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912:贞观结束,对于李世民的最后一道权谋,思考几点

2024-12-09  本文已影响0人  花言大帅

学习内容:

唐太宗崩逝,高宗即位

【原文】

二十三年(己酉,公元649年)

春正月辛亥,龟兹王布失毕及其相那利等至京师,上责让而释之,以布失毕为左武卫中郎将。

西南徒莫祗等蛮内附,以其地为傍、望、览、丘四州,隶朗州都督府。

上以突厥车鼻可汗不入朝,遣右骁卫郎将高侃发回纥、仆骨等兵袭击之。兵入其境,诸部落相继来降。拔悉密吐屯肥罗察降,以其地置新黎州。

二月丙戌,置瑶池都督府,隶安西都护。戊子,以左卫将军阿史那贺鲁为瑶池都督。

三月丙辰,置丰州都督府,使燕然都护李素立兼都督。

去冬旱,至是始雨。辛酉,上力疾至显道门外,赦天下。丁卯,敕太子于金液门听政。

夏四月乙亥,上行幸翠微宫。

上谓太子曰:“李世勣才智有余,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亲任之。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

五月戊午,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世勣为叠州都督。世勣受诏,不至家而去。

辛酉,开府仪同三司卫景武公李靖薨。

上苦利增剧,太子昼夜不离侧,或累日不食,发有变白者。上泣曰:“汝能孝爱如此,吾死何恨!”

丁卯,疾笃,召长孙无忌入含风殿。上卧,引手扪无忌颐,无忌哭,悲不自胜。上竟不得有所言,因令无忌出。

己巳,复召无忌及褚遂良入卧内,谓之曰:“朕今悉以后事付公辈。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

谓太子曰:“无忌、遂良在,汝勿忧天下!”

又谓遂良曰:“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其力也。我死,勿令谗人间之。”

仍令遂良草遗诏。有顷,上崩。

太子拥无忌颈,号恸将绝。无忌揽涕,请处分众事以安内外。太子哀号不已。

无忌曰:“主上以宗庙社稷付殿下,岂得效匹夫唯哭泣乎?”乃秘不发丧。

庚午,无忌等请太子先还,飞骑、劲兵及旧将皆从。辛未,太子入京城。大行御马舆,侍卫如平日,继太子而至,顿于两仪殿。

以太子左庶子于志宁为侍中,少詹事张行成兼侍中,以检校刑部尚书、右庶子兼吏部侍郎高季辅兼中书令。

壬申,发丧太极殿,宣遗诏,太子即位。军国大事,不可停阙,平常细务,委之有司。诸王为都督、刺史者,并听奔丧,濮王泰不在来限。

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四夷之人入仕于朝及来朝贡者数百人,闻丧皆恸哭,剪发、剺面、割耳,流血洒地。

六月甲戌朔,高宗即位,赦天下。

丁丑,以叠州都督李为特进、检校洛州刺史、洛阳宫留守。

先是,太宗二名,令天下不连言者勿避。至是,始改官名犯先帝讳者。

癸未,以长孙无忌为太尉,兼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二省事。无忌固辞知尚书省事,帝许之,仍令以大尉同中书门下三品。

癸巳,以李勣。为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

阿史那社尔之破龟兹也,行军长史薛万备请因兵威说于阗王伏阇信入朝,社尔从之。秋七月己酉,伏阇信随万备入朝,诏入谒梓宫。

八月癸酉,夜,地震,晋州尤甚,压杀五千余人。

庚寅,葬文皇帝于昭陵,庙号太宗。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请杀身殉葬,上遣人谕以先旨不许。蛮夷君长为先帝所擒服者颉利等十四人,皆琢石为其像,刻名列于北司马门内。

丁酉,礼部尚书许敬宗奏弘农府君庙应毁,请藏主于西夹室。从之。

九月乙卯,以李勣为左仆射。

冬十月,以突厥诸部置舍利等五州,隶云中都督府,苏农等六州,隶定襄都督府。

乙亥,上问大理卿唐临系囚之数,对曰:“见囚五十余人,唯二人应死。”

上悦。上尝录系囚,前卿所处者多号呼称冤,临所处者独无言。上怪,问其故。囚曰:“唐卿所处,本自无冤。”

上叹息良久,曰:“治狱者不当如是邪!”

