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好好学习》201908
这是辉友风止尘送我的一本书,我从中得到了不少启发。我更习惯看电子书,看纸质书很慢,但这本书不管是纸张厚度质感还是字的大小及排列,都让我挺舒服的,读起来也不会压力山大。
喜欢程度:四星
这本书一开始就很吸引我,提到了“临界知识”的概念:有些知识比另一些知识能够更加深刻地改变我们的行为,从而引爆小宇宙。以及作者的这段话也让我很有共鸣,仿佛把我看书时一种模糊又不稳定的感觉写出来了!
而当我们理解了底层规律在知识管理体系中的价值后,学习就变成了一个生长和创造的过程:知识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点,而是彼此联系相互接触,甚至在一次次的相互作用中,不断产生新的启发和认识。知识开始了自己的生长!
虽然我不太明白什么是底层规律,但今年在吸收一些东西后,仿佛不同的内容产生了“跨界共鸣”,其内核都和思考人生有联系,就好像我看一本写作书时,会从中反思出我的书写习惯背后有什么心理因素。这种感觉很美妙。
这本书例子挺多的,易读性比较强,有时候会觉得例子有点磨叽,但其实仔细想想,会觉得例子所支持的干货其实是很深的,很底层的。易懂的例子有时会让我对抽象的概念有初步理解,有时也会让我难以更深入思考。大概是第一次发现例子可以有这样的两面性。
心态
学习临界知识的两个心态中的“绿灯思维”很戳我。我们经常习惯性地防御和拒绝与自己常规认知不符的事物,绿灯思维是:
在理解新观点的用途和价值之后,再去分析这个观点可能的不足,想办法完善它。这样,进步速度是不是会快很多?
改变上述的思维方式,也是转变自己的立场:把自己从法官的角色,变为玩家的角色。外界好坏对错和我关系不大,重要的是我能不能从中有所吸取和收获。
在自己和周围人身上能想起的类似反例真的太多了。比如我对星座的多年抗拒,以往一直以“伪科学”来批判它,近期终于承认,起因是我不习惯我的星座的特质,不想承认我身上有这样的一面。至于星座是不是伪科学,其实和我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还有在上一阶心理团体时,我一上午都在心里面和老师对抗,我觉得他说的不严谨、太武断、自相矛盾、理由不足。可既然是我花钱上课,对我自己收获最大的方式当然是去吸收老师的话里对我有启发的地方,其他我觉得不对的地方(本质是不理解的地方)回去再慢慢体会就好。我对他的观点的抗拒,背后是我对他的气场的不喜欢,和他的观点其实没关系,但是他的观点在此躺枪了,反过来又坑了我自己。
比如我给同事和男朋友说,很多身体感受和心理是相连的,并举出了一些例子。他们第一反应是:瞎扯吧,太玄了。这可能和我对星座的抗拒心理类似。
再比如给朋友推一篇玛雅历的文章,他以文章排版太花哨和前面的东西看起来太玄为由产生很多评判,并完全看不进去。只能和后面我觉得很智慧的内容无缘。
又想到了健哥说的“精神分析看绝对值”,为我提供了一个觉察的触发点。如果我对一个东西很抗拒,那么一定是有更深层的东西可以挖掘。如果只是简简单单地觉得“无感”,才更有可能是真的不合。包括以上我举的例子里,我对“和别人说什么,别人却觉得不靠谱”是抗拒的,这背后也有我的自恋,感觉还有别的我没觉察到的。
解药呢?这些抗拒都是我们“记忆的重播”,清理自己的记忆,把自己变成一个导管,而不是一个容器。破我执,破自恋(竟然我又联系到了禅宗和心理)。书中所说是: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
对此我还有个疑惑:防御毕竟也是个保护机制,如果什么都想着吸收,那不浪费了很多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我瞬间又想到了辉哥说的话:要有自己的根。两个极端情况是:外界有东西都去吸收,这样就比较容易被颠覆;外界的东西全部都进不来,这样会很固执。有一个根,可以让自己立足,也可以像吸取养料一样,选择性的吸取外界的东西,和外界有连接。
与零极限
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也在试图和《零极限》联系,比如书中提倡目标导向,深度思考本质,反思复盘不断修正行为。零极限提倡:我不要挡生命的路,把自己交给灵感。看起来背后是两套相反的价值观。我又联想到了fs工作坊里说的模因,本书中的方法更符合橙色模因(书皮也是橙色的),零极限已经是黄色模因。但要充分体验更低层的模因才能完成模因升级。跳过橙色,直接去追求黄色,也可能是一种伪黄色,真逃避。
又想到了九型里讲到的健康层次,排在最高位的是“放下”,我觉得和零极限比较像。但真正的放下不是逃避,更像承认自己对宇宙的的无知,放下对小我的执着,拥抱大我。同样处于高健康层级的,还有排在第二位的“面对”,我觉得和本书的积极反思劲头比较像。
另外,关于反思日记,我还不怎么理解。
其实这本书才看了不到三分之一,不过周更要截稿了,所以先发出来,后面的读书笔记看完再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