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用来思考的
都说读书是为了寻求知识,读书是为了思考的来源,读书还可以提升自己的技能,相信知识改变命运。
对我而言,读书更多的是可以给我带来更多的思考,不同方位,不同角色,不同角度地来思考。曾经有人说,知识是用来解决问题的。知识可以找到问题,知识可以转化成能量。
所以,知识是思想材料的来源。
如果没有不断地输入知识,就永远没有材料的储备。
脑袋里面也没有任何的材料,思想就是一张纯洁的白纸,灵魂就是一堆长满杂草的泥土,无人去打理,也无人去浇水?我们的生活就像树木,没有了树叶一样的枯竭,那么活着的意义又在哪里?
读书是件很美好而又很孤独的事,读书重在读,读而不思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读书而不去思考,如同吃食物而不消化一样。
因为“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然而,如果推论为什么要读书,那可有三点:
第一,因为书本是学问、知识、经验之记录,人类之遗产,读书就是要接受这部遗产,来做基础,再去发挥而光大之。
第二,因为要读书而读书。人类是必要读书的,是有读书之必要的,所以才去读书;而且要读书,只有去读书,读的书愈多,则所能读的书愈多。为要读书所以读书,为要多读书所以多读书。
第三,因为要解决我们的困难,所以要读书。读书是替我们解决目前的困难,应付环境,和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所以要读书。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书本是古人经历数千年来之学问、智识、经验的结晶,读了一本书,等于经历了古人所经历的数千百年的经验。我们不能够再像古人那样重新去经历各种事情。如果我们还是要像古人那样一事一事去经历、试探,而后知道、明白,那我们的知识便不能进步,一切文物制度便要有退无进了。因为我们一生所能经历而得到的知识,绝不能及到古人所集积的那么多。
看书也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能夹杂着自己的起伏情绪,一本书的收获在哪里?应该提取出能够提升自我升华的价值点。只有当局者迷的投入,更应该有旁观者清的思考,见人善而私,见人恶,即内省。读书的这个引绳,是你自己走去读书的,随意和思考的盲区自己真正博览图书的条理化,让自己的阅读能力在读书的思考的掌控下不断提升。
否则放弃思考的人,掉入三个陷阱,从众心理,惯性思维和固执己见。
带着思考读书,学会把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思想融合,你也会因此变得有主见,有判断力。
读书不求速度,不求对书中金句记住多少,更不求日后谈论时“说过”,只求以自己的心流为基准,不断思考反思,用书中内容,形成自己的大脑回路。这样才是真的读。
周国平曾把思考力,归纳为人的智力素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然而,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丧失了这项能力,再也不愿意去思考了。
思考的过程太痛苦。就连读书,我们也开始排斥那些带有思考力字样的书籍,觉得那类书籍门槛较高。其实,思考并没有现象中的那么困难。
三毛曾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