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必备的思维-----复利思维
今天跟朋友聊天,说他在在一家国企上班,每个月拿着固定的5K的工资,这样的状况令他觉得在深圳前途渺茫,未来买车买房的压力很大,每天虽上着班,但是内心却是很焦虑的。我想这样的现象在刚出社会打拼的年轻一族来说特别普遍。其实这样“丧”的年轻文化,来源于他们感到自己根本不可能在一线城市买车买房的现实压力,他们背后的思维逻辑是:月薪5000,一年下来也就攒6万,算上涨薪,每年比前一年增加一万,工作30几年,最多能攒600万,而房价每年在不断的攀升。然后在工作中破罐子破摔,过一天算一天。
其实仔细想来,这样的算法是有问题的,因为人一生的收入不是线性增长,而是指数增长。一个例子是,我们都知道股神巴菲特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世界首富,现在也是全球前10最有钱的人,从他的财富增长曲线来看,他一生99%的财富都是在50岁以后赚得的。我们不禁要问,他到底做了什么导致在50岁以后财富呈爆发式增长。
答案在他2006年《致股东的信》中,他这样说道:从1990年1月1号到1999年12月31号,道琼斯指数从65点增长到11947点,足足增长176倍,那年复合增长是多少呢?答案并不诱人,是5.3%。也就是说假如你有1万块,每年只增长530块,很显然这个增长率很多人看不上,但只要他持续稳定增长,便会释放惊人的能量。这背后的逻辑是,越到后面,随着基数不断增大,回报率就越发惊人。回归到生活当中,就是重复做简单的事情,但要保持微小稳定的增长,便会在未来某个时刻引发质变。
刚谈到的把简单事情重复做,保持其微小且稳定的增长便会带来质变的结果,这其实就是今天要谈到的复利思维。复利效应的产生不仅仅局限在金钱的收益方面,在其他方面的积累也可以产生复利效应。
首先是人情复利。专家把人际关系比作情感银行,当你与朋友合作时,等于是在情感银行里存钱,当你损害朋友的利益时,等于是在情感银行里取钱。比如在职场当中,每天上下班都主动跟同事打招呼,一两天没什么关系,但你天天如此,同时就会给打上“懂礼貌”“热情“的标签,而你得到的回报是同事和你共事时更积极,对你的工作更包容。如果你是职场新人,可以在拿到第一笔工资之后请同事吃饭,表达对同事的感谢,一顿饭事小但拉近了与同事之间的关系,让你日后的工作更加顺利。
其次,健康复利。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是,很多人为了省钱去吃路边摊,天天熬夜作息不规律,不愿意花钱健身,一两天没什么,但长期这样患病的几率会大大增加。如果你平时坚持跑步,报个健身房,短期来看你花了时间和金钱,但是这些钱和你患病后的花费简直微不足道。想要身体健康并不难,三餐规律健康,不熬夜,每天锻炼20分钟,一直坚持,在健康上的复利会让你身体和精力更好,心态更加积极,从而帮你挣更多的钱。
最后想谈谈知识复利。我听很多人说过,我读过的书,很快就忘了,读书没啥用啊,那是因为你书读的太少,你的知识点太少,当你在一个领域的知识量不够多时,知识无法产生复利效应,就无法达到复利曲线的那个拐点。比如有时你不经意迸发出一个好想法,你自己都不明白是怎么想到的,这就是你平时读书积累的结果,也就是你的知识复利。
总而言之,复利思维需要积极到生活中去践行才会看到你想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