上以吐蕃赞普弄赞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赞普致书于长孙无忌等云:“天子初即位,臣下有不忠者,当勒兵赴国讨除之。”

十二月,诏濮王泰开府置僚属,车服珍膳,特加优异。

【原文华译】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

1 春,正月六日,被俘的龟兹王布失毕及丞相那利等抵达京师,太宗斥责之后,释放他们,任命布失毕为左武卫中郎将。

2 西南徒莫祗等蛮夷内附,以其地为傍州、望州、览州、丘州四州,隶属朗州都督府。

3 太宗因为突厥车鼻可汗不入朝,派右骁卫郎将高侃征发回纥、仆骨等兵袭击他。军队进入其境内,诸部落相继来降。拔悉密吐屯肥罗察降,以其地设置新黎州。

【柏杨注】蒙古国科布多盆地北部。

4 二月十一日,设置瑶池都督府,隶属安西都护;二月十三日,任命左卫将军阿史那贺鲁为瑶池都督。

5 三月十三日,设置丰州都督府,命燕然都护李素立兼任都督。

6 去年冬天大旱,到现在才下雨。三月十七日,太宗抱病强撑着到显道门外,赦天下。

三月二十三日,敕令太子于金液门听政。

7 夏,四月一日,太宗前往翠微宫。

8 太宗对太子说:“李世勣才智有余,但是你对他无恩,恐怕不能怀服。我现在黜退他,如果他马上出发,等我死后,你可以在之后用他为仆射,亲信任用他;如果他徘徊顾望,那就只好杀掉他了。”

五月十五日,任命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世勣为叠州都督;李世勣受诏,没有回家,直接动身前往。

10 太宗患痢疾,病情加剧,太子昼夜不离侧,又是多日不吃饭,都有白头发了。太宗哭泣说:“你能孝爱如此,我死有何憾!”

五月二十四日,病危,召长孙无忌入含风殿。太宗躺着,伸手抚摩长孙无忌的面颊,长孙无忌哭,悲不自胜;太宗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于是让长孙无忌出去。

五月二十六日,再次召长孙无忌及褚遂良进入卧内,对他们说:“朕今天将全部后事托付给你们。太子仁孝,这是你们所知道的,好好辅佐他!”

又对太子说:“无忌、遂良在,你不用担忧天下!”

又对褚遂良说:“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很多是靠他的力量。我死之后,不要让谗人离间他。”

令褚遂良草遗诏。一会儿工夫,太宗崩逝。

太子抱着长孙无忌脖颈,号恸欲绝。长孙无忌收起眼泪,请太子处分众事以安内外。

太子哀号不已,长孙无忌说:“主上以宗庙社稷托付殿下,殿下岂能像个匹夫,只知道哭泣吗!”于是秘不发丧。

五月二十七日,长孙无忌等请太子先回长安,飞骑、劲兵及旧将都跟从。

五月二十八日,太子入京城;大行皇帝的灵柩放在御马车上,侍卫如同平日,跟随太子而至,安放在两仪殿。任命太子左庶子于志宁为侍中,少詹事张行成为兼侍中,以检校刑部尚书、右庶子、兼吏部侍郎高季辅兼中书令。

五月二十九日,发丧于太极殿,宣遗诏,太子即位。军国大事,不可停顿;平常细务,委托给有司。

诸王为都督、刺史者,都允许入京奔丧,但濮王李泰例外。撤销辽东之役及诸土木工程。

四夷之人入仕于朝及来朝贡者数百人,听到丧讯,都恸哭,剪去头发、割破面部、割下耳朵,流血洒地。

六月一日,高宗即位,赦天下。

11 六月四日,任命叠州都督李勣为特进、检校洛州刺史、洛阳宫留守。

12 之前,太宗“世民”因为是两个字的名字,下令天下,除了连着用“世民”的需要避讳之外,单独用“世”或“民”字的都不用避;至此,才下令“世”和“民”两个字都需要避讳。

13 六月十日,任命长孙无忌为太尉,兼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二省事。长孙无忌坚决推辞知尚书省事,皇帝李治批准,仍令他以太尉身份同中书门下三品。

六月二十日,擢升李勣为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

14 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击破龟兹时,行军长史薛万备建议借着战胜兵威,游说于阗王伏阇信入朝,阿史那社尔听从。秋,七月六日,伏阇信跟随薛万备入朝,皇帝下诏,命他到先帝灵前致祭。

15 八月一日,夜,地震,晋州尤其严重,压死五千余人。

16 八月十八日,葬文皇帝于昭陵,庙号太宗。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申请杀身殉葬,高宗派人晓谕说,先帝遗训不许。蛮夷君长为先帝所擒服者颉利等十四人,都雕刻石像,刻上名字,陈列于北司马门内。

