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之梦,梦不在息
分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班级:21财务1
姓名:何怡欣
“谈,⼤门敞开;打,奉陪到底”。2019年5⽉13⽇晚的央视新闻联播,引起了全国上下轰动。它强有⼒地说明了“积贫积弱的中国早已成为过去式,新中国已经⾛在强国复兴的⼤道上”。
⾯对强⼤的祖国,我们确实有理由傲骄。但正如冰⼼所说:“青年⼈,只是回顾么?这世界是不住的前进呵。”在兴奋之余,作为青年⼀代的我们,更应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因为中华复兴,理应驰⽽不息。
纵观历史的每⼀次进步,⽆不与劳动息息相关。燧⼈⽒钻⽊取⽕,鲁班发明锯⼦,毕昇发明活字印刷,蔡伦发明造纸,袁隆平发明杂交⽔稻……“民⽣在勤,勤则不匮”,是劳动改变了民⽣,推动了社会进步。
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不少⼈却对我国的未来表⽰出担忧。这是杞⼈忧天吗?当然不是。让我们看看眼前的事实吧,城区学⽣葱和⼤蒜不分倒也可以理解,因为城市⼨⼟⼨⾦,没给他们提供亲⾝耕作的⼟壤。但即便是⼀些农村地区的学⼦,他们也是四体不勤五⾕不分,寒门也养“富⼆代”现象并不少见。
也许部分家长会说:“孩⼦学习那么忙,劳动就交给我们吧”;也许不少学⼦也会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未来由⼈⼯智能完成就好”。然⽽事实真是这样吗?清代魏源说过,“披五岳之图,以为知⼭,不如樵夫之⼀⾜;谈沧溟之⼴,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瞥;疏⼋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啜”。实践是获得真知的唯⼀途径,没有劳动与⽣活的应⽤,书本知识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同时⼈⼯智能只是科技的载体,⼈是其中的关键。可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类的发展进步。
因此,在今天的演讲活动中,我想向同学们以下倡议:
⼀是要树⽴“我以劳动为美”的观念。“⼠农⼯商”,农⼯在四种职业中有着⾃⼰的重要位置。可是现在不少⼈却总认为“农不如⼯,⼯不如商”,认为不能为官就要⾏商,当农民与⼯⼈总是不体⾯的。于是就出现了这么⼀种怪现象,⼀⽅⾯⼤量⼤学毕业⽣毕业回家啃⽼,另⼀⽅⾯⼤量企业⼯⼚却闹起了⼈才荒。“⼀屋不少,何以扫天下”,殊不知,古长城、兵马俑、故宫⾓楼……⽆⼀不是农⼯的杰作,⽆⼀不是⼯匠精神的体现。
⼆是要多点研学旅⾏少点闭门修书。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门出台了关于中⼩学⽣研学旅⾏的⽂件,学校也倡议组织⼤家参加了⼀些研学旅⾏活动。这样的机关⼤家⼀定要珍惜,并让⾃⼰投⾝其中。“⾏万⾥路,读万卷书”,⽣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必须得有诗和远⽅。
三是要拒绝“佛系”多点“斜杠”。“佛系”青年不拿不抢不求输赢,我不赞成;“斜杠”青年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多重⾝份的多元⽣活⽅式,我很推崇。但现在不少青年⼈喜欢“葛优躺”,劲吹“佛系风”,殊不知“每⼀个不曾起舞的⽇⼦,都是对⽣命的辜负”,我们理应让⾃⼰的⽣活多点体验多点实践。技多不压⾝,⽑泽东不仅是书法家、诗⼈,还是新中国伟⼤的开拓者和奠基⼈……
“不争⼨阴于今⽇,必留遗憾于明朝。”⼤国呼唤⼯匠精神,中华复兴理当驰⽽不息。为着后来的回忆,在座的青年朋友们,让我们⼩⼼着意地描写现在的图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