因其知污浊而隐藏,你说隐藏的并不污浊,甚至美妙到可供炫耀,那虚伪岂不要换成谦逊了?
上述的虚伪固然不是美德,便毕竟留了一份美好的畏惧在头上,而上述的坦荡和实在,则无所畏惧地彻底不识了好歹。
有了美好的畏惧在,虚伪则可望迷途知返,人便有了忏悔的可能。
28. 但爱愿都是什么呢?如何才算是爱愿呢?爱愿既然高于规则,它就不能再是规则。
29. 人将听见,那无穷之在莫不是:这怎么办,和这怎么办?
30. 在逻辑的盲区,或人智的绝地,勿期圆满。但你的问,是你的路。你的问,是有限铺向无限的路,是神之无限对人之有限的召唤,是人之有限对神之无限的皈依。尼采有诗:“自从我放弃了寻找,我就学会了找到。” 我的意见是:自从我学会了寻找,我就己经找到。
31. 精神之路恰恰是在寻找之中呀。
32. 神说既是从那儿发出,必只能从那儿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