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人的压力:倒逼输出,流量与深度不可兼得
上一篇我说到,我决心进入自媒体行业。在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我也想过了自己会付出什么代价,以及到底要怎样,才能在自媒体写作行业成为佼佼者。
我告诉自己,不能只想着做这个的好处,却对代价一无所知,任何事情,收益和风险都是同时存在的。这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一份职业,在家里写作就能赚钱,享受空调和安静,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要处理,这样的好事谁不想?
但是,不劳而获的事情是不存在的,这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钱也没有你想得那么好挣。白日梦谁都会做,在做一件事情之前,你得想好自己能否承担这些代价。
做自媒体会承担什么代价
我深知,如果我选择进入自媒体这个行业,甚至作为终生职业,势必会面临巨大的压力。这不是一个好混的行业,它对你的信息搜集能力、整理能力要求非常高。
我付出的代价大抵是
超载的脑力劳动、勤奋的手动积累素材、长时间坐着可能得颈椎病、熬夜更文会导致健康不适、加重近视等等。
所以这就需要自己刻意注意身体健康、劳逸结合了。
对读者观众要有基本认知
这些年来,读者观众对内容的价值要求也越来越高。
言之无物或者夸夸其谈的内容很难受欢迎,
即便短暂火起来了,备受关注,也只是昙花一现。
当然,读者观众们也有巨大的局限性。
比如,沉迷于肤浅快乐、低级趣味、一些方面的无趣和落后等。
而且大多数人人均专注力仅8秒,这是2022国民专注力洞察报告显示的。
你得每隔几段文字或者多少秒视频之后,就必须得给他们歇息的时间,或者开开玩笑,娱乐娱乐,说说故事,谈谈情感等等。
否则他们很难再继续看下去,你留不住他们,这是很现实的事情。
此外,你不能一次性写太多需要复杂思考的文字,读者会消化不良。
就像中学生一堂课只能集中专注力10分钟,你不能强迫他专注15分钟,他是会抵触的,搞不好还永久厌恶。
对于读者观众,你也必须及时察觉他们的变化,紧跟他们的成长步伐。
其实读者观众也是会成长的,比如几年前或许他们还喜欢看大篇幅的鸡汤文学,但是在今天他们已经不满足于这个了,他们想看有价值一点的东西,至少能够启发他们思考的, 而不是只会催他们落泪的内容。
如果你不跟上读者的成长步伐,你也会被他们抛弃。
在商业性和文学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如何把商业性和文学性结合起来,又不产生太大的冲突和矛盾,是个难题。
就像炒菜放盐,多一分则咸,少一分则淡,不好把控,只能熟能生巧,这是需要积累经验的。
大多时候,流量与深度不可兼得。
我看到有知乎友人,已经3.5万粉丝,赚的钱却不足5000元,一看我想应该是太偏文艺青年了。
我看到没读到大学的小郁儿,虽然文章信息量不够大,但是条理分明,勤奋创作,实现了爱好和赚钱两不误。
所以说,如何取其中的平衡点,是要思考的。
你不必讨好所有人,但是你得获得部分流量,你应该了解你的读者,产出他们需要或者爱看的内容,为读者着想的人是会被喜欢的。
当然,你也不能完全百依百顺,读者要什么你给什么,就像恋爱中百依百顺的那一方往往难以被爱是一样的道理。
你要有自己的主见,有些方面也是不能妥协读者的。而且,不管你以后做到什么样子,有些底线和初心都不能抛弃,一开始就要给自己定好了。
倘若你过于迎合读者和痴迷流量,会发生什么?
倘若你过于迎合读者,迎合流量,也走不远,不仅会遭人诟病,也失去了提升自我的大好时间。
就算赚了三瓜两枣,几十万,几百万,也是蝇头小利罢了。
是你赚读者的钱吗?真相是读者在耗费你的时间,他们耽误了你的进步。有这些时间,在其它领域深耕多年,赚得不会比这个少。
所以很多时候过于迎合流量也是不对的。虽然这个时代盛行“流量为王”这句话,但是在你获得的大量流量里面,真正认可你、喜爱你的人也有可能比例并不大,不是流量越多就越好了的。
举个例子,Papi酱,一个百万粉丝的短剧博主,之前她很苦恼,到底要讨好读者,迎合流量,还是要做她自己有水平的内容。
后面她终于想通了,也在意流量,但是不会过于在意流量和读者了,因为这样会让她失去自我。
她好歹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做的短剧,不会一直为了搞笑而搞笑的,迎合低级趣味赚钱,她也想做出更有内涵的作品来。
倘若你很少迎合读者,也不在意流量,又会发生什么?
如果你完全不迎合读者,就算文章的内容其实藏着金子,以及真正实用的观点、方法论,你也是自嗨,作品传播不出去,就难以产生价值。
就像梵高,去世后才有人发现他作品的艺术价值,虽然后人庆幸,但是对于他本人来说,一点都不幸运,生前穷困潦倒,没饿死已经很好了。
还有很多自媒体作者,我自己本来也是这样,对小部分不好的读者评论就怕了,却忘了大多数读者给的都是认可和赞,只看到坏的一面,看不到好的一面,没办法遭受非议论。
怕到什么程度?起个标题就是中规中矩,生怕政治敏感、政治不正确,但是,一个标题或者文章内容不独特,根本就不会有人点进去看。
独特且合理才是难得的。独特但是不合理,那是哗然取众。多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这个的,即便是看似肯定且绝对的观点,都是可以发表的。
这个不好拿捏,只能自己不断摸索,把握好适度。实在不行,借助数学公式,根据不同因素的权重系数来判断,这能够帮助我们坦然写下一些坚定又看似偏激、实际比较中庸的观点和文章。
就好比这个观点,在这几年,绝大部分人,成功的要素是什么?家境起点,天赋,勤奋努力,贵人,学历等。
你可以自己去搜索看看相关论文,社会科学的会有对此的分析。没有相关分析的,自己多去总结爆文规律,积累经验,就知道社会上大多人的痛点嗨点在哪里了。
比如,像勤奋努力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这样的观点,一看就是很俗套的,或许在60后、70后那个年代可以使用,在这几年就很难了,社会每隔几年,经济形势就会变化一轮。
这个时候,像“父母就是孩子人生的起点”这种文章就会很有可能会爆。像半佛的“暴富就是大风刮来的,不然呢?”也会爆。
方法论逻辑大体都是相通的,
当你想明白做一件事的时候,你就该清楚以下几点:
1、你得很勤奋地倒逼输出,才能写出高质量的内容,增加信息量。
好逸恶劳的人在哪里都会被淘汰,没有绝对的自由职业。
2、即便你很勤奋,也要考虑当前大部分读者的心智水平,适当放缓一些进度,增加或者缩短篇幅。
3、面对异议的强大内心。不可能所有人喜欢你,大部分人喜欢你就足够了,小部分读者的不良评论是必然会存在的。
知道了这些,你就可以径直去做了,我告诉自己。