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弥留之际

2016-01-07  本文已影响0人  Moon_River_Moon

福克纳。威廉·福克纳。

最近看完了我弥留之际,不得不说,真的是很特别。类似之前的一部法国电影八美图。

从不同的人的角度来讲故事,想法国电影《八美图》,八个女人猜测到底是谁杀了父亲一样,各怀鬼胎。

福克纳用了十五个人,十五个角度,算是小说的中的立体派么。

他企图通过每个人物的独白表现不同的思维方式与迥异的性格,来呈现小说情节的发展。15个人物的心理活动拼出了我弥留之际,这幅拼图是不完整的,读起来颇为吃力,需要靠已有的图案去猜想出那些没有拼出来的画面。

这些拼图的碎片是丑恶的。

每个人都有很深的精神创伤。当这一家七个人——不管怀有什么样的目的,自愿或不自愿的走到一起的时候,是痛苦的,他们只有忍受着活下去。

福克纳说,这叫“endure”。听说他在获诺贝尔奖的时候,说到这本小说也一直说endure这个词。

整个阅读的过程,不是那么愉快,甚至可以说痛苦。

兄弟姐妹几个中,我尤其喜欢私生子朱厄尔,他想要马,自己去挣,他为了运母亲,他又卖掉了马,他在火场里面抱着棺材出来,大家都认为他是最自私的,我读到的他不是。

15个人里面,我一直在找一个人,谁是中立的角色,谁拥有最好的发言权,一直没有找到,有隐忍的大哥,有凡事只会想和说绝不行动的,看似正常的二哥,还有四弟和妹妹,都有着各自的打算,医生有医生的打算,情人有情人的打算,没有一个中立人。

故事的开头,艾迪·本德仑太太躺在卧榻上,她曾得到丈夫的口头保证,在她死后,遗体一定要运往她娘家人的墓地去安葬。本德仑太太死后,家人遵照她的遗愿将尸体送去40英里外的墓地埋葬而经历的一次长达十天的苦难历程。

每一个人物无意例外都在忍受着生活带给他们的苦难,他们活着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endure,可是谁又不是呢,人在自己亦难以阐明的历史中极其痛苦地摸索前进,很长时间都不曾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他们怀着各自的目的踏上送葬之路,一路上有许多自私、愚昧、荒诞的行为发生,唯独在与水灾、火灾的斗争中,显示了人的endure的本性,这不免让人思考,人的limit在哪里呢,是否真的有limit呢?

还是真的像海明威说的那样,人是没有办法被打败的,只有可能被消灭。

马克·吐温在晚年持有非常悲观地说:“在世间一切生物中,只有他最凶残——这是一切本能、情欲和恶习中最下流、最卑鄙的品质。”

这不是一本好懂的小说,故事情节甚至支离破碎,读的时候我也总是在不断地回想然后继续,拼凑,不如老人与海写得那么气势磅礴,也没有很多故事那样杞人忧天,只是遇到一件事情处理一件事情,最终完成母亲的心愿。

福克纳在小说中很坚定地指出人类虽然渺小,但面对苦难,却从没有一刻是选择放弃的。

面对死亡,总是充满敬畏的,我不轻易选择生,但也不那么容易死。

读完不免让人觉得福克纳是一个纯朴的密西西比河边的小男孩,他看到南部人性格上的丑恶,但也看到作为人身上的闪光点。

无论从结构还是内容,那个时候福克纳都是先锋的。

最近两年也很奇怪,似乎过于情节化的小说再也没有在书单上出现,历史背景过重的小说也同样,但是很多和心理或者精神相关的书,却不断出现。

无论是追忆似水年华,还是加缪,毛姆的书,都成为我在思考个人生活意义以及生活体验上非常重要的参考。

其实不免提到余华的活着 ,全家人最后只有福贵活着 ,但是他仍旧要活着。

福克纳在《野棕榈》最后写到:记忆要是存在于肉体之外也就丧失,而要是我也不在了,整个记忆都得终止。是的,他想,在悲痛的存在或是不存在之间,我选择悲痛的存在。

忽然想到了叔本华,忽然又想到了尼采。

微信公共平台:Moonriver

我弥留之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