17 八月二十五日,礼部尚书许敬宗上奏,弘农府君庙应该撤毁,将牌位移藏于西夹室;皇帝听从。

【胡三省注】

弘农府君庙为七世祖李重耳祭庙,他生前是北魏弘农太守。根据礼制“亲尽则毁”原则,祖宗与主祭者的血亲关系超出了五代,则不必祭祀,所以拆毁他的祭庙。太庙有东西夹室,夹太室两旁,所以称为夹室。

18 九月十三日,任命李勣为左仆射。

19 冬,十月,以突厥诸部置舍利等五州隶属云中都督府,苏农等六州隶属定襄都督府。

20 十月四日,高宗问大理卿唐临监狱中关押的囚犯数目,大理卿回答说:“有囚犯五十余人,其中只有两名死刑犯。”高宗喜悦。

高宗曾经亲自审问囚犯,之前的大理卿所定罪的,多号呼称冤,而唐临定罪的人,都没有一个人说话。

高宗觉得奇怪,问他们缘故。囚犯回答说:“唐卿所判,本来无冤。”高宗叹息良久,说:“治狱者难道不应当这样吗!”

21 高宗任命吐蕃赞普弄赞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赞普写信给长孙无忌等说:“天子初即位,臣下有不忠者,我当勒兵赴国征讨铲除。”

22 十二月,皇帝下诏,为濮王李泰开府,设置僚属,车马、衣服、珍宝、膳事,都特加优待。


【学以致用】

贞观结束,对于李世民的最后一道权谋,思考几点

01,李世民看偏了李世勣

李世民的伟大是毋庸置疑的,同时我也不认为李世民做错了,仅仅是多延伸一点思考

李世民或许受到时代认知的影响,或者说认为人性都是追逐利益的,再换个说法就是,利益更能稳固老板与员工,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的关系。

李世民对李世勣动用了权谋,李世勣是有大智慧的人,瞬间秒懂老板的想法,用行动来证明,我知道你的套路,也接受你的套路,你放心好了。

但是,我们从后来的角度看这一段,这里就有了一个值得思考的地方。

我在股权业务的过程中,得到一句很重要的话:

人因什么而来,就会因什么而走。

人如果是因为利益而来,就会因利益而走。

利益在别人那里了,他的心也跟着走了(所谓的“爱情”也是一样)

那么,李世勣是因为利益而来到李唐公司的吗?

他不是这样的,他原来是跟着李密起义的,即便他有时看不起李密的做事风格,被李密打压了,但是李世勣对老东家李密还是很不错的。

因此李渊给了他一个“纯臣”的评价,并把他留给了李世民。

李世勣不仅对过去、现在的老板都不错,他对兄弟单雄信也很有义气,尤其是他在单雄信临死时说的话更显得他的道义。

那么,这样的一个人,李世民却用“利益”这个标签贴在他的头上,逼着他对号入座。

李世民是起了杀心的,李世勣是感受到了这颗杀心的。

我们代入下李世勣的情景,此时此刻的心境会如何呢?

假如你对李唐公司立下开疆拓土的功勋,对前后两任老板(还将有第三任)都很忠心,但是这时,你感受到了现任老板对你的“杀心”,你会怎样想?  心境会不会有点悲凉?一念之间,关系,态度就已经发生变化了。

所以,李世勣接受了李世民的套路,也接了所谓“利益”的标签,

因此,在后面武则天夺权的时候,他只来了一句,这是李家的家事。

利益在武则天那里了,他跟着利益走,岂不是完全符合李世民划出道路?他也认真服务于李治,但是对于李家的家业到底在谁手里,他就不参与了。

这也是一种义利之辨的立场

如果还是站在“义”的立场,李世勣或许就跟当年守护李密的家业一样,守护着李唐的家业。可是,既然站在利益的立场,那么,谁当老板就无所谓了。

那么,为什么说是受时代认知的影响呢?

我猜,李世民或许受到出身阶级因素的干扰。比如李世勣再怎么厉害,他是盗匪出身(跟从李密造反的),所以,觉得这个“根性”要降伏只能靠利益

比如他经常不怎么听魏征的,因为魏征的出场身份不高。

这种身份的偏见会导致决策的正确性发生偏差。

02,李世民做的不对吗?

我不这样认为。 他要为儿子能稳定接班,他也只能动用权谋手段。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局限性,我们只能借过去的案例所显示的坑 找到里面的差异,来修正当下,让未来更好一点。

这就如同我们做股权方案,股权的智慧从来不是凭空想的,都是过去所有踩过坑的老板案例,逆推后总结经验,以备预防未来的合作不要出现这些问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