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广技师-消失的南区
我正在参加简书会员独家赞助的 「恰同学少年」校园创作交友大赛 ,校友在哪儿
昵称:高土
地点:广州
职业:文案
自述:平生并无癖好,唯爱乒乓与写字。
正文:
南区没了。在我毕业后的第三年,这个我生活了多年的象牙塔,只剩下了躯壳,被隔壁的学校所兼并。
广技师南校区是个很陈旧的校区,说她是大学,可能没有人会相信。毕业后,跟几个朋友聊起南区的时候,他们会表现出一脸的惊讶:天啊,那里竟然是大学,我几次从那里路过,从没有注意到她。
是啊,南区并不显眼,混在居民楼里,朴素得让人感觉回到了70年代。
可是,南区没了,在里面学习、生活过的人,都会不舍得。是的,无论在外人眼里你的母校多么不起眼,她毕竟是你的母校,在你心中始终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南区朴素,比朴素更能形容南区的,是小。这可能是一所面积连小学都不如的大学。
可这小小的校园里,依然有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教学楼前的荷花池,总有三三两两的荷花绽放,哪怕是漂着几片荷叶,也是足以点缀这小小的校区。
夜色降临,操场上的石凳,总是坐满了情侣。即使蚊子再多,依然无法打断他们的浪漫。
礼堂是充满历史气息的。幸亏有两个羽毛球场加上几张破旧的乒乓球台,让这个具有年代感的空间,散发出年轻的活力。
当然,还有南区的饭堂。
我依然记得在饭堂吃的第一顿饭,是吃鸡腿,卤的,五块钱。在大约一个月之后,我发现五块钱的鸡腿饭,几乎是南区饭堂的顶配了。至于出现鸡扒及一些更新的菜式,那已经是一两年后的是事情了。
南区饭堂餐费的标配是三块半。这是男生的标配。女生吃得更节俭,往往白饭加个炒青菜,两块半左右可以填饱肚子了。当然,也有例外的。我们班的一个女生,曾经就吃过一顿三块半的饭菜,惊到了所有女生,从此人称三块半。
广技师过去叫民族学院,我们读书时,依然保留着民族特色。而少数民族的学生吃饭是有补贴的。不多,几百块,直接打到饭卡里。我曾经估算过,按照女生的消费,补贴是绝对够用并且可能有剩。当时,我多么渴望自己也是其中一员。
每逢下课铃一响,四面八方的人小跑快走地朝着饭堂奔来。饭堂本来地方就小,一下子,打饭的队伍就排到吃饭的座位上,甚至是门口去了。
人多拥挤在饭堂里,大大小小的脑袋拼命的往前探,每个人都在希望今天的菜式会有点新意,又几乎都在失望中打了一份跟昨天或者前天一样的菜。
饭堂有两层,一般二楼人会少一点,不过窗口只有两个,菜式也少一些,因此很多人都愿意到一楼排长队。
我是到了大二才知道饭堂有二楼。我对饭堂的菜并不挑,后来常常是在二楼打饭。薯仔鸡,番茄炒蛋,腊肠,水蛋基本是我大学三年的选择了。鸡腿贵一点,那时候不太舍得吃。
比起菜式,我比较受不了的是南区的饭。我是吃不惯烂饭,而饭堂几乎顿顿是烂饭。不仅烂,还粘成一团,让人看到就没胃口。我常常叫饭堂的大叔帮忙把饭打松散,也常常自己用筷子把饭尽量地打散,可往往力不从心。面对烂饭,我只能随便吃几口,就算吃了。等饿了的时候,就只能花五块钱到校外的桂林米粉店或者沙县小吃店吃个宵夜了。
饭堂也是有卖宵夜的,在小卖部旁支起一个类似麻辣烫的档口。用清汤把面条、香肠、面筋等烫熟了,自己加上点辣椒酱或者番茄酱,味道也是不错的。可是吃这个,往往吃不大饱,不如一碗桂林米粉靠谱。
跟很多大学自助式的,琳琅满目的菜式相比,南区饭堂自然是落后的,毫无可比性的。然而在那个生活费本来就不富裕的年纪,饭堂让我填饱肚子不挨饿。多年之后,我甚至还会常常回味饭堂的鸡腿和薯仔鸡。
南区“消失”之后,本来就老旧的饭堂显得更加萧条。门口杂草丛生,里面的尘土,都看得出有好几尺厚。站在饭堂门口,联想起着往日下课铃一响,学生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的情景,恍如隔世。
也许某一天,南区会重建,饭堂以及南区的一切会翻新换颜。可是,到那时候,它已经不是我们的南区了。
我们的南区没了。
南区活在我们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