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贝利《专注力——〈第一章 关闭自动模式〉之一》读书笔记
作者:苍春波
内容梗概——
自动模式
现在,很可能你已经在专注地阅读这本书,但你是如何读到这本书的呢? 我看着书房里的那些书,我之所以读它们,大多是因为朋友的推荐、关注了作者的博客或是曾经喜欢的某本书的同类书。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会刻意规划要提升生活的哪些方面,直到选定了某本有助于解决问题的书。我们决定要读哪本书,往往是因为几件事情叠加起来的影响。
就拿我最近阅读的那本书来说吧。有一天,我乘坐出租车,司机开着收音机,我听到该书的作者在电台里接受采访。后来,一位朋友为这本书发了两次“推特”。该书反复被提及,让我最终决定购买,整个过程完全没有经过深思熟虑。
我们所做的事情、做出的决定,并非都要经过详细的规划,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件好事。我有很多书都是基于“自动模式”买的。自动模式可以让我们及时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例如,如果你每回复一封电子邮件都要新建Word文档写好初稿,反复阅读几遍,再发给某个重要的人进行修改,然后打印一两份来编辑,几个小时后才获得能雄辩一切的“完美定稿”,那会怎样?如果是重要的项目,回复电子邮件时这样做也许是有效能的做法,但所有电子邮件都需要这样做吗?想一想,买番茄酱、倒垃圾、刷牙,你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吗?
自动模式可以引导我们完成这些行为。在我们的所有行为中,多达40%都是习惯性的行为,无须经过主动思考。除非你是修士,整天只需要奢侈地沉思,否则,你不可能100%的时间都有意识地生活。
不过,有些决定是值得深思熟虑的,其中就包括如何管理我们的注意力。
我们的注意力管理通常都是自动模式。收到老板发来的电子邮件,我们会下意识地停下手头的事情回复邮件;某人在网上贴出我们的一张照片,我们会先看看自己照得是否漂亮,然后才点击阅读发布者的评论;和同事或家人交谈时,对方还没有讲完,我们就会自动地想如何应答(最被低估的一个交流技巧是:对方说完后,你再说)。
你可以花30秒做一个简单的练习。诚实地回答这个问题:一天当中,你有多少次选择要专注于什么?换言之,你一天有多少时间是用于深思熟虑、有意识地提前决定要做什么事情、何时做这些事情?
大多数人的回答都不是太多。我们的生活很忙碌,偶尔才会主动选择要专注于什么。比如,觉察自己在做白日梦、发觉自己在拖延、发现自己总是来回翻看那几个App(应用程序)或网站,或者看孩子时突然意识到自己走神。
退出自动模式后,我们才会想到自己真正应该做什么,然后努力地调整神经元,重新集中注意力。
自动模式可以帮助我们跟上工作和生活的节奏,不过,注意力是我们最有限的、最紧缺的资源。越主动地管理注意力,就越专注,越有效能和创造力。
心得体会——
自动模式往往是一种相对盲目的状态,只有关闭了自动模式,才能主动管理自己的注意力。做事越专注,就越有效能,越具有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