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告别一个仪式
终于决定学着去告别和遗忘,不再因为贪恋一丝丝的温暖犹豫不决。
以前我经常嘲笑妈妈,这个舍不得扔,那个留着有用。久而久之就是小小的房间里堆满了长期不用的杂物,落满灰尘,是很多小虫子的家。不经常回家,偶尔回次家忍忍装作看不见也就过去了,随着回家的次数多了也会嫌弃,然后就是自己动手整理,大包大包的垃圾拉出去扔了。累死累活的清理干净,终于看上眼了,过段时间又恢复原样了,除了自己生闷气别无他法。
心理学上说,屯物癖是因为缺乏安全感。
可能是缺失安全感吧,三年前的烧坏的水壶,五年前单位发的棉被,甚至于十年前的衣服。中间这么多次的搬家都没有把这些东西丢掉,我很是佩服。尽管部分东西早已失去价值或者使用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着,像是一个个时间的记录者提醒着拥有的当时是幸福的,是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失去价值的那一秒。在某个瞬间突然明白,我所谓的细菌论劝说,或者空间论的大谈特谈,抑或价值论的怒骂,都无济于事。随她而去,与她而言这是我不在她身边的安全感的给予。
偷偷喜欢一个人,喜欢一起讨论电影,唇枪舌剑的争论某本书。也会相约一起穿街走巷的找美食,找到好吃的糖炒板栗会在冷风中哆嗦着边吃边闹,汗流浃背的在烧烤摊旁边争论哪个牌子的红酒适合哪些人群,在一片萧瑟中寻找美好,也会在春暖花开的季节相约去踏青、放风筝。什么时候开始纯粹的革命友谊开始掺杂期待,不知不觉中喜欢了。不知道对方是否也是喜欢,但是很明确自己的情感了。长期的陪伴让很多无聊的时光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充满了期待,充满了动力寻找一切新的好玩的地方,鼓足了劲去看书武装头脑。
最大的杀手是时间,杀死很多萌芽,杀死很多希望,杀死了很多可能。
距离那段象牙塔的美好时光过去才仅仅半年,像一只在漏气的气球,找不到破的小眼只能看着氢气一点点泄漏,失去生机。没有了交流的欲望,没有了拼了命的去看书武装大脑的那种冲动和执行力。是时候告别了,总是自我麻痹的说再给一次机会,没准下一秒就会是那种感觉了。催眠效果很好,结局是害了自己,没有计划的度过每一天,都在自己设想里慢慢迷失。
选择告别,为了让这个“告别”不是简单的两个字,而是拥有生命,我给自己策划了一场告别仪式。切断所有网络联系至少一个月,根据自己的财政能力制订了旅游路线,既然灵魂很久没在路上了那就让身体先上路体验吧。不是看透世俗的无奈出走而是站在制高点学会与世俗对话。对那段纯真无暇的时光的告别,也是对今后的最近五年十年的迎接。网购好了所有东西,大的双肩背包,旅行所需的物品。虽然不是现在出发但也不会拖到很久之后。做了这么大一场仪式,写了这么一篇酸酸的文章宣誓。就是不留退路的逼自己告别。
希望这场为仪式给自己勇气。去告别吧!放弃亦是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