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故宫
文/一月天
斗转星移,山河变迁。紫禁城携着历史烟云,一路走到今天。诚如敞开的宫门,故宫把自己的故事层层铺开,等待着世人的解读。
2016年暑假,我们一家人来了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孩子提议首选目的地——首都北京。是呀,北京是中国政治、文化、国际交流、科技创新中心,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值得一游。
我们选择跟团游+自由行相结合模式,先是参加同程三日游活动,北京很多文化景点,除了参观外,加上导游的讲解体验更好。这个选择相当明智,省心省时省力,还省money。
导游是个老北京,字正腔圆,一路上侃侃而谈了北京的前世和今生。他带领我们依次去了八达岭长城、游了颐和园,次日清晨来到天安门城楼边,金水桥边威武的兵哥哥正笔直认真地执着勤,终于等了好久,翘首以盼的天安门广场升国旗仪式开始了……后来去了天坛公园、奥林匹克公园(国家主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自由行我们去了北京海洋馆、动物园,二环老城区等地方。
最震撼的莫过于第二日早餐后导游带领大家参观故宫博物院的行程,巍峨雄壮的大殿群和故宫里发生的前尘往事让一行人沉醉,着迷。
今天的故宫,与明永乐时期所建宫殿规模相当。这座世界现存最大的古代皇宫建筑群,在6个多世纪前的营建,凝聚了无数中国人的智慧和汗水。
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朱棣下诏“建北京宫殿”。一场浩大的工程自此拉开序幕。朝廷官员们被派至全国各地,负责采木、凿石、烧砖、运送物料等艰巨而庞杂的营建准备工作。
建造大殿所需的楠木,生长在川贵湖广地区的高山深谷里。那里山势险峻,时常有虎豹狼蛇出没。采木工“入山一千,出山五百”,很多人丢了性命。这些巨大的木材,通过水路从南向北,运抵北京。
采运石料同样艰辛。保和殿后面,有一块故宫里最大的丹陛石,据说采自北京房山。这块重达200余吨的巨石,且不论开采之艰,仅运送就征调了两万民工和一千多头骡子,用时整整28天。
10余年间,北京城到处是热闹的建设场景。今天北京的琉璃厂、台基厂等地,都是因当时加工建材而得名。
参与肇建紫禁城的,除了少数记录在册的官员,主要是多达百万的劳动人民。他们之中,有工匠,也有从各地征调的民工、卫军。这些默默无名的人,造就了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典范。他们运用的修建手艺,被后人概括为“八大作”,即木作、瓦作、石作、扎材作、土作、油漆作、彩画作、糊裱作,一直延续到今天。
1420年,紫禁城终于落成。整个宫殿建筑群坐落在北京中心地带,集百工之大成,空间布局参照《周礼·考工记》中的营建原则,体现着中国人的传统礼制思想。
紫禁城的命运,从此与国运和时局紧密交织在一起。中国历史上的诸多精彩故事在这里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