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国学文化草堂

草堂 | 孔子晚年的精神病

2020-03-06  本文已影响0人  少阳手记

替古言立左道,为今人开旁门。

我们在上一节 草堂 | 所为愿为 里面说了,只有不断地付之行动和实践,印证学问,体会世间的真理,实现自己的理想,才会不亦说乎。

儒家的力量,永远来自于行动,而不是语言。

"时"

我们再来看看“学而时习之”这一句。

每一个句子当中,都会有那么一两个关键字,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学而时习之”这句话里面的关键,就在于一个“时”字。

不信,你把“时”字去掉看看。

“学而习之”,感觉就不大好,味道就读不出来了。

“学”,是需要通过时间这样的一种介质来进行积累和沉淀的。

大学大学,大人之学,长大的真正含义就是,“子”从一个“小人”,慢慢成长,学会了承担,变成了一个“大人”。

还没到你能够承担的时候,就不要勉力承担。

儒家的教育,绝对不是将你培养成书呆子。

所以,孔子的意思并不是叫你无脑去死磕。

没有能力去装逼,只会被雷劈。

时也,命也

“时”之于“学”,很重要。

【玩易】的前两卷,最后的核心也只落在一个“时”字上。

掌握时机,方能事成。

为什么孔子的学说不被诸侯列国所认可?

就是因为这个“时”字。

在那样的时机下,孔子的学说注定不能成功推行。

孩子才讲道德和对错,大人只讲结果和利弊。

当时,诸侯列国所想的无非霸道,快准狠,要的就是立竿见影的效果。

而孔子偏偏提倡仁义礼智信,所推行的是王道。

诸侯列国就算认同,也无法施行。

因此,孔子晚年读到《易经》,读懂了“时”,就得了神经病,觉得相见恨晚,整天捧在手上读,最后韦编三绝。

孔子有感而发:“时也,命也。”

因为孔子的知“时”,也被世人称颂为“时圣”。

“学而时习之”,被摆在了《论语》的第一句,也绝对不是什么偶然。

待时而动

孔子是一位圣人,即使是他,也只能顺时而为。

所以,《易传》中写道:“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时机不对,就算你有莫大的才能,也只能憋着装孙子,当一只丧家犬。

这个时候,只好修身养性,潜心积淀。

时机到了,就厚积薄发,鱼跃龙门,尽情施展才华。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一个知时的人,一定能在恰当的时机把自己的抱负和才华展现出来。

万一

但是,万一,如果连这样的时机,这样的机会都没有……

就像孔子一样,即便是圣人,一生尽是颠沛流离的遭遇,所在的时代也充满了“瞎子”。

当“瞎子”成为人生的常态,当闭眼成为时代的潮流,你若是睁眼,你就是异类。

你想要实现人生的理想和价值,但是当周围所有的人都把你当成了异类,你该怎么办呢?

你能够像孔子一样,还坚守着、坚信着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吗?

当周围所有的人都对你冷言嘲讽,开始把你隔离,甚至逼迫得你山穷水尽,穷途末路的时候,你该怎么办呢?

不怕,"有朋自远